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m3云室中进行了一组研究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影响的试验。用一个模拟爆炸源产生冲击波,通过沉降取样和FSSP观测爆炸前后的滴谱变化。沉降取样结果表明,在爆炸声压级130 dB作用后的2分钟内,滴谱变宽,较大云滴浓度增加。从室内试验看,爆炸冲击波似乎能促进云滴的碰并过程。本文结果为爆炸对暖云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雷雨云极化降水起电机制的一种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数值模式,采用极化降水起电机制,模拟雷暴和雹暴中电场增长过程。 计算结果指出,冰雹碰撞冰晶起电率最高,在2—26毫米/时降雹强度形成后约200—750秒内能够产生触发闪电电场,最大电场甚至可达7000伏/厘米。雨滴碰撞云滴起电较弱,但若有足够的起电时间(500—1700秒),也能产生4000伏/厘米左右的电场。产生足以触发闪电电场的临界降雨率是3毫米/时,和实测相符。冰雹碰撞云滴起电,在云滴浓度较高时,有较大起电率。 不同的云滴浓度,可以有差异很大的起电结果。较低的云滴浓度,即便有很强的降雨率也不能产生闪电,这也符合观测结果。 在云中达到的实际最大电场约为4000伏/厘米时,降水元仍有很大降落速度,并不悬浮。电场力对电场增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小冰晶的反向电流作用可以忽略。计算得到的单个雹粒电荷量约为-100—-400微微库仑(2—3毫米半径),雨滴电荷为-3—-10微微库仑(0.8毫米半径),和飞机实测结果相符。 云体初始电状态可以改变达到最大电场值的时间,而对电场值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依靠云滴的射线光学模型,针对具有吸收的耗散介质,可得到形式完整的电磁波反射系数公式,并且可求得具有几何意义的实际折射角。文中重点讨论了云滴中污染内含物及其不同的内混合方式对光化通量增强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滴的存在都能增强光子的光化通量,仅当吸收系数非常大时,云滴内光化通量才会减小;无论哪一种内混合方式,受污染的云滴内光化通量增强基本上稍大于先前的估计值;光化通量增强因子一般都在1.2~1.62之间,即光化通量增加了20%~62%;吸收系数为零时,增强因子与云滴半径无关;增强因子随云滴半径和吸收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云滴半径接近1μm时,吸收系数的影响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4.
杨文 《高原气象》2003,22(3):281-287
依靠云滴的射线光学模型,针对具有吸收的耗散介质,可得到形式完整的电磁波反射系数公式,并且可求得具有几何意义的实际折射角。文中重点讨论了云滴中污染内含物及其不同的内混合方式对光化通量增强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滴的存在都能增强光子的光化通量,仅当吸收系数非常大时,云滴内光化通量才会减小;无论哪一种内混合方式,受污染的云滴内光化通量增强基本上稍大于先前的估计值;光化通量增强因子一般都在1.2-1.62之间,即光化通量增加了20%-62%;吸收系数为零时,增强因子与云滴半径无关;增强因子随云滴半径和吸收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云滴半径接近lμm时,吸收系数的影响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5.
孙景群 《大气科学》1979,3(1):69-77
本文从流体力学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出发,理论分析闪电通道的径向扩展,研究闪电冲击波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海盐气溶胶和硫酸盐气溶胶在云微物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气气溶胶和云分档模式研究海盐气溶胶和硫酸盐气溶胶在云微物理过程中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并不随海盐、硫酸盐的数目以及云团上升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云滴数目的增加, 云滴的有效半径会减小; 硫酸盐对云滴数目影响起主导作用, 海盐在水汽相对充足情况下增加了云滴数目, 在水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减少了云滴数目; 硫酸盐粒子浓度特别强的情况下 (人类活动污染比较严重时), 如果水汽相对不足, 云滴数目会明显小于硫酸盐粒子浓度; 而海盐粒子的存在, 加剧了水汽的供应不足, 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云滴数目。也就是说, 在有些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海盐气溶胶的作用, 硫酸盐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会被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水汽在云滴上凝结增长的物理过程与气溶胶、气体的化学过程相结合,对气溶胶核化清除的化学效应进行了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气溶胶的核化清除造成了云滴化学成分随云滴大小分布的非均匀性,这种非均匀性又对云滴内发生的气体吸收、液相氧化产生影响。 本文还比较了不同污染状况下,不同大小的云滴内气溶胶核化清除与液相氧化对云滴化学的相对贡献的差异。 因此,这种云滴化学的非均匀性(云微化学)的研究对于云化学的野外观测及数值模拟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云滴数浓度影响混合型层状云降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耦合了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WRF模式V2.2,对2008年1月25-29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冰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在模式准确再现了此次天气过程形势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对模式微物理方案中云滴数浓度影响累积降水量的情况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发现云滴数浓度对降水量的影响是复杂和非线性的。对此次天气过程中的微物理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各种水成物粒子的发展演变上,讨论了云滴数浓度的增加在暖云和冷云两种降水机制上对降水产生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云滴数浓度越大,云水混合比就越大,云滴的尺度越小。雨滴对不同云滴数浓度的响应与云滴的情况相反,随着云滴数浓度的增加,雨滴数浓度减小,雨水也减少,暖云降水过程受到了抑制;冰晶和雪晶的数浓度的演变过程没有明显变化,而冰晶和雪晶的混合比是相应增加的,冷云降水过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从本文模拟的个例来看,设置不同云滴数浓度所得到的总累计降水量的差异在1%以内。总的来说,增加云滴数浓度,降水量会减少。从比例上来看,增加云滴数浓度对暖云降水过程的抑制作用比对冷云降水过程的增强作用更为显著,但是在本文模拟的个例中,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减少的降水和增加的降水的绝对值在同一个量级上并且数值相近,它们相互抵消后得到的结果是降水量变化的绝对值大大减小了,这解释了增加云滴数浓度后模拟的总累积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无狭缝摄谱仪获得了山东省一次云对地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根据光谱信息,计算了闪电通道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并分析了闪电通道内部的辐射机制,讨论了闪电通道等离子体中的箍缩效应。由此推断:闪电通道等离子体中的箍缩效应是闪电产生X射线的主要辐射源。最后讨论了闪电通道与激光在大气中激发的等离子体通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运用已建立的气溶胶核化清除的物理化学模式,研究了云的动力学因子(如:气块上升速度、夹卷作用)对云滴化学非均匀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较强烈的云发展(较大的气块上升速度)可加强由于气溶胶核化和云滴凝结增长造成的云滴化学的非均匀程度。夹卷作用抑制了云的发展,因而减弱了这种非均匀程度。夹卷作用同时也造成总体液态水中S(VI)、H+等浓度的增加,在Smax附近可达1个量级。如果考虑气溶胶粒子的夹卷,则可使气块内云滴污染物浓度随云滴大小的变化更加复杂化,如:不仅云滴污染物浓度随云滴大小而变化,即使对于相同大小的云滴之间,其污染物浓度也可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利用地闪定位仪(DF)探测了我国大兴安岭(东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雷电活动。文中详细分析了地闪的空间分布,并讨论了不同地区各雷电参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两地区雷电活动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均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本地区的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要较深入地了解上述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将雷电活动与天气因子的给合讨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雷暴云中闪电放电条件下的雨滴增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葛正谟  董万胜 《高原气象》1996,15(2):212-220
从考虑雷暴云中电场力作用的水滴运动方程出发,利用球的正面阻力系数ψ和雷诺数Re的实验关系,计算出水滴在外力作用下的瞬时运动速度,从而计算出环境电场作周期性变化时水滴增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华英  李桂忱 《气象学报》1980,38(3):260-268
观测事实表明,对流云中分布着许多不同大小的云泡,本文根据这一事实讨论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降水粒子形成的问题。我们考虑在云泡中的含水量和垂直气流均比云泡外的云中的值大,因此这是一个含水量和垂直气流同时起伏条件下滴在云中随机生长的模式。 根据滴在云中碰併增长的公式,我们推得一个重要的关系:即对于任何滴同样的半径增量,通过云泡所需移动的距离要比在云泡外的云中所需移动的距离少,而这个距离的差值仅与云泡的特性有关,与滴的初始大小无关,因此滴在云中经过若干云泡的生长就由一个排列问题转变为组合问题,这就便于我们讨论摘随机穿过若干云泡的生长。 计算结果表明,有云泡结构的云中,比较薄的云就可以形成较大的水滴或冰雹,或者说降低了形成降水对云厚的要求。本文还计算了云泡特征量对降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原东部地区一次雹云成雹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一维半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对高原东部地区一次西风槽影响下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该雹云内的动力、热力特点以及过冷云滴、冰晶、霰、雹的产生和转化以及降水粒子碰并增长等物理过程。对高原雹云的成雹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2,32(4):285-300
本文考虑了降水过程中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降温作用,并考虑到含水量变化时,由于水滴对空气拖带力的变化,而对垂直运动产生的反馈影响,导出了局地积云的运动方程、热力方程和含水量方程,并由此研究在降水过程中云中空气垂直运动、云内外温差和含水量结构的变化。计算结果指出,局地积云在降水过程的影响下,云中空气的垂直运动、云内外温差和含水量都要明显变小,并且很快地由下向上逐渐出现下沉运动,云也由下向上逐渐消散。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现象是基本相似的。本文共做了五个不同条件的个例数值计算,并由此分析比较了不同降水强度、不同稳定度、不同云中初始条件和不同云外环境所起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起伏条件下云雾的重力碰并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潮  詹丽珊 《气象学报》1962,32(4):301-307
云雾中的气象要素和云雾物理量经常有着起伏,因此研究重力碰并在这种起伏条件下如何使云滴生长,从而形成滴谱,是很必要的。本文对云中小水滴浓度(或含水量)有起伏时的云雾滴生长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云滴的一种理论分布。由此可以看出,在起伏条件下,云滴生长是比较快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薄的云中有可能形成相当大的云滴,即半径50μ乃至100μ以上的云滴。因此在均匀条件下,凝结生长和重力碰并增长中的所谓“生长障碍”区(云滴半径在20—30μ左右)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吕克利  徐亚梅 《气象学报》1994,52(3):332-341
文中利用WKB近似,讨论了非均匀层结对惯性重力内波和纯重力内波能量传播路径的影响,得到了波的能量密度,广义波作用密度,和广义拟能密度守恒的条件,导得了重力内波不稳定的必要条件,给出了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控制波射线折射的方程,得到了两类不同的临界层,最后还利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计算了不同层结分布下的波射线。  相似文献   

18.
碘化银核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DeMott等给出的不同成核机制下AgI成核效率的实验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AgI粒子在云室、层状云和对流云中的核化过程。通过对云室的模拟 ,发现云滴浓度和云雾持续时间是造成不同云室检测的AgI成核率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数值试验结果表明AgI的成核方式在层状云和对流云中有很大不同 :层状云中AgI主要以接触冻结、浸没冻结等慢核化过程为主 ,而对流云中则以凝结冻结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19.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