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北太平洋高压进退活动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旱涝变化的规律,我们对近廿年(1954—1973年)北太平洋区(15—65°N;30°N以北120°E—120°W,30°N以南100°E一100°W)700毫巴月平均高度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初步发现:(1)在不同的旱涝年份,北太平洋700毫巴的月平均环流形势分别具有一定的特点。(2)北太平洋区700毫巴月平均环流分布与演变的一些特征与中国海附近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进退活动以及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互关系。(3)逐年与逐月之间,北太平洋700毫巴月平  相似文献   

2.
杨广基 《气象学报》1983,41(4):493-498
本文将继[1]之后,讨论北半球冬季中低纬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与文献[2]相同,不过这里我们把计算区扩展到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 1.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冬季平均经向垂直环流的特征在北非和南欧地区(10°W—50°E)的平均经向垂直环流图上(图略),30°N以南是一  相似文献   

3.
李小泉 《气象学报》1963,33(1):1-14
本文参考計算环流指数的方法,計算了亚洲地区(60—150°E)500毫巴多年月平均图上的緯向和經向环流指数,研究了它們随緯度变化的性貭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相比較.在詳細地計算了亚洲中高緯度地区(60—150°E,45—65°N)逐候(或自然天气周期)的环流指数的基础上,討論了月平均环流指数的性貭、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統計分析了它們的某些天气气候規律。最后,分析了亚洲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及与我国天气的关系,指出它們具有长周期的振动,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西风带环流总是由纬向转为经向,再由经向转为纬向这样循环往复地变化着,因而西风指数也由高值到低值,再由低值到高值的变化。这种环流经向和纬向之间的转换,表现为西风带急流向南扩张及向北“收缩”的交替过程,急流向南扩张长波槽脊发展加深,振幅加大,西风指数减小;急流向北 “收缩”长波系统减弱,振幅减小,西风指数增大。这种环流变化的前期环流特征和后期的天气变化特点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此,我们选前期环流指数和春季降水建立关系。这里西风环流指数是在500毫巴月平均图上,范围为45—65°N、60—  相似文献   

5.
曾昭美  郭其蕴 《大气科学》1983,7(3):286-295
本文应用华盛顿气象中心所发布的1979年7月逐日每5度经纬度网格点上风的资料(范围:35°S—35°N,0—180°E),算出各层(1000、700、500、200和100毫巴共五层)7月的平均合成风及u、v分量,分别绘成月平均流线图和u、v等值线图,并用球极坐标上的连续方程算出各层月的散度和垂直速度。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析了1979年7月低纬度平均水平环流、垂直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的特征,及其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同时为了阐明1979年7月大气环流的特点,把它与常年情况做了比较,发现1979年7月亚洲夏季风比常年弱,表现为风速小,季风层浅薄,水平范围也小,而且亚洲大部分地区降水为负距平,相应的低纬对流层各高度上的环流系统及经圈和纬圈环流也弱,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也弱,最大西风轴偏南。我们认为引起这一系列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979年7月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压弱、中心位置偏西以及与之伴随的热带东风急流弱等原因造成。最后对青藏高压偏西、偏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图的波谱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剑民 《气象学报》1983,41(4):433-443
本文应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1951—1970年北半球500毫巴多年候平均图和1975—1980年40°N、60°N 500毫巴逐候的候平均高度值。发现逐候的各谐波系数序列,除具有气候季节变化趋势外,还具有“指数循环”时间尺度及多种韵律活动准周期性振荡的特征。 利用这一特征,设计了一个用周期外延叠加的预报方案。每次接连预报未来8个候的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高度。对1976—1980年60个月40°N和60°N两纬圈进行预报试验。效果检验表明,本预报方案有一定预报价值。它对纬圈偏差符号的预报准确率平均达ρ=0.22,对气候距平符号的预报准确率平均为ρ=0.08。  相似文献   

7.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84,8(2):227-231
Reginald.E.Newell等曾计算了冬夏两季5℃和5°N的沃克环流(Walker Cell),给出了赤道地区纬向气流的特征。Krishnamurti曾根据200mb位势流的计算结果,推论出北半球夏季0°-30°N和北半球冬季15°S—15°N的理想纬向垂直环流圈,给出了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纬向垂直环流的特征。叶笃正等指出青藏高原地形及其夏季的热源作用,使其与西半球、南半球和中、东太平洋的天气系统产生遥相关,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和遥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1979年5—8月份美国华盛顿发布的格点风资料(5°×5°网格)、卫星云图、中央气象局出版的《中国高空气象》、历史天气图等资料计算了低纬地区(30°N—10°S)逐日110°E115°E、120°E三个经度上的平均经圈环流。按其环流的主要特征和性质分为三类,然后用合成分析的方法求出各类的平均环流。并分析了其平均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及降水分布,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各类三维环流图象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这些环流型,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特征和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夏季太平洋低纬地区的平均经向环流,西部(150°E以西)为季风环流;中部和东部(170°W以东)为信风区的Hadley环流;150°E—170°W之间为季风环流与信风环流的连接区或过渡区。连接季风环流与信风环流的水平环流系统,在高层为太平洋中部热带对流层高层槽(TUTT),低层为强大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太平洋中部高空槽区就是季风环流与信风环流的连接区或过渡区。本文分析了高空槽的流场结构,并根据各层水平环流和各经度带的垂直环流给出了太平洋低纬地区的三维气流分布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79年6月21日至7月7日期间100毫巴南亚高压转型与李风垂直环流关系的分析,指出: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我国东部季风流管呈近东西走向,110°—130°E季风流管轴位于25°N附近,强度偏强,这时雨带明显,分布在30°N附近;当转为东部型后,120°E附近的季风流管轴移至27.5°N,西端未动,季风流管转为东北—西南走向,强度减弱,相应的雨带也北抬减弱。同时指出在西部型转东部型过程中,在南亚高压环流控制期间,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着一个纬向涡旋,与高压中心位置对应,它随着南亚高压东移而东移,对李凤垂直环流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季风垂直环流演变时,不仅要研究100毫巴南亚高压的演变,而且还要注意从高原东移的纬向涡旋对季风垂直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统计分析了亚洲地区(60—140°E,30—60°N)500mb 8个区域的纬向环流指数与我国东部地区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指出500mb区域纬向环流指数与我国东部地区各气候带的温度和降水量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500mb关键区的纬向环流指数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各气候带温度、降水量气候预报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台根据日本气象厅提供的1951~1970年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高度资料和中央气象台计算的1971~1980年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高度资料,统计计算了1951~1980年各候高度平均值、逐年各候的高度距平和40~60°N 的经纬向环流指数,将于1985年上半年精装出版。这是目前我国最完整的500毫巴候平均资料,是气象研究和气象预报工作必备的资料。全部资料分六册,计2240页,收工本费150元。为做好印刷发行工作,请将需要量于1984年12月底前函告我台服务科,我台将根据征订先后,按照计划提供。  相似文献   

13.
张强 《气象》1978,4(1):36-37
本讲介绍如何在图上进行A.I.D.的分类筛选预报,它的优点是避免了计算,利用和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点聚图方法相类似的画法,就可以作出预报。现用一个实例来说明。 考虑长江中下游汉口、九江、芜湖、南京、上海五站平均5—8月降水总量(y),选用了1952—1976年25年资料用五个气象要素作为因子。 因子:x_1是一月0—150°E,45—65°N的纬向指数I_z, x_2是一月份欧洲大型环流型C型天数, x_3是一月份长江流域六站降水量∑R_1月, x_4是一月份长江流域六站温度∑月,  相似文献   

14.
资料     
《气象》2008,34(2)
2007年12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180.651.220.541.080.700.870.711.010.721.540.861.360.37亚洲地区IzI m1.290.640.940.810.910.791.420.791.550.311.620.571.270.541626115162014410675°W70°N02007年12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相似文献   

15.
一、隆冬至晚冬(1—3月)西风环流指数的变化与秋季低温20℃初日对应关系中央台发布的亚洲地区(45—65°N,65—155°E)月平均西风环流指数I_w与20℃初日有如下对应关系: 1)1—3月三个月中有二个月以上西风指数负距平,即△I_w<0,有13年。表一  相似文献   

16.
资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7,33(9)
2007年7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0.800.450.430.430.590.330.780.381.030.671.060.510.890.37亚洲地区IzI m0.700.470.410.410.570.330.730.380.880.801.010.480.590.4135741152431999999105°E80°N492007年7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相似文献   

17.
资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7,33(11)
2007年9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360.451.460.501.410.381.540.251.490.381.280.580.950.60亚洲地区IzI m1.380.401.300.421.490.221.540.161.390.391.140.621.390.562953130303613032580°W75°N302007年9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ω、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了它们的年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夏半年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有很大的年变化;揭示了夏季在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半干旱区分别存在干旱和半干旱经圈环流,夏季在高原325°N以南还存在巨大的向西纬圈环流等事实;也指出高原大气热源强度的年变化与随后高原及周边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年变化联系密切.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也能较好地解释各地的降水气候.  相似文献   

19.
资料     
《气象》2008,34(1)
2007年1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420.751.670.881.530.581.200.701.320.991.630.461.170.89亚洲地区IzI m1.470.721.680.801.490.481.530.571.471.181.630.411.040.901432130212513914480°W75°N32007年1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相似文献   

20.
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图集》中的风场资料,计算了50°E—130°W,0°—50°N范围内,七月平均850mb—100mb各标准层上的垂直运动,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特点。指出:夏季130°E以西的低纬度为巨大的西南季风环流区,此外在高原的南北两侧还各存在一较小的经向环流圈,影响着高原附近的天气和气候;160°E以东的中低纬度的海洋上空为经典的Hadley环流所控制,其强度和影响的范围自西向东递增;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夏季的热源作用,使其与西半球,南半球和中东太平洋的天气系统产生遥相关;平均直接从青藏高原上升的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贡献不大,而平均从西边直接下沉到西太平洋副高的气流是从高原以东的大陆上升的。最后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三维空间的垂直环流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