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1届理事会于2001年1月11日成立。理事会成员由中国气象局聘任,任期为4年。 理事会职责:审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审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决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并进行宏观指导;进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各业务中心之间的协调,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审查和评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气象局领导、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我院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11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实验室定位: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实验室以中国气象局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定位于应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6日08:3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王辉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并向研究生介绍了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开展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有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八条轨道建设情况,同时介绍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状况以及科研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目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三个业务轨道建设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学科点建设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总体情况,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对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一个整体了解。为鼓励…  相似文献   

4.
GRAPES全球系统的研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在“十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运行稳定、结果合理的GRAPES全球预报系统1.0版本(简称GRAPES_GFS1.0)。2009年3月,该系统通过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组织的准业务化运行专家评审,已批准投入准业务运行。这是我国完全自主开发的全球预报系统,标志着我周全球数值预报迈向了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农业气象情报业务服务系统于7月6日在京通过中国气象局科教司组织的鉴定.该系统受国家经委委托,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研究中心承担,创建于1983年.该系统以国务院及国家经济综合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依靠覆盖30个省(市、区)587个测站,逐旬采集主要农区的气象、农情、墒情和灾情实时信息,并在48小时内完成加工、分析,编制各种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18日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气象局专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局专业研究所2005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局科技发展司赵大铜副司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宇如聪副局长在讲话中肯定了“一院八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在推进科研与气象业务结合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国内外影响逐步扩大。宇如聪副局长在讲话中还指出,  相似文献   

7.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4):458-458
2006年7月5日下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技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2006年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卞林根研究员主持仪式。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许小峰副局长、丑纪范院士、李泽椿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张小曳副院长和王辉副院长出席会议。局有关职能司和直属业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应邀参加典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刘柏林、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各职能处、研究所(中心)主要负责人、毕业生导师及全体研究生近160人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  相似文献   

8.
稿约     
《气象科技》2012,40(1):F0003-F0003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刊载关于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及反映大气  相似文献   

9.
稿约     
正《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刊载关于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及反映大气  相似文献   

10.
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以下简称马普化学研究所)大气化学部Jonathan Williams博士邀请,经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中心,徐晓斌博士于2009年10月6~10日对该所进行了短期访问。本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