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武威自五十年代初期引进苹果栽培生产以来发展较快,1985年“金冠”苹果获奖后发展更为迅速,到1988年,全区苹果栽培面积已达3万多亩,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好处。但从近年来的生产情况看,武威栽培苹果还存在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象干旱、幼树越冬冻害、抽条等。就成年果树而言,也存  相似文献   

2.
樊鹏 《陕西气象》2008,(4):17-20
分析了渭北优势果业区的地理、气象条件,通过渭北苹果优生区与世界苹果生长最适区气象条件的比较,渭北苹果生长的7项指标均符合世界苹果生长最适区的条件,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最优地区之一。但发源于白于山、子午岭、六盘山、黄龙山等地的冰雹,对渭北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冰雹灾害的损失,在渭北人工防雹基地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人工防雹科学研究的内容,从冰雹云预报预警、三维冰雹云模式、雷达探测、决策指挥、空域申请、作业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研究和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3.
利用铜川市1990—2019年国家基本站气象观测资料,依据前人研究所得的苹果各类气象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分析铜川市近30 a苹果晚霜冻、高温热害、连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19年铜川市苹果晚霜冻灾害、高温热害、连阴雨灾害均为先增多后减少趋势,而干旱灾害的强度先减弱后增强;(2)苹果晚霜冻与连阴雨灾害均为北多南少;高温热害北少南多,南北差异显著;干旱灾害强度为中部弱,南部、北部强。研究结果可为铜川市苹果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为铜川地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城市冬小麦晚霜冻预报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季霜冻在运城市出现的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机遇为2a-3a一遇,重灾区多在汾河、涑水河两岸及平川地区的低凹地带,峨嵋岭南部及中条山的沿山坡岭地区较轻。运城市的晚霜冻主要影响小麦、苹果、蔬菜等,晚霜冻严重的年份可能造成小麦、苹果大幅减产,本文主要就运城市的春季霜冻对小麦的影响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陕西苹果生长适宜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苹果生产基地县及其以北地区气象观测和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专家打分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影响陕西苹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花期霜冻和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陕西苹果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相对湿度变化不大,近30年 (1979—2008年) 年降水量明显少于1961—1990年平均值;1961—1990年、1971—2000年、1979—2008年3个30年苹果基地县大部分果区气候适宜性总评分没有明显变化;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研究区域一些县 (区) 苹果生长气候适宜性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1961年以来, 4月中旬霜冻频率的增加使渭北西部果区和延安果区遭遇花期冻害的可能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温日数的增加使果树受高温热害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在目前生产水平下,苹果产量与气象因子极为密切,通过气象因子预报苹果产量,比其他方式的估产要准确得多。这将为苹果的销售、贮运、加工提供可靠信息。 我站利用1957~1991年熊岳地区苹果产量与相应年份气象因子的关系,经过筛选找出11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气象因子,组合成8组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天水地区是我国苹果主要产区和外销基地之一。元帅系苹果果形端正、色好、美观,耐贮藏,品质佳,尤其是“花牛苹果”果质优良,可与美国的王牌“蛇果”媲美,在国际贸易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我们从1981—1984年连续四年开展了元帅系苹果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大量的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元帅系苹果质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趋利避害,提高苹果质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评估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不同干旱等级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我国苹果主产地为研究区域,对前人提出的干旱指数进行等级划分,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对划分的等级进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干旱指数,明确1981—2016年苹果不同干旱等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划分的干旱指数等级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北方地区苹果实际干旱特征;各生育阶段甘肃省中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年代以重旱发生为主,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干旱等级随年代变化较大;重旱发生面积在果树萌动-花芽萌动和成熟-落叶生育阶段1981—2000年随年代变化逐渐增加;各生育阶段无旱和重旱高频区频率高于50%,轻旱和中旱高频区频率高于30%;1981—2016年轻旱发生范围最大,果树萌动-花芽萌动生育阶段的重旱和盛花-成熟生育阶段的中旱站次比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区域西北地区干旱严重,且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基本气候特征分析,确定了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为苹果适宜栽培区,并依据试验结果提出“文化苹果”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延安北部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延安北部4县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和对发展苹果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延安北部4县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气温上升明显。1997-2005年,吴起、志丹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达到3200℃以上,进入相对温暖期,温度可满足苹果生长发育需求。除4月中旬外,春季各旬的最低气温升高,花期冻害温度出现次数减少一半。冻害出现的时段可能将主要集中在花蕾期。年降水量在60年代明显偏多,吴起、志丹年降水量超过500mm。1968年后降水缓慢减少,90年代降水最少,2001年后,降水量增多,但仍未达到苹果生长所需的适宜值。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气候变暖的条件下,通过耐旱育种和气候驯化等措施,在大兴安岭岭南地区可栽培绥李3号和4号品种,俄罗斯苹果、太平果、铃铛果等。要想获得好收成,还需加强栽培管理和抗寒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布局,开展了高酸苹果的气候区划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晚熟高酸苹果的气候区划指标及区划原则。利用宁夏23个地面气象台站30年(198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获得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7—9月日照时数、7—9月气温日较差,完成了宁夏高酸苹果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清水河流域比较适合种植晚熟的高酸苹果,特别是引黄灌区大部地区种植的高酸苹果品质优良;中部干旱带大部地区和南部山区不适宜种植晚熟的高酸苹果,这一地区种植晚熟苹果除了较难获得经济产量外,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河北省45个苹果种植主产县,利用1988—2017年6—8月≥35℃高温日数、≥0.1 mm降水日数、20~27℃适宜气温日数(剔除高温和降水同时出现日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河北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时间变化特征,并对各指数进行分级、评价。采用GIS反距离权重法差值分析,构建区划图,分析河北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苹果膨大期高温日数以每10年0.9天的日数上升;适宜气温日数、降水日数分别以每10年2.7、1.1天的日数下降。历年高温热害指数每10年上升0.03,气候适宜指数每10年下降3.6。高温热害重度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南部的冀南地区,中度风险区分布在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中、西部及河北平原的北部区域,轻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区域的冀东地区。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区域的冀东地区、西北及环渤海区域;较适宜区分布在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中部及河北平原的北部区域,也包括沧州、邯郸市的苹果种植县;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南部的冀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屈振江  刘璐  梁轶  柏秦凤  罗斌  张震 《气象科技》2023,51(4):605-612
为科学设计渭北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供气象指数保险技术参考。研究选取旬邑县作为陕西省渭北地区苹果代表县,利用1991—2020年气象、苹果花期物候、产量等数据,选取苹果花期冻害极端低温和过程累积危害指数作为备选气象指数,采用滑动平均〖CD*2〗灰色预测法分离苹果气象产量。通过气象指数与苹果减产率的相关分析,确定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构建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苹果单产风险分布特点,选取6种分布模型利用参数分布法进行拟合,并根据Anderson Darling(A D)检验结果和概率密度函数图筛选最优分布。最后根据保险触发值,厘定不同赔付触发条件下的保险纯费率。结果表明:代表县苹果花期冻害过程累积危害气象指数Ts与减产率的相关性显著强于苹果花期冻害极端低温气象指数Tc;Ts与减产率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模型;苹果单产风险分布符合柯西分布;当赔付触发条件对应2%、4%、6%、8%减产率时,旬邑县各乡镇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纯费率区间为0.40%~1.84%。相较传统苹果农业保险产品,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可实现差异化费率,有利于发挥气象指数保险优势。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夏季极端高温异常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REOF、9点二项式平滑滤波、累计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异常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山东省夏季极端高温大部分地区是降低的,80年代降到最低,90年代有所回升,且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由高向低的转折性变化;容易出现异常的区域为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的临沂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中部;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主要为负相关关系,前期为暖(冷)水期时,极端高温偏低(偏高),高温日数减少(增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烟台地区苹果产区1994—2016年共23a的气象资料与红富士苹果始花期观测资料,根据气象因素对苹果发育期影响的物候学原理,选取与始花期相关的多个气象因子,建立基于气象因子的苹果始花期预测模型。利用数据回代验证及2017年的资料预测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况吻合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始花期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10月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12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ISP)。依据旱涝等级划分标准统计中国各年代干旱发生的频率,并用Mann-Kendall法分析干旱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干旱集中发生在新疆南部,60年代主要发生在新疆北端至黄河上游一带地区和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70年代发生在黑龙江、吉林一带以及长江中游地区,80年代发生在西南、华北的两条纬向分布带上,90年代发生在长江、黄河中游地区,21世纪初干旱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和此前10a相比,趋向干旱的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长江下游至东南部地区,60—70年代主要位于东北地区,70—80年代主要位于山东、西南东部,80—90年代主要位于长江、黄河中游之间,90年代至今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东部地区。80年代前后中国干旱高发区的地理分布发生了一次年代际跃变。50—70年代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东北、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地区,而80年代至今干旱高发区转移到以前的干旱低发区。50年代至今,吉林和黑龙江东部以及自河北至贵州的狭长干旱带的干旱化趋势增长迅速,而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干旱化趋势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王鑫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10,29(3):595-604
利用1951—2007年川渝地区20个代表站主汛期的降雨量资料、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和NCAR/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EOF等方法,研究了川渝地区主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并建立了短期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川渝地区主汛期降水主要模态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不同时段降水异常最主要的模态存在差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盆地降水异常一致型是最主要的模态。用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北大西洋地区的西风强度、西北太平洋极涡强度和东亚大槽强度作为预测因子,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对近年川渝地区汛期降水有较强的预测能力。降水主要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所对应的前期预测因子的变化是影响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50 a春季东亚温带气旋活动频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48-2000年共53 a的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3、4、5月)东亚内陆和沿海地区气旋活动频数、气旋移动路径等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的3、4、5月份中,内陆存在三个明显的气旋活动频数较大的地区,分别位于101°E、45°N附近的蒙古高压南缘、贝加尔湖以东的115°E、53°N附近地区和126°E、53°N我国东北北部附近地区.蒙古地区春季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年代气旋活动频数较少,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多,从70年代末至今又进入一个气旋活动频数较少的时期.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50年代初气旋活动频数较多,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少,而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又较多,此后气旋活动频数逐渐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各月气旋活动频数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只有80年代以来气旋活动频数的振幅较大.东亚沿海春季气旋活动频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从气旋活动路径来看,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气旋活动路径在各个年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气旋活动路径在不同年代略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旋活动频数与北方地区春季降水量及沙尘暴发生次数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