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正山  杨辉 《大气科学》2001,25(3):401-404
利用NCEP/NCAR1980-1997年夏季月平均风场及同时期我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讨论了运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EOF)方法得到的流场月距平主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主要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雨型)的相关分布,指出EOF1及EOF2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最主要分布型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用小波变换方法对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模态的多时间尺度性质,发现3-6年周期振荡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1951~2000年中国夏季月降水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特征和旱涝情况。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东部160个气象观测站1951年-2012年夏季(6-8月)的月平均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大值区域从华南移到江淮流域,然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2)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为长江以北与黄河以南地区之间存在一个降水大值雨带, EOF第二模态显示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降水偏少,长江以北降水偏多,且江南与江北的降水呈反位相。(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4.
根据1951~2000年中国夏季月降水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特征和旱涝情况.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东部160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2年夏季(6—8月)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大值区具有从华南—江淮流域—华北—东北的分布特征。EOF第1模态空间分布为长江以北与黄河以南之间存在一个降水大值雨带,而EOF第2模态显示出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降水量偏少,长江以北降水量偏多,且呈反位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强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量偏少,华北地区降水量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弱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量偏多,华南地区降水量偏少。  相似文献   

6.
张丽霞  周天军 《大气科学》2020,44(1):150-167
夏季亚洲对流层温度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紧密相关并可能作为降水的有效预报因子。基于欧盟ENSEMBLES计划的季节预测试验耦合模式每年5月1日开始的回报试验,分析了其对1960~2005年夏季亚洲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以200~500 hPa厚度替代,简称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的预测结果,发现模式集合平均对夏季亚洲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可以合理回报其前两个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主导模态(EOF1、EOF2),只是未能回报出EOF2高纬度的温度异常,模式集合平均预测的第一模态主成分(PC1)和第二模态主成分(PC2)与再分析资料的时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和0.77。再分析资料中前两个EOF模态分别由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发展年印度夏季降水异常所激发的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和ENS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的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导致。ENSEMBLES计划可以合理预测出相应的海温异常及遥相关波列,进而合理预测出前两个EOF模态。对流层温度PC1和PC2分别表征了欧亚大陆与周围海洋之间的纬向和经向热力对比异常,模式对由PC1的预报技巧远高于前人定义的纬向热力对比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前人定义的经向热力对比指数的预测技巧与PC2相当。将PC1和前人定义的经向热力对比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交叉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显著提高了东北和长江流域上游夏季降水的预报技巧。本文提出的亚洲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的EOF1及PC1,既能较好表征纬向热力对比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显著相关,又能被模式合理预测,可以作为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各测站逐日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200 hPa西风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EOF展开的第一个模态所揭示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出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存在着年际变化;在EOF分析的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在60-150°E范围内西北-东南向呈现出Rossby波列分布,且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在EOF分析的第三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主要反映的是大气长波波状传播的特性.②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我国夏季旱涝具有重要影响: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少,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OASIS3(Ocean Atmosphere Sea Ice Soil version 3)耦合器,耦合区域气候模式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和海洋模式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建立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通过嵌套方法处理海洋模式的侧边界问题。运用该耦合模式对1982~200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气候进行连续模拟,重点分析其对中国夏季(6~8月)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基本可以模拟出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降水量值和年际变化在靠近海洋的沿海区域比参照试验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够再现观测夏季降水经验正交函数第一模态(EOF1)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EOF1的时间相关性也比参照试验有较大提高;前6个模态的组合分析也表明耦合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海南岛等区域夏季降水的较大时间尺度气候分量的模拟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6—8月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结果表明:EOF1主要反映了ENSO信息,EOF2与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关联。EOF1以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为主,EOF2的周期接近于年代变化。EOF1的时间序列与同期Ni?o3指数存在显著相关,EOF2的时间序列与3—5月SAM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分析EOF1、EOF2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场,得出6—8月南太平洋SST出现西低东高型分布的年份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出现西高东低型分布的年份则降水偏多。3—5月出现中纬度和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低,而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偏高分布型的年份,我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出现相反的分布型则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0.
夏季纬向平均气流变动的主要模态及其与AO和ENSO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莹莹  管兆勇 《气象学报》2007,65(3):372-383
使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纬向平均气流变动的主要模态及其与北极涛动(AO)和ENSO的联系,探讨了夏季[u]主要模态维持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u]的异常分布表现为两个主要模态。EOF1反映了与AO相对应的纬向平均[u]的分布,EOF2反映了与ENSO相对应的纬向平均[u]的分布。周期分析显示了EOF1、EOF2分别具有与AO及ENSO相似的周期。滞后相关分析表明,除了夏季之外的其他季节EOF1与ENSO存在显著相关,而EOF2与AO亦存在显著相关。夏季,EOF1与ENSO、EOF2与AO的同期相关量值小且不显著。这些说明,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气流变化的主要模态可以有效分离,其分别代表了AO和ENSO有关的信号。这对于更好地理解AO和ENSO的全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准地转无加速定理,发现EOF1和EOF2对应的时间系数高低值年的E-P通量散度的合成差值场分别与纬向平均[u]的EOF1、EOF2分布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行星波对纬向平均气流主要模态的维持起着主要作用。余差环流与E-P通量散度分布型相似,量值相当,但符号相反。在一些地区,大气涡动的摩擦耗散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些平衡了波动的能量输送作用,使纬向平均[u]的结构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12—2月海表温度变化的主要模态,其第一模态反映了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信号,周期为3~5a;第二模态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Hemi-sphere annual mode,SAM)相联系,周期为准两年。结果表明,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华北地区后期5月多(少)雨,同时注意到南、北太平洋EOF1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区域基本一致。南太平洋EOF2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降水减少(增多)。去掉EOF1和EOF2的线性趋势后,这种显著相关仍然存在,只是显著相关区域有所缩小。利用南、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可为预测中国华北地区5月降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18年夏季逐日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对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非传统滤波即异常相对倾向(Anomalous Relative Tendency,ART)方法获取了气象要素的次季节变化分量,并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北半球夏季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结果表明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异常相对倾向EOF前两个模态共同反映了北半球夏季起源于印度洋并向东和向北传播的、具有30~60 d周期的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信号。回归分析表明,该季节内振荡信号能够导致当地及其北面地区低层风场和位势高度场异常,影响该地区及其北面地区的水汽辐合辐散,从而能引起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季节内旱涝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异常雨带的向北推进过程。而后,将提取的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作为预测因子,将降水异常相对倾向作为先行预板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我国夏季旬降水异常相对倾向的预报模型,将预报的旬降水异常相对倾向加上观测已知的降水近期背景距平,从而得到旬降水距平的预报结果。通过历史回报和交叉检验,评估了该模型对梅雨期我国江淮流域降水(包括2020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次季节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EOF模态的时间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庞轶舒  祝从文  刘凯 《大气科学》2014,38(6):1137-1146
本文基于1980~2012年中国160个台站降水资料,利用滑动交叉检验等方法讨论了中国夏季降水距平和距平百分率EOF各模态的时间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EOF方法在中国夏季降水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条件和潜在能力。研究表明,随机剔除一年样本,中国夏季降水距平场前四个EOF模态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若时间系数完全预测准确,则潜在的可预测站点主要位于黄河以南地区,理想预测与原始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6左右。相对而言,降水距平百分率各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易受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当人为削弱这种影响后,随机剔除一年样本,其前三个模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潜在的可预测站点均匀分布,理想预测与原始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48。但是,伴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降水距平和距平百分率后三个EOF模态的时间稳定性下降,预示着EOF方法对未来两年以上降水的预测能力将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南方持续暴雨期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华  周兵  张耀存 《气象》2012,38(11):1367-1377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台站降水资料等,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等方法,对2010年南方持续暴雨期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三次季风涌的出现和高空急流与散度场活动异常及其相互配合,是南方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系统;对风场和降水场MV-EOF空间型分布的分析显示,低频降水中心与200hPa的气流辐散中心和850hPa辐合中心相关联;降水的第一模态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气候态演变,第二、三模态反映了夏季风在季节性推进过程中不同尺度的低频振荡,7月前半月和6月中下旬,第二、三模态分别处于低频振荡的正位相,使长江中下游梅雨和华南前汛期延迟结束,并且增强了江南的梅雨降水,夏季风的气候态演变和低频振荡相叠加导致2010年我国南方暴雨频发。  相似文献   

15.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 is analyzed using the EOF procedure with a new parameter (namely, mode station variance percentage) based on 1951-2000 summer rainfall data from 160 stations in China. Compared with mode variance friction, the mode station variance percentage not only reveals more loc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ummer rainfall, but also helps to distinguish the regions with a high degree of dominant EOF modes representing the analyzed observational variable.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iagnostic studies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 from 1966 to 2000 show that in summer, abundant (scarce) rainfall in the belt-area from the upp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northeastward to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s linked to strong (weak) heat sources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hile the abundant (scarce) rainfall in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weak (strong) heat sources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79—2010年MRI-CGCM模式回报、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中国东部降水观测资料检验了模式对东亚夏季风的模拟能力,并利用模式500 hPa高度场回报资料建立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奇异值分解(SVD)降尺度模型。模式较好地模拟了亚洲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气候态,但模拟的季风环流偏弱、偏南,导致降水偏弱。模拟降水的方差明显偏小,且模拟降水的外部、内部方差比值低,模拟降水受模式初值影响较大。模式对长江雨型的模拟能力最高,华南雨型次之,华北雨型最低。模式对东亚夏季风第1模态的模拟能力明显高于第2模态。对于东亚夏季风第1模态,模式模拟出了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但强度偏弱,且未模拟出中高纬度的日本海气旋、鄂霍次克海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降水偏弱。各时次模拟环流均能反映但低估了ENSO衰减、印度洋偏暖对西太平洋反气旋的增强作用。对于东亚夏季风第2模态,模式对西太平洋的“气旋-反气旋”结构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未模拟出贝加尔湖异常反气旋和东亚沿海异常气旋,导致中国东部“北少南多”雨型在模拟中完全遗漏。仅超前时间小于4个月的模拟降水能够反映ENSO发展对降水分布的作用。通过交叉检验选取左场时间系数可以提高降尺度模型的预测技巧,SVD降尺度模型在华南、江南、淮河、华北4个区域平均距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23、0.18、0.02,明显高于模式直接输出。   相似文献   

17.
热带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给出我国夏季雨带分型的定量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三种典型雨型。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雨型年的热带环流特征,讨论了热带风场与前三个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场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方类雨型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850 hPa(200 hPa)纬向风成正(负)相关;北方类雨型与澳大利亚附近高低空纬向风密切相关;中间类雨型则对印度洋地区的环流异常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针对1970年代末及1990年代初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CP)的年代际变化格局,采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诊断了全球海表面温度对ECP年代际变化前两个模态(EOF1、EOF2)的影响。发现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序列,印度洋偶极子(DMI)序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序列与ECP前两个模态时间系数(PC1、PC2)相关性较好,结合各海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ECP在1970年代末受PDO及DMI的影响在低纬及中纬度地区分别呈现EOF1、EOF2的正位相分布特征;而在1990年代初受AMO及PDO的影响主要呈现EOF1的特征。由各海温指数及PC1、PC2重建的ECP分布特征可知,AMO及DMI与PC1重建的ECP型相近,对ECP的影响范围集中在低纬地区。除去变暖影响的DMI及PC1回归的高度场中发现一个源起大西洋的波列,黄河以北为异常反气旋中心,以南为异常气旋中心,低层南风异常,水汽被输送到北方,导致中国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PDO与PC2重建的ECP型相近,对ECP的影响集中在中纬度地区。二者回归得到中国东部低层北风异常,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9.
几种亚洲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主要雨型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采用EOF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特征 ,其第一 (EOF1 )和第二 (EOF2 )特征向量及其时间序列 (EOF1 - T、EOF2 T)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夏季 1 (或 3)类和 2类主要雨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进一步建立了EOF1、EOF2及其对应的时间序列EOF1 - T、EOF2- T与季风指数的关联 ,以及中国夏季主要雨型与季风指数直接的关联。结果表明 :各季风指数都对中国夏季的 1类雨型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都对 2类雨型无反映能力 ,仅学者施能定义的指数对 3类雨型有一定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bserved at 30 stations in Serbia and Montenegro were analysed for the period 1951–2000. The rainfall series were examined spatially by means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EOF) and temporally by means of the Mann-Kendall test and spectral analysis. The Alexandersson tes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data set.The EOF analysis gave three winter and summer dominant modes of variations, which explained 89.7% and 70.4% of the variance, respectively. The time se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patter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The spectral analysis showed a 16-year oscillation for the dominant winter pattern, around a 3-year oscillation for the dominant summer pattern, and a quasi-cycle of 2.5 years for the winter third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