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陕西省98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GIS为数据处理平台,分析了全省四季起始日期、长度、平均气温及其相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四季入季时间呈春夏提前、秋冬推后的特征,春、夏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9 d/10 a和-07 d/10 a,而秋冬季分别为01 d/10 a和09d/10 a;四季持续时间冬季最长,秋季最短,春、夏两季长度相当;近57年来陕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时间延长,冬季缩短,四季长度倾向率分别为09 d/10 a(春季)、08 d/10 a(夏季)、08 d/10 a(秋季)、-25 d/10 a(冬季);1960—2000年代,四季起始日期及长度波动较大。21世纪以来,陕西省入春、入夏时间较常年提前,春、夏季长度明显延长;秋季起始的日期明显向后移动,且结束时间也后延;入冬时间推后,结束时间却在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气象》2022,(1):12-15
文章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乌珠穆沁旗草原2004—2018年大针茅和羊草的返青与黄枯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针茅的返青期以9.8 d/(10 a)的速度明显提前,而黄枯期则以2.4 d/(10 a)的速度推迟。羊草的返青和黄枯日期与大针茅基本一致,其返青期以8.8 d/(10 a)的速度提前,而黄枯期则以2.9 d/(10 a)的速度推迟;(2)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生长季长度与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其生长季长度均与4月18日0~2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也与8月18日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牧草产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多达极显著相关水平(P <0.01)。  相似文献   

3.
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钱诚等四季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长短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50 a来,四季(春、夏、秋、冬)平均开始日分别为4月10日、6月25日、8月11日和10月20日,平均长度分别为80 d、51 d、72 d和171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在明显提前,分别为-1.46 d/10a、-1.99 d/10a;秋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明显推迟,分别为2.05 d/10a、0.90 d/10a。平均春、秋和冬季的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0.54 d/10a、-1.15 d/10a、-2.50 d/10a,春、秋季的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冬季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时间延长,为3.38 d/10a。春季的提前和秋季的推迟,使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同时对作物品种熟性和种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1961~2010年影响珠江流域的热带气旋(T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近50年年均4.24个TC影响珠江流域,其中台风以上等级1.02个,两者以每10年0.3个逐渐减少。其平均中心气压为984.0 hPa,平均极端最低气压为968.7 hPa,前者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后者每10年减弱1.4 hPa。影响珠江流域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的平均最南位置为10.3°N,平均最北位置为17.5°N,两者均表现出向北移动的倾向,其中前(后)者每10年北移0.9°(0.6°),近几年影响珠江流域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位置向10°N~19°N区间汇聚。影响珠江流域热带气旋的平均初旋日在7月1日,终旋日在9月15日,台风季为76.5 d,其中初(终)旋日每10年推迟(提前)1.3(6.0)d,台风季以每10年8.2 d的速率减少,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处于偏短时期,近几年又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新疆地区植被过去25年的物候数据集;采用M-K趋势检验和Theil Sen斜率方法,分析植物生长季开始期、停止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评价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不同高程下的植被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2-2006年,中亚及中国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停止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但在局部地区变化明显,且空间差异较大。各植被覆盖类型的物候动态表现不同,农用地的生长季开始期提前最明显;落叶阔叶林等木本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停止期以推迟为主,但其面积比例很小,影响十分有限;除灌丛和裸地外,其他类型均表现出生长季长度延长的趋势,但整个研究区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并不明显。不同高程下植被物候变化同样存在差异,区域气候变化改变了不同高程带的环境限制因子,继而对植被物候产生影响,特别是在2000~3000 m高程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停止期推迟和生长季长度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近56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69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全面分析了全国和各分区极端降水事件、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及其起止时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全国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的站点占总站数的68%,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华东地区是全国极端降水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增速达18. 2 mm·(10a)~(-1),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日数增速最快,每10年增加0. 37天。全国平均的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仅西北地区的连续性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增加趋势达到0. 01显著性水平,华北和西南地区的连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全国平均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呈现出明显的提前和推迟趋势,西北、青藏和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显著提前,西北地区的结束时间显著推迟,受其影响,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持续期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0. 4 d·(10a)~(-1)。  相似文献   

7.
利用宝鸡市11个县(区)气象站1964—2013年观测资料及低温冻害灾害调查资料,对宝鸡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平均初霜冻日多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终霜冻日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初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提前,终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推迟。渭河河谷地带无霜期最长为214d,秦岭北麓太白山区最短为150d。宝鸡市初霜冻日呈推迟趋势,线性趋势率为2.4d/10a,50a约推后了12d;终霜冻日总体呈提前趋势,线性趋势率为-1.3d/10a,50a约提前了9d。无霜期以3.7d/10a的线性趋势率延长,50a约延长了18d。50a间宝鸡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1996年发生突变,在气温发生突变后,全市平均初霜冻日推迟了11.9d,终霜冻日提前了11.8d,最早初霜冻日推迟了24.9d,最晚终霜冻日提前了24.5d,无霜期范围向南北部山区推移扩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 Inter-Sectoral Impact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对CMIP5中5个气候(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的降尺度数据,利用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环北极地区植被生长季与活动积温变化。研究发现:1)多模式集合模拟能够基本再现观测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长度与>10°C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1979~2004年各指标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其对气候变化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较弱;2)至21世纪末,终霜日最多将提前60 d,初霜日将推迟20~40 d,无霜期延长幅度最高可达100 d,积温将增加1000~1200°C。其中RCP8.5情景下,各指标变幅最大,RCP2.6情景下变幅最小;3)各指标变幅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亚欧大陆中西部的变幅普遍较大,随着气候变暖,>10°C积温增加幅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南部增幅较大,北部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5个气象站1961~2002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日平均气温≥0℃、≥10℃积温近40年韵变化特征,研究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终日稳定推后,积温显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平均而言,二十世纪90年代≥0℃初、终日与多年平均相比,初日平均提前5.5d,终日推后5.4d;≥10℃初日平均提前4.3d,终日推后5.9d;全年≥0℃积温平均增加136℃、≥10℃增加166℃。  相似文献   

10.
青河1961—2008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61-2008年青河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序列,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河近48a来初霜冻以5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冻以4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以9d/10a的速度延长。初(终)霜冻、无霜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转折。20世纪60-70年代,初霜冻提前,终霜冻推迟,无霜冻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冻期延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一致。  相似文献   

11.
林志强  路红亚  宁斌 《气象科技》2015,43(5):978-985
利用降水、气温、积雪、风和相对湿度等影响工程施工建设的气象要素综合定义了工程施工气象指数,根据其对工程施工影响程度分为5级;采用1980—2013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工程施工的气候条件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地区工程施工气象等级变化,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是影响西藏工程建设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6—9月是西藏地区适宜工程建设期;适宜施工日数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适宜施工期开始日自东南向西北推进,适宜施工期结束日自西北向东南推进,海拔越低,适宜施工日数越多、适宜施工期开始越早、适宜施工期结束越晚;随着气候变暖,西藏地区适宜施工日数增加,表现为适宜施工期开始日提前和适宜施工期结束日推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商洛7县(区)1961—2016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其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商洛初霜日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提前,终霜日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推迟,无霜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缩短。商洛区域平均初霜日为10月31日,呈推迟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1d/10a;区域平均终霜日为3月29日,呈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0d/10a;区域平均无霜期为214.7d,呈增长趋势,线性倾向率为3.1d/10a。商洛初霜日推迟趋势十分显著,2003年发生突变;终霜日无明显突变,无霜期日数增长显著,200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09年新疆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t、检验研究了终霜冻、初霜冻和无霜冻期的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及突变时间。结果表明:除阿拉山口外,博州自东向西随地势的由低到高终霜冻逐渐推迟,初霜冻逐渐提前,无霜冻期逐渐缩短。终霜冻除温泉为微弱的推迟趋势外,其他地区均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初霜冻以2.5~4.2 d/10 a的显著趋势推迟;无霜冻期以2.2~4.8 d/10 a的速率延长,除温泉外均为显著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71~2013年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84个气象站点1971~2013年的逐日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分析我国43年来四季起始日以及生长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云南和四川地区的四季起始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季起始日提前,春季比夏季提前趋势更明显,江苏、安徽、湖北大部和云南北部春季提前显著,提前率为4.1~7.2 d/10 a;夏季提前的区域更广,新疆东部、甘肃西部、华南大部和云南南部夏季提前显著,提前率为2.9~4.6 d/10 a;全国大部分地区秋、冬季起始日推迟,秋季比冬季推迟的范围更大,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秋季推迟明显,推迟率为4.4~8.6 d/10 a;冬季推迟趋势更显著,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大部冬季推迟明显,推迟率为4.7~13.8 d/10 a;全国各地区生长期均有延长,最显著的是云川交界处和新疆东南部地区,延长率为20.1 d/10 a。EMD和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基本一致,但EMD得到的春季起始日推迟地区的范围更大,夏、秋、冬季起始日以及生长期的变化趋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种植界限北移且气象灾害频发。为给内蒙古武川地区在合理调整品种布局和优化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上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利用武川地区1961-2018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对该地区春玉米生长季水热资源和安全播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川地区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99~156d,≥10℃的活动积温值为2051.4℃·d,并以66.0℃·d·(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5、9月活动积温稳定性较差。春玉米始播期显著提前、最迟播期显著推迟,各年代可播种成熟的年份数增加。全生长季降水量为299.8mm,5月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8月降水量显著减少。玉米全生长季中旱灾达到"十年七旱",8月干旱灾害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28日,初霜日期为9月11日,无霜期为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的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的年际波动大,极差为标准差的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年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的气候规律,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1年1月—2019年3月杭州市国家基准气候站历史观测资料,参照《气候季节划分》气象行业标准,对过去68 a来杭州常年和历年四季的起止日、长度、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杭州四季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入季呈提前趋势、入秋呈推后趋势,使夏季长度变长,每10 a约增加4.31 d;2)冬天入季呈推迟趋势、春季开始呈提前趋势,致冬季长度缩短,每10 a约减少2.76 d;3)冬季气温升高明显,每10 a增温0.24℃;4)四季中,春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每10 a 18.5和28.8 mm。  相似文献   

18.
近60a来南京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航 《气象科学》2011,31(6):742-746
利用1951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市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依据张宝堃应用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临界值划分四季的标准,建立了近60 a南京的季节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近60a南京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给出了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候平均与入季时间、季节持续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60a,南京入冬时间推迟,入夏时间提前.冬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2.9 d/10a;夏季变长,增加的平均速率为4.1d/10a;秋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1.5d/10a;春季略有些变长.南京冬、春季平均气温升高,且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显著,而夏、秋季平均气温下降,秋季气温下降略明显于夏季.冬季最低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夏季最高气温与年较差有下降的趋势.春季入季时间与春季的平均气温成正相关,而秋季的入季时间与秋季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夏季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夏季的长度成负相关,冬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的长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黑龙江省6个站点的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5 d滑动平均法对该省≥0℃、10℃界限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黑龙江省≥0℃、10℃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分别为平均每10 a提前1.9、1.3 d。≥0℃、10℃终止日期均呈推迟趋势,分别为每10 a推迟1.2、0.6 d。稳定通过≥0℃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 961.7℃,倾向率为39.0℃/10a,呈递增趋势;通过≥0℃持续日数历年平均为204 d,倾向率为3.1 d/10a,呈递增趋势。稳定通过≥10℃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 515.3℃,倾向率为37.4℃/10a,呈递增趋势;稳定通过≥10℃持续日数历年平均为135 d,倾向率为2.0 d/10a,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杜岩  陈莉  罗冰  李帅 《黑龙江气象》2010,27(4):27-30
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全球过去50 a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达到0.13°C/10 a,而中国近50 a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几乎是全球的2倍,其中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C/10 a。中国的气候变暖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采暖耗能无疑会产生显著影响。文章以中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CJ26-95中附录A所列的严寒和寒冷地区84个主要城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城镇1951年以来采暖期长度、采暖强度的趋势变化速率,结果表明,采暖期长度和采暖强度大多呈减少趋势,其中采暖期长度减少比较明显的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大多城镇,减少速率在-5d/10a~-3d/10a之间;采暖强度减少趋势更加明显。为了研究采暖气候条件的平均状况,本文计算了最近30 a(1976~2005年)采暖期长度及采暖强度的平均状况,并与1951~1980年30 a均值进行了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大多城镇采暖期长度减少超过5 d;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多城镇采暖强度减少超过200℃.d。对近30 a采暖期采暖耗煤变化率的研究表明:除四川省的康定外,其它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耗煤量由于气候变暖采暖耗煤变化率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个别城镇减少量超过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