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效果检验方法中的对比方法,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两块冰雹云防雹作业前后711雷达回波的平面、高度变化,结果显示五次防雹作业后雷达图平面显示云团分散,高度显示云顶高度、45dBz高度均降低,这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有效,提前识别冰雹云、集中作业是防雹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陇县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2003-2007年5a人工高炮防雹作业前后711雷达回波的高度变化、45dBz回波高度变化、雷达回波强度变化,结果显示防雹作业后雷达高度显示上云顶高度平均降低1.26km、45dBz平均高度降低1.85km、雷达回波最大强度平均降低了6.0dBz,表明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CPAS系统中的雷达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冰雹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两块冰雹云在不同路径生命周期相同的情况下作业前、中、后的回波特征。结果发现: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指示当天有利的降雹环境。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一次,45 d Bz顶部高度降低至少5 km,60 d Bz以上的强回波面积减少了39.3%,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 Bz,云体加宽、减弱。对雹云B实施防雹作业两次,作业后45 d Bz顶部高度降到6 km以下,60 d Bz以上的回波面积为0,有弱回波生成,云体分裂。两块雹云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人工防雹作业已普遍采用三七高炮,选择适宜时机,向云体的适当部位发射适量的碘化银炮弹,影响雹云的发展过程,达到抑止冰雹生长的目的.同时,随着雷达探测雹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根据雷达回波识别雹云的结构和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雹云,冰雹在云中的生长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为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必须注意对不同类型的雹云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的防雹理论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对五种类型雹云作业方法的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2007年7月24日冰雹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单体对流云云顶高度、云体宽度、回波强度等参数,且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还能模拟防雹作业后的效果,可作为研究冰雹云形成机制和提前预报冰雹云的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庆  樊明月  张洪生 《山东气象》2018,38(2):96-102
利用2008年5月23—26日山东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此次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层结条件及其触发机制等;分析了两个极相似云体在催化和未催化情况下从初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防雹作业加剧了冰雹云的消亡过程,表现为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VIL减小、生命史缩短等特征。通过对对流云系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收集了18个防雹作业样本,并利用这些样本作业前后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高度两个物理量进行统计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和5%的情况下,防雹作业后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即防雹作业有效。利用济南防雹作业数据对防雹作业效果进行的模拟定量检验表明,防雹作业可减少降雹约27%。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8年6月12—13日山东鲁西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指标条件以及防雹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VIL值、回波顶高指标变化分别平均下降49.9%、37.4%,冰雹概率由作业前99.3%下降到作业后的28.7%,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值下降最大值分别为10 dBz、7 km、48 kg·m-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相似对流单体的发展演变,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下降7 dBz、回波顶高下降3 km、VIL值下降11 kg·m-2、冰雹概率出现剧烈波动,防雹作业后较作业前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冰雹概率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没有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综合指标在编号期间变化幅度小,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8.
风暴剖面45dBz强回波在识别冰雹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鹏 《陕西气象》2009,(6):12-14
在人工防雹作业中,正确识别冰雹云是关键。利用雷达识别冰雹云的技术方法很多。研究风暴剖面45dBz的高度及其对应的温度识别冰雹云的技术方法,并阐述其理论依据和物理意义。利用1992-1994年和1997—2000年陕西渭北旬邑人工防雹基地雷达观测的结果统计分析,证明用风暴剖面45dBz高度或者对应的温度能够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同时介绍了其它一些地区利用风暴剖面45dBz作为雹云播撇判据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国内外应用雷达探测冰雹云和人工防雹试验中,曾观测到雷雨云RHI回波多是柱状,单体冰雹云回波也呈柱状,云体比雷雨云宽,砧状回波比较明显,强冰雹云有悬挂回波、穹窿、回波墙.这些已为人们所知和应用。 2 V形缺口(RHI)回波的观测我们于1989~1991年在辽宁省绥中县进行人工防雹过程中,应用雷达对冰雹云回波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 1989年9月4日雷达探测李家乡附近冰雹云降雹时段的RHI回波,回波顶高为9.6km,宽为25km,强回波顶高为6km,观测到回波顶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V形缺口,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