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南地区近40a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 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60s到1980s中期经历了一个由暖变冷的过程后,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从1970s就开始呈单调上升趋势.青藏高原东侧山脉走向对气温变化的东西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气温的主要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敏感区.小波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气温整体变化在近40 a主要存在准8 a的周期,其中四川盆地东部的气温在整个时段存在准20 a和准8~9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海南岛具有46年资料的13个站点1959-2004年1月、4月、7月、10月及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最低温度,研究海南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在空间分布,线性增温趋势的稳定性、倾向率和突变现象均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最高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高南低,而最低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各季节的平均最低气温的线性趋势均稳定,极端最低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线性增温趋势稳定,而各季的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均不稳定;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在各个季节或年平均上比最高气温的倾向率大得多,冷季的线性倾向率明显大于暖季;平均最高气温在四季均不存在明显突变,而平均最低气温则均有突变。  相似文献   

3.
1961-2009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9年来三江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在升高,升高速率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大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最低平均气温升高引起的;三江源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冬、春季降水量增幅最明显,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北部增多而东南部减少,年降水量除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均呈增加趋势;年和冬、春季≥0.1mm降水日数增加,而夏秋季降水日数减少;年和冬、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呈显著性增加趋势,春季变化则不明显;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取禹州市1957-2006年的气温资料,对禹州市气温变化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州5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86℃/10a.从气温变化特征可看出:年平均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的趋势;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增幅不明显;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年平均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变化均有明显的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5.
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总被引:66,自引:8,他引:66  
利用1951~2002年全国733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我国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变化不明显或呈弱降温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年还是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我国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2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后期达到了近52年来的历史新高,近年来又略有回落.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招远气象站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5年招远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以0.22℃/10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季节平均气温均以不同速率上升,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使得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招远气象站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5年招远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以0.22℃/10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季节平均气温均以不同速率上升,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使得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57年巴彦淖尔市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4年-2010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9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对巴彦淖尔市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来,巴彦淖尔市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部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南部,且近十年呈弱降温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年还是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北部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即57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后期达到了近57年来的历史新高,最高气温近十年来又略有回落。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年平均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该区域最高最低气温非对称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平均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自1998年开始突变增温,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空间变化强度中心在中西部平原地区,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空间变化的差异;年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增加趋势不明显,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与日最低气温一致,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平原和山区的变化差异;气温日较差随时间变化呈显著降低趋势,90 a代后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空间变化规律与日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74—2020年巴彦淖尔市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7年,巴彦淖尔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升温趋势,春季对升温的贡献最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减小趋势,春季对日较差减小的贡献最大;4月最大,11、12月最小;空间分布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别在1991—1992、1983—1984、1993—1994年出现突变。(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主要的震荡周期均为14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31年。  相似文献   

11.
王可丽  江灏  陈世强 《高原气象》2001,20(3):252-257
了解云的气候学特征 ,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良好的资料质量是其前提和保障。为了充分了解地面观测总云量、卫星反演总云量和资料同化总云量这三种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利用 1984— 1990年的青藏高原地面测站的总云量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中的ISCCP C2总云量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对比分析了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ISCCP C2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它们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间分布形势相似、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在量值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探测手段的不同 ;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其固有的缺陷 ,除夏季之外在高原中部地区始终有一个异常的强高值中心 ,由此导致其对时空分布特征和量值的描述与ISCCP C2和地面观测值相差较大 ,因此在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不宜直接或单独使用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相似文献   

12.
As the world's highest and largest plateau,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experienced a greater warming tha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global averages. This warming has been reported to exhibit an elevation-dependent pattern. However, the finding involved plenty of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the spatially limited datasets and complex topography. Here, we explored an approach integrating satellite-derived LST data and ground records to generate a spatially continuous air temperature dataset for the plateau grasslands from 2003 to 2012, and then examined influences of elevation/topography on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s. The derived temperature dataset was validated to b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field-station records. Based on the derived spatially continuous temperature datasets, we found an opposite change trend of annually average temperature between Qinghai and Xizang Province. The contrasted trend was obvious in daytime and more so in summer season. By analyzing the temperature trend in relation to elevation, we found an enhanced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 in higher elevation than in lower elevation for autumn nights and winter temperatures, while the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s for other seasons were more evident in lower elevation areas. The varying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s as regulated by elevation implies that temperate grasslands have experienced a more rapid temperature change than alpine grassland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豪然  梁玲 《四川气象》2013,(4):1-7,15
选用1967~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60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部降水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位于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低值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八个小区,分别是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藏南谷地区、青南高原区、柴达木盆地区、藏北高原区、川西高原北部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以及青海东北部区.年降水表现出强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外,其余各区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春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95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秋季降水的线性趋势趋近于零且没有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呈减少趋势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冬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86和1996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多,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少;除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及青海东北部区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条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高原近250年年平均气温序列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通过青海高原不同区域的多条树轮年表和青海高原温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用多条树轮年表重建整个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的途径和方法。高原上树轮年表与温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是年轮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树轮年表较好地反映了最低气温的变化。树轮年表中差值年表(RES)对温度变化的反映最好。本文用6条树轮年表资料重建了青海高原近250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年-2009年山西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其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上党盆地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市年平均气温和极端低温最低值都出现在盆地西北部的海拔最高处沁源,极低值为一30.2℃。全市年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最高值都出现在盆地东部的海拔最低处黎城,极高值为40.1℃。极端最低气温与冷空气的活动强度、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而与海拔高度无关。极端最高气温与暖气团控制、地形及海拔高度关系密切。年极端最低气温1月出现的最多,占52%;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6月、7月,6月占46%,7月占26%;日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4时-7时;日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14时-16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对其东北侧干旱形成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应用再分析资料,指出高原边界层内存在北高南低偶极子型涡旋对的独特气候现象。根据当雄站1998年5月31日至6月4日感热通量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了高原热力作用的时变特征,分别用不同的理想高原初始涡度场加定常热源强迫和时变热源强迫代入正压准地转涡度模式,研究了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形成。认为有三种过程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基流对上游反气旋涡旋的平流输送、南侧气旋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引起的频散生成高值系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魏丽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3,22(5):488-494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8个常规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详细地考查了再分析资料用于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的可行性。统计对比分析表明:再分析资料可较好地反映地面气温及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可基本反映其年际变率和年际间的差异。然而,再分析的气温值系统性低于实际观测值,降水量则系统性偏大;再分析资料得出的近40年气温长期变化趋势误差较大,降水的长期趋势特别是年降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体而言,再分析的气温好于降水,青藏铁路沿线主体好于两端,再分析资料可用于青藏铁路沿线主体段年到年际尺度的短期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