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气科学学报》(Transaction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网站及稿件处理系统于2010年10月正式开通运行。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和编辑处理稿件,将通过本系统在线完成。  相似文献   

2.
<正>为提高期刊工作效率,促进期刊数字化建设,《气象与减灾研究》稿件在线处理系统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http://journal.weather.cn)。该系统具有作者在线投稿、在线查询、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等主要功能,该系统的使用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缩短审稿周期,为促进编辑部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渠道。通过稿件在线处理系统,还可以网上浏览和免费下载本刊的标题、摘要及全文,也可了解本刊订阅信息,下载期刊订单。欢迎广大作者、读者、专家访问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网上出现了虚假的《贵州气象》网站。为避免作者上当受骗,贵州省气象学会特此声明并告知广大作者:贵州省气象学会主办的《贵州气象》一贯秉承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期刊编辑规范,所有稿件必须通过《贵州气象》唯一的官方在线投审稿系统(http://gzqx1962.com/)进行投稿,稿件经编辑部初审通过后送相关审稿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最后通过主编审稿环节后才最终确定是否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网上出现了虚假的《贵州气象》网站。为避免作者上当受骗,贵州省气象学会特此声明并告知广大作者:贵州省气象学会主办的《贵州气象》一贯秉承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期刊编辑规范,所有稿件必须通过《贵州气象》唯一的官方在线投审稿系统(http://gzqx1962.com/)进行投稿,稿件经编辑部初审通过后送相关审稿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最后通过主编审稿环节后才最终确定是否  相似文献   

5.
正全文免费查询、阅览、下载《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于2009年开通了网上阅览、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系统(见右图)。读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各期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也可以了解订阅信息;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审稿意见及稿件修改要求;专家可以在网上审稿。欢迎各位读者、作者、专家访问和使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网站经过5年来的运行,现步入正轨。本刊编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为编者、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网站(www.climatechange.cn)已于近日开通。同时,具有在线投稿、网上查稿和在线审稿功能的稿件远程采编系统也开始使用,目前处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编辑部开通了网上阅览、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系统。读者可以在网上及全文,也可了解订阅信息和下载期刊订单;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审稿意见及稿件修改要求;专家可以在网上审稿。欢迎各位作者、专家、读者访问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编辑部开通了网上阅览、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系统。读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标题、摘要及全文,也可了解订阅信息和下载期刊订单;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审稿意见及稿件修改要求;专家可以在网上审稿。欢迎各位作者、专家、读者访问和使用。编辑部网址  相似文献   

9.
正全文免费查询、阅览、下载《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于2009年开通了网上阅览、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系统(见右图)。读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各期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也可以了解订阅信息;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审稿意见及稿件修改要求;专家可以在网上审稿。欢迎各位读者、作者、专家访问和使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网站经过近年来的运行,现步入正轨,拟不再接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2012,(1):14-14
《气象科技》编辑部开通了网上阅览、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系统。读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标题、摘要及全文,也可了解订阅信息和下载期刊订单;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审稿意见及稿件修改要求;专家可以在网上审稿。欢迎各位作者、专家、读者访问和使用。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之际,从期刊栏目设置、编辑工作、出版发行、办刊成绩、编辑质量、编排标准和期刊影响因子、网络传播及编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据29种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被引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影响因子为1.313,排序为第11名;并展望了未来期刊发展方向,按照“核心期刊”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以适应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分析了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多种学术指标特征,并回顾了近年期刊传播能力.结果表明:2006-1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被引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影响因子呈逐年增加趋势;总被引频次由2006年的145次增加至2009年的645次;影响因子由2006年的0.1...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分析了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多种学术指标特征,并回顾了近年期刊传播能力。结果表明: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被引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影响因子呈逐年增加趋势;总被引频次由2006年的145次增加至2009年的645次;影响因子由2006年的0.177增加至2009年的1.389;他引影响因子由2007年的0.470增加至2009年的0.989。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稳定在90篇/年;基金论文比由2007年的0.38增加至2009年的0.78。期刊被引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净增率均较大。目前,《气象与环境学报》已传播到1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洲相比,期刊下载量和浏览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分别为66.11%和73.71%;中国国内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下载量和浏览量为最高,分别为13.21%和11.91%。  相似文献   

14.
《高原气象》作为国内集中体现高原气象、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年。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提供的详细信息,基于《高原气象》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被引用情况、基金资助及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量化年际分布,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和学科资助基金的主要构成。结果表明,在30年中,《高原气象》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趋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学科相关性,西北地区较多;青藏高原、数值模拟和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自1991年至今,青藏高原和数值模拟基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说明二者是《高原气象》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引文分析表明,《高原气象》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这进一步说明该刊的学科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这对《高原气象》的持续发展和向国际推介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利用DMTFM120雾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雾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雾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雾。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雾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雾的爆发。这次浓雾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雾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雾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雾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雾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培昌教授是著名的雷达气象专家,是我国天气雷达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中的参与者和主要倡导者。初步整理张培昌教授已发表的论文106篇,内容涵盖张教授及其团队重点研究的方向有:雷达气象领域中天气雷达组网拼图与定量估测降水、雷达气象方程与衰减订正、雷达数据反演产品及应用、大气折射指数与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和降水粒子微波特性研究等。本文介绍张培昌教授论文整理和分类研究初步结果,对张教授论文发表时间特征、论文内容分类特征以及论文作者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此工作能有助于张教授的《张培昌雷达气象文选》早日出版。该文选的出版将帮助我们了解张教授对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学习张教授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为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基于SDH的MSTP技术原理和特点。结合江西省气象局市-县广域网络现状及业务发展需求,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基于SDH的MSTP技术对当前市-县广域网络进行升级改造的设想,升级改造后的江西气象广域网络系统具有技术先进、易扩展、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西喀斯特地区64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该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年尺度干旱基本为2 a一遇,发生频率中部低、东西部高,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冬旱次之,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较低,各季节干旱多以轻旱为主。其中,春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秋旱接近1 a一遇,发生频率中东部高于西部,该季节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旱1~2 a一遇,发生频率西北部较高,且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1971-2017年,广西喀斯特地区冬旱、夏旱呈波动减弱趋势,春、秋旱呈增强趋势。在15~20 a时间尺度上,年和各季节的干旱存在明显的干湿循环,5 a以下小尺度干旱周期振荡更频繁。SPEI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SPEI可较客观反映该地区旱情。  相似文献   

19.
王君  王魁山 《河南气象》2008,31(1):70-74
分析了近几年来省级气象科技期刊以改革促发展的必然性,并以《河南气象》改刊为《气象与环境科学》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重点,论述了由综合性、技术性期刊向学术性期刊发展的过程和改刊后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同时提出了将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办好、办精、办出新意,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品牌期刊,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空间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强  杨兴国 《干旱气象》2003,21(4):82-88
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研究所的定位、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一个长期从事科学实践者的视角和专业气象研究所的具体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了创建我国一流国家级专业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些重要问题;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实际,阐述了该所在创建干旱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