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东高红  尉英华  解以扬  刘一玮  李英华 《气象》2015,41(12):1447-145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TJ WRF)模拟资料及天津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选取几个典型天气过程(城区附近局地强雷暴天气过程、受海风影响明显的无天气过程)个例,分析研究天津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作用;重点对城市热岛环流与海风环流相互作用触发局地强雷暴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岛环流的伸展高度基本在800 hPa 附近、空间范围约为20 km、环流内有弱的辐合上升;海风环流的伸展高度在800~750 hPa、空间范围40~60 km,海风环流前沿海风锋的伸展高度为950~900 hPa,垂直上升速度平均为0.2 m·s-1 ,略强于城市热岛环流。海风环流对城市热岛环流有明显消弱作用,城市热岛环流对海风环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其阻挡的程度与城市热岛环流强度有关。随海风环流向内陆推进,海风环流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出现叠加,叠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最大上升速度可达0.6 m·s-1,并在不稳定天气形势条件下能触发局地强雷暴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海风雷暴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海地区经济相对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对天气和气候的依赖性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同时沿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又与海风环流密切相关,因此沿海地区海风雷暴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成为了气象学和大气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海风雷暴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海风雷暴的结构和特征、发展演变过程、触发机制及其预报预警。最后对海风雷暴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有待于研究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有关海风雷暴的工作,加深对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城市热岛环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  苗峻峰 《气象科技》2019,47(1):52-61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市热岛激发的、存在于边界层的局地环流。这一环流常影响城市区域污染物的扩散及城市降水,是城市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城市热岛环流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丰富。为了今后更有效地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从观测分析、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两方面,回顾并总结了我国在热岛环流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热岛环流的时空特征、产生机制,以及热岛环流与其他局地环流的相互作用。此外,本文总结了热岛环流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污染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锋)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东高红  李英华  刘一玮  易笑园 《气象》2018,44(6):825-836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TJ-WRF,通过对发生在天津城区的局地雷暴天气个例进行模拟,重点通过改变模式中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天津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环流强度及移动速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当城市周边郊区下垫面土地类型改为城市建筑用地时,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且影响范围明显扩大;当城市下垫面改为旱作农地和牧场时,天津城区附近没有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当海风(锋)环流向城区方向移动还未到城区附近时,城市热岛对其有明显加强和加速作用,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加强和加速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移动加快的速度比没有城市热岛时快9.3km·h~(-1)。当海风(锋)环流移动到城区附近时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海风(锋)环流受到城市热岛环流阻挡其移速又迅速减慢,其后侧气流南、北分支绕流和向上爬升现象变得明显,两环流相遇叠加后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阻挡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的移动速度减慢得越多,两环流相遇叠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就越强。另外在向城区移动过程中,海风(锋)环流会使其经过地区低层空气增湿降温,但其后侧湿空气层厚度会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而明显减小;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海风(锋)环流后侧湿空气层厚度减小得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高红  刘一玮  孙蜜娜  戴云伟 《气象》2013,39(11):1422-143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津255 m气象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VDRAS反演资料及中尺度TJ 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10年8月16日天津城区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此次局地强降水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槽后弱的反环流条件下,具有明显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特征;城市热岛效应能造成局地的热力不均匀,这对形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常有利。海风锋由岸边向市区移动中与中尺度辐合线相遇,能激发局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的移动有明显阻挡作用;当海风锋移到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区域附近时,其后侧气流会出现明显分支绕流和爬升现象,而且两者相遇处的辐合上升运动会迅速加强,这为该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及雷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中尺度TJ WRF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房文  王祖锋 《贵州气象》1996,20(3):33-36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中小尺度的非静力、完全弹性的二维中β(r)模式,利用该模式对海风环流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成功地模拟了海风环流的形成,发展消亡过程,并探讨了大气层结稳定性对海风环流的影响,该模式的建立对于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如暴雨,冰雹等天气过程均有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城市热岛和山谷风环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基于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采用水平网格嵌套等方法,实现了使用同一模式对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气象场的同步模拟.作者重点模拟和分析了济南地区两种典型的中尺度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山谷风环流.在考虑复杂地形条件和非均匀下垫面型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影响下,结合考虑长短波辐射、湍流扩散和积云对流等多类重要物理过程,揭示了影响济南地区这两种中尺度局地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一次由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树芬 《大气科学》1990,14(4):504-507
1986年8月2日午后天津市出现了一次由海风锋触发引起的强雹暴天气。本文分析了这次雹暴天气过程出现前的环流背景,指出海风锋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作用,并讨论了这次雹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近地面风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依据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及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22日滨海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低涡位于40°N,滨海新区上游有冷空气侵入,并且700 h Pa和850 h Pa也有切变线存在,是滨海新区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2)对流层低层水汽充沛,探空CAPE、SWEAT等指数指示意义较好,存在较好的不稳定能量和弱的垂直风切变,尤其是地域性的海风过程提供了触发条件和底层水汽。3)雷达回波演变上可以清晰看到出流边界(阵风锋)和海风锋共同作用触发单体回波及单体发展、旺盛、消亡演变过程。该过程中,冰雹移动路径沿滨海新区地面辐合线(海风锋)呈东北—西南向移动,该路径是滨海新区的强对流天气常有的移动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杨波  孙继松 《湖北气象》2009,28(4):289-294
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相配合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和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前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低层偏东气流与北京西部山脉的相互作用使得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增强.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迎风坡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是对流性局地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正反馈过程,这也是局地降水增强的可能因素.此次秋季过程主要是较强冷空气与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造成,而夏季强对流过程则多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弱冷空气入侵造成.  相似文献   

11.
Local Winds In A Valley C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cal winds were studied around a valley city, by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mesoscale model forced by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a measurement campaign around Lanzhou City, China, during stagnant conditions. In the simulations nighttime winds are purely katabatic downslope winds without urban effe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city is 6–7°C warmer than its surroundings all night. In contrast, daytime near-surface winds result from upslope flow resisted by an opposing simultaneous urban heat-island circulation (UHIC). Hence winds remain weak and variable around a city in a narrow valley during daytime. These conditions may lead to severe air quality problems day and night.The local circulations are sensitive to the widths of the valley and/or city,and also latitude, as is demonstrated by model experiments. Interestingly, in a flat and calm environment an extratropical daytime UHIC cell may turn into a weak `anti-UHIC' by the morning, due to frictional decoupling after sunset and subsequent inertial oscillation during the night, analogously tothe land breeze and nocturnal low-level jet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佛山2008年初罕见低温阴雨过程与气候特征对比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基于佛山市1959~2008年气温和日照等资料,分析佛山2008年初罕见低温阴雨的成因及低温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低温阴雨属于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佛山的重低温阴雨年集中在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之后以轻年为主;重(轻)年景时,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持续为负(正)距平的可能性较大,2008年低温阴雨前期为典型La Nina事件。低温阴雨重、轻年的高度场差异显著:重年500hPa西北欧到南亚呈“-+-”的环流分布型,轻年反之;2008年初环流与重年合成场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异常特征。850hPa风场还表明佛山低温阴雨可能与全球大尺度环流异常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Circulation (UHIC) in Göteborg, Swede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ing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1981 to 1986 during winter nights with anticyclonic weather conditions. The UHIC develops in general at a large negative net radiation balance, when the heat island intensity is at least 2.5°C, the wind speed less than 3 m/s and the sky is clear. If the weather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the UHIC starts 4–6 hours after midnight and stops a few hours after sunrise. An increase in cloud cover during the late night will not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HIC. The UHIC layer extends to 40–70 metr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o 10–13 km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UHIC layer is capped by an inversion and the flow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flow. The UHIC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ions in Göteborg, as it transports both polluted and clean air. The study is a part of a clean air programme in the Göteborg area.With 7 Figures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的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探讨了2009年冬季黑龙江区域温度异常偏低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北半球极涡向南扩展,欧亚大陆上空经向环流占优势,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大,AO负异常偏强是造成黑龙江地区2009年冬季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太湖地区湖陆风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式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8月18日发生在太湖地区的一次强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出雷暴演变过程及近地面要素变化。此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在湖风发展强盛时期,雷暴沿东岸湖风与背景风形成的辐合线发展。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湖陆风对雷暴过程的影响。湖风锋对雷暴过程起触发和增强作用,湖风锋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此次雷暴的产生。在湖风锋前缘形成的初始对流进一步发展加强为雷暴,发展成熟的雷暴低层出流又与湖风作用形成新的雷暴,湖风的辐合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在雷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感热通量输送可改变大气边界层结构,使低层不稳定能量较易释放,潜热释放加强上升和下沉气流,使边界层湿度增大,对流进一步发展增强。  相似文献   

16.
由测风资料推算局地环流速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抱璞 《气象科学》1997,17(3):258-267
山区或湖区实际观测到的风速,往物证理自然风速和局地环流风速综合的结果,很难将二者抠分开来。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根据我资料推避地风速的方法,可纠正过去确定局地环流速度的一些不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香港地区海陆风的显式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风分布复杂,主要受偏西、偏南和偏东海风气流的影响,形成多个辐合带,海风锋最远可以深入内陆约90 km;陆风较简单,主要是偏北气流,陆风的风速和强度都比海风要弱,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形成弱的辐合。香港是一个海岸曲折、多丘陵的地区,其中75%的面积是山区,为了研究这些丘陵地形对香港地区海陆风的影响,设计了保留海陆分布,去掉丘陵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丘陵地形的存在,在白天地形的热力作用是主要的,增强了海风的强度;而晚上动力阻挡作用比较明显,减弱了陆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0~2002年呼和浩特市区空气污染物TSP、SO2、NOx浓度的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污染与天气条件的关系。呼和浩特市市区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冬、春季比夏、秋季污染严重,采暖期比非采暖期污染严重,市区中心污染最严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大气的稳定度状态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天气变化是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局地环流是决定城市污染物分布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同季节排污量的变化、天气条件是制作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预报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NCEP/NCAR提供的1958-2008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7/2008年冬季我国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副高指数特征与E1Nino/LaNina年平均冬半年副高指数特征以及50a平均冬半年副高指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异同性以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揭示了2007/2008年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环流变异特性的一些基本特征,如LaNina事件冬季(尤其是中等强度LaNina事件年份的冬季),副高通常比一般年份副高的平均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洋、大气要素的气候态差异显著。相对于高平均强度,在低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地区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密度(sea surface density,SSD)、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异常减弱,最大负异常位于GIN(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sea)海域;海平面气压(sealev—elpressure,SLP)异常升高,相应于北大西洋海域降温,表现为异常冷性高压的响应特征;海冰分布区域向南扩大;北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降水减少,导致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移。2)在不同THC平均强度下,SST、SSS和SSD年际异常最显著的区域不同;在高平均强度下,最显著区域位于GIN海域,而在低平均强度下则位于拉布拉多海海域。3)在高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SST主导变率模态的变率极大区域位于GIN海,而在低平均强度下该极大区域不存在;北大西洋SLP的主导变率模态表现为类NAO型,但在高平均强度下,类NAO型表现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