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气象》2007,28(2)
美国极轨环境卫星系统臭氧传感器重获新生美国极地轨道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计划在2009年发射,2006年6月在项目调整中被砍掉的臭氧观测传感器项目最近重获新生。目前,由NOAA和NASA共同参与开发的臭氧绘图和廓线观测组件将加入到NPOESS系统中去。这套仪器将用于观测从地表到大气层顶臭氧分布,同时用于监测南极臭氧洞的恢复过程。据来自NASA的该项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之所以能够重新立项,和美国科学院今年初发表的呼吁美国加强今后天基卫星观测的报告有一定关系。2006年,由于经费严重超支和时间推移,NPOESS系统被当局砍掉了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南极臭氧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WMO南极臭氧化报的报导。1996年的南极臭氧洞无论从出现时间,最大面积,最低臭氧值,还是从持续时间上来说都与前几年相似,基本上未创新的记录。臭氧洞生成的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产生的里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化合物在合适的平流层低温条例上通过光化学反应破坏臭氧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极长城站大气臭氧和NO2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节泰 《气象》1989,15(12):3-7
在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社长城站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了与南极臭氧洞有关的大气臭氧和NO_2柱含量的观测。观测采用地面吸收光谱的原理进行。从1988年12月到1989年2月的观测结果表明,长城站区臭氧柱含量平均值为341DU,与常年平均结果相当。NO_2的平均柱含量为2.16×10~(18)cm~(-2)。无论是臭氧或NO_2的柱含量都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 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 1 0~ 5 0 km的大气层中 ,其中 2 0~ 3 0 km臭氧含量最高 ,也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由于臭氧能把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吸收掉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人们把臭氧看作是地球的“保护伞”。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其上空 1 0~ 1 0 km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的臭氧含量在逐年减少。 1 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 ,臭氧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面积足有美国领土大的“臭氧洞”。伴随着全球臭氧层厚度的下降 ,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有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6.
从NASA卫星地球探测卫星(TOMS-EP)装载的臭氧总量绘图光谱仪(TOMS)获得的资料表明,1999年南极上空臭氧低值区小于去年。NOAA设在南极的气球探测所得资料也表明南极的臭氧洞尽管还是很大,但比去年有所减小。尽管南极臭氧洞的微小年际变化是预料中的,但与1998年比1999年臭氧洞不再加深加大是个好征兆。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的DavidHofmann说∶“该测量事实说明平流层中的氯不再增加,这是臭氧层恢复的第一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密切监视大气中的臭氧洞和破坏臭氧的物…  相似文献   

7.
王贵勤 《大气科学》1989,13(3):352-357
一维时空光化学模式引进垂直运动及离子反应生成的氮氧(NOx)、氢氧(HOx)化合物。模式中采用1978到1983年期间的太阳紫外辐射通量及南极73度的纬向八月份平均温度。 计算结果表明:春季南极出现臭氧洞,主要是第21太阳黑子周峰值期太阳紫外辐射减少造成的。其次,在太阳黑子周峰值期伴随多次大的太阳质子事件,产生大量氮氧、氢氧化合物。在极区太阳质子事件产生的化合物催化破坏平流层臭氧可持续几天至几年。 南极冬春季节强大的下降垂直运动是南极臭氧洞形成发展极其重要的局部动力条件,特别是在极夜期间。太阳升起后,垂直运动的影响不明显。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光化变化过程,动力过程是其局部的充要条件,人为活动产生的含氯化合物对低层大气臭氧的直接破坏不可忽视。基于上述论点,可以预期进入第22太阳黑子周期,南极及全球大气臭氧的分布状态将会改变,大自然本身自复。  相似文献   

8.
臭氧和平流层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给定的南极春季臭氧洞(取自1979—1985年臭氧减少的观测结果)对二维平流层—对流层模式中温度和环流的影响。11月份,南极上空约17km处,温度最多可降低6℃。这种温度变化引起的平均经向环流对臭氧洞起填塞作用,不过,这种影响很小,每年仅产生14DU的变化。观测事实表明,近年来10月份,南半球波活动减弱。为此,我们作了南半球波作用全年都减少一半,并考虑了臭氧洞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柱在11月份76°S减少了44DU,在赤道却增加了12DU。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降水数据(CN05.1)评估了NASA高分辨率降尺度逐日数据集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0.25?(约25 km×25 km)分辨率下对中国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选取年最大日降水量(RX1D)、年最大5 d降水量(RX5D)、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航空和宇航局报告,美国雨云七号卫星和前苏联流星3型卫星上携带的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的测量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平流层臭氧损耗量比以往任何一个年都严重,并且在去年9月23日记录下了表面积达890万平方英里的极值。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也指出,今年2月在北欧和加拿大上空观测到了臭氧低值,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