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林  高拴柱  许映龙  吕心艳  黄奕武 《气象》2019,45(9):1322-1334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NCEP海温实况等资料,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台风生成具有源地偏西、南海台风偏多和台风群发特征明显等特征;台风活动具有年度活跃程度低、台风极值强度偏弱和超强台风异常偏少等特征;台风登陆具有登陆台风个数多、登陆地点偏南、登陆强度偏弱等特征。对2017年度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48、72、96和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4、137、233、318、428 km,各时效误差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美国相比,除120 h外,中国路径预报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24、48、72、96和120 h台风强度误差分别为3.6、5.4、6.6、7.4和6.8 m·s-1,较2016年有所减小,24 h误差为历史最低值。强度预报水平居于日本、美国之间。另外,2017年最主要的预报难点是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近海快速加强台风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2.
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预报精度评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国民  余晖  曹庆 《气象》2013,39(10):1350-1358
本文对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定位、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2012年定位总平均误差23.4 km,与往年相当。国内各综合方法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分别为94.3 km(24 h)、168.2 km(48 h)和284.2 km(72 h),中央气象台24 h路径预报准确率相对于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球模式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96.8 km(24 h)、177.2 km(48 h)、283.6 km(72 h)、382.3 km(96 h)和583.6 km(120 h),其中部分数值模式预报水平接近主观方法的平均预报水平,但是最优的主观预报具有相对所有数值预报的正技巧,表现出较强的数值预报应用能力。通过对比国际先进数值预报模式的误差表明,国内区域模式的路径预报能力与国外先进模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个台风业务中心强度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11~4.63 m·s-1(24 h)、6.10~6.90 m·s-1(48 h)和6.84~8.71 m·s-1(72 h)。部分客观强度预报方法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偏差。各方法对“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为成功,而对“苏拉”在台湾花莲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为失败。  相似文献   

3.
陈军  孙轶  李京校  张骁  林伟  于梦颖 《气象科技》2022,50(1):139-146
采用2016—2020年浙江省闪电定位资料,〖JP2〗利用Access和MATLAB对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地闪回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陆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1.97 次〖DK〗·km-2〖DK〗·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10 次〖DK〗·km-2〖DK〗·a-1,正地闪回击占总地闪回击的5.1%,正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为42.49 kA,负地闪为33.61 kA,正负电流强度比值为126。舟山海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0.54 次〖DK〗·km-2〖DK〗·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06 次〖DK〗·km-2〖DK〗·a-1,正地闪回击占总地闪回击的11.1%,正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为49.81 kA,负地闪为47.77 kA,正负电流强度比值为1.04。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的北部区域的正地闪和负地闪回击电流强度均明显强于南部区域;〖JP〗舟山海域的正地闪和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均分别比浙江省陆域的强,舟山海域的正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比值明显小于浙江省陆域。不同区域正地闪与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的比值有较大差异,舟山海域正地闪回击的比例特别高,正地闪回击的平均电流强度稍大于负地闪,通过大气电学和气象学分析,初步阐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 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涡)是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流型;探空温湿廓线可分为Ⅰ型(整层干)、Ⅱ型(上干下湿)、Ⅲ型(上湿下干)和Ⅳ型(整层湿),Ⅰ型和Ⅲ型是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类型;中亚低槽(涡)主要是探空温湿廓线Ⅲ、Ⅳ型,西伯利亚低槽(涡)多为Ⅰ、Ⅱ型,西北气流Ⅰ、Ⅲ型居多。3种流型对应的主要环境参量最低阈值:850 hPa与500 hPa温差分别为24.0 ℃、25.0 ℃和27.0 ℃、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均值分别为3.0 ℃、2.0 ℃和2.9 ℃;CAPE分别为117 J〖DK〗·kg-1、146 J〖DK〗·kg-1和103 J〖DK〗·kg-1、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0.8×10-3s-1、1.0×10-3s-1和0.5×10-3s-1。本文对新疆短时强降水主要流型配置、短临预报潜势及阈值进行初探,为新疆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山东夏季两次切变线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和2013年7月9日山东出现的两次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850 hPa切变线造成的暴雨,线状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组织化程度高,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的发生。不同的是:①“7〖DK〗·30”暴雨500 hPa影响系统为阶梯槽,副高位于朝鲜半岛以东;“7〖DK〗·9”暴雨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形势,副高控制华东沿海;②“7〖DK〗·30”暴雨受一股较强的东南气流作用,将东海及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和最强上升速度较“7〖DK〗·9”暴雨分别大-10 g〖DK〗·hPa-1〖DK〗·cm-2〖DK〗·s-1和-0.2 Pa〖DK〗·s-1,“7〖DK〗·9”暴雨由低空西南急流将南海的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和比湿较“7〖DK〗·30”暴雨分别大2~4 g〖DK〗·cm-1〖DK〗·hPa-1〖DK〗·s-1和2 g〖DK〗·kg-1;③两次暴雨过程MCS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方式和成熟期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7〖DK〗·30”暴雨是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成β中尺度,最终形成α中尺度对流系统,“7〖DK〗·9”暴雨为多个对流单体合并为β中尺度系统。通过分析得出,切变线暴雨触发机制应着眼于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加强以及冷空气侵入引起的锋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开路式甲烷气体分析仪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不同生育期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甲烷通量一年中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甲烷通量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午后,白天高于夜间。水稻生育期甲烷通量明显高于小麦生育期;小麦出苗期甲烷通量最小,成熟期最大,达到0.14 μg〖DK〗·m-2 〖DK〗·s-1;水稻拔节期甲烷通量最大,达到3.02 μg〖DK〗·m-2 〖DK〗·s-1,成熟期最小,为0.12 μg〖DK〗·m-2 〖DK〗·s-1。作物生物量对甲烷通量影响明显,水稻和小麦收割前后24 h甲烷通量降幅达到50%和30%。甲烷通量与降水、相对湿度、水汽压、土壤温度、气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量越大,湿度越大,温度越高,甲烷通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张璐  李红梅  温婷婷 《气象科技》2023,51(4):489-498
选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风速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趋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JP2〗①近6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尤为明显,为0.62 ℃〖DK〗·(10a)-1;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39.9 mm〖DK〗·(10a)-1;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以茫崖站最为明显,风速减小速率为-0.56 m〖DK〗·s-1〖DK〗·(10a)-1。〖JP〗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1972年和1983年发生了年代际趋势转折,平均最高气温第3次转折发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气温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发生年代际趋势转折;年平均风速发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与旧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新气候态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均值分别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温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状更加偏平,气候趋于不稳定;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超中国、同纬度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VWP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降水实况,对4次大暴雨降水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4次强降水过程有3次属于低槽冷锋类,1次属于切变线类,K值较大,850 hPa与500 hPa温差较小,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具有充沛水汽。低层具有相似的流场结构,径向速度上零速度线表现为“S”型,即暖平流结构。上游超低空风速≥10 m〖DK〗·s-1,上下游雷达之间出现≥5 m〖DK〗·s-1的风速差之后,两部雷达之间出现小时雨量30 mm以上的强降水;上游超低空急流达到12 m〖DK〗·s-1以上,并且上下游超低空风速差超过15 m〖DK〗·s-1,降水强度进一步加强并维持。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同时上下游雷达之间的超低空强辐合,为降水风暴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能量、水汽与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形成与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台风苏拉登陆过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学渊  李栋  任雍  陈孝腔  朱会芸 《气象》2013,39(11):1431-1436
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在台风天气过程预报中的作用,对2012年8月2—4日在福建秦屿镇登陆的台风苏拉天气过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在台风苏拉登陆期间4 km以上高空有效数据获取率明显提高,确定风廓线雷达的有效探测高度为4.8 km;通过信噪比和垂直速度数据统计分析出台风登陆前后带来间歇性的降雨,而台风眼登陆主要表现为无降水天气,仅有少量的降雨,这一结论进一步在小时降雨量统计中得到验证;通过水平风速数据统计分析出台风登陆前后在有效探测高度内水平风速在25 m·s-1左右,而台风眼登陆水平风速在0~3 m·s-1; 统计结果与台风登陆物理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中心气象台利用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数据,制作了台风集合预报产品,供业务参考应用。利用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数据,对2013年1307—1331号热带气旋的集合预报路径和强度进行检验,通过对比集合平均、模式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发现路径集合平均在24~120 h预报误差最小;在有限的预报样本数中,从热带风暴到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各预报时效路径集合平均的误差随强度增强而减小;强引导气流背景下的热带气旋预报误差小于弱引导气流的误差。对比强度集合平均和模式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发现各时效集合平均的误差比确定性预报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误差没有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而且强度集合平均预报,在中心最低气压、中心最大风速、热带气旋等级都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偏弱特征;对不同级别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集合平均的误差随强度增强而增大,即强度集合预报对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有更高的准确率;对比受强、弱引导气流影响的两类热带气旋,集合平均对受弱引导气流影响的一类预报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11.
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流程、地面要素加密信息收集显示、多普勒雷达预警信息和预报指标、重大灾害性短时临近预报的气象要素信息/预警信息/预报指标及物理量、不稳定指数预警信息/预报指标及合拼显示、卫星云图降水/冰雹估计、3h降水/温度预报方法、短时临近预报编辑系统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哈尔滨市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的建设过程,由此揭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开展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成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09年中国中央气象台、日本气象厅、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欧洲中心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编号热带气旋主客观预报资料,利用算术平均、多元回归以及历史平均误差等三种集成方法,建立了热带气旋路径集成预报业务化系统。通过2007—2009年的业务运行结果分析发现,欧洲中心客观预报参与的24、48和72 h集成比主观预报三个成员集成预报水平分别提高约2%、3%~5%和3%~5%,减小误差2.5 km左右、6~9 km和10~12 km。技巧分析发现,24~72 h集成预报有正技巧,多元回归集成技巧相对稍低,而算术平均和以各成员平均误差的平方倒数为权重系数的集成技巧对于各集成成员来说技巧差异不大。96 h集成预报对欧洲中心的客观预报没有正技巧。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tropical cyclone data from the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China,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and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 to 2009, three consensus methods are used in tropical cyclone (TC) track forecasts. Operational consensus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jective forecasts of ECMWF help to improve consensus skill by 2%, 3%-5% and 3%-5%, decrease track bias by 2.5 kin, 6-9 km and 10-12 km for the 24 h, 48 h and 72 h forecasts respectively over the years of 2007 to 2009.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consensus forecasts hold positive skills relative to each member.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composite is a method that shows relatively low skill, while the methods of arithmetic averaging and composite (in which the weighting coefficient is the reciprocal square of mean error of members) have almost comparable skills among members. Consensus forecast for a lead time of 96 h has negative skill relative to the ECMWF objective forecast.  相似文献   

14.
天气预报评分方法评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按定性预报、百分率预报和形态预报3类预报形式,分别概述了常用的验证评分方法。提出了预报评分方法应遵循的7条准则,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强对流天气等小概率事件的预报,讨论了各种评分方法的适用性。最后,对各类预报形式的验证评分,提出了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结构及效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民  王庆梅  马印飞  李文莉 《干旱气象》2002,20(2):22-26,40
文中从潜势预报、浓度预报、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 4方面介绍了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结构特点。对 2 0 0 1年 4~ 10月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与日报 (实况 )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适用于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6.
赵瑞霞  代刊  金荣花  韦青  张宏  郭云谦  林建  王玉  唐健 《气象》2020,46(3):420-428
开展了夏半年72 h内逐3 h降水预报试验,针对ECMWF模式预报、基于ECMWF的模式输出统计(MOS)预报、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OMOS预报,以及三种预报的最优TS评分订正(OTS)预报,对比分析预报效果,探讨一种多方法结合能够提供良好预报性能的3 h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在短期预报中,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MOSOTS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最好,而且MOS-OTS方法的3 h强降水预报与业务运行的城镇指导预报中融合主客观预报的降水预报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而在临近3 h预报中,则O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OMOS-OTS综合预报方法最优,3 h内0.1、3和10 mm以上降水的TS评分最高,比原始模式预报分别提高73%、198%和483%,Bias评分接近于1,在夏半年的逐日晴雨预报中,OMOS-OTS方法在大部分日期都稳定优于MOS-OTS预报和城镇指导预报。  相似文献   

17.
利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资料和重庆市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晴雨、TS评分、预报偏差等检验方法对重庆地区2014—2016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产品在短期时效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最小值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对于TS评分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10%分位数和融合产品,中雨量级参考平均数和概率匹配平均,大雨和暴雨量级分别参考75%分位数和90%分位数。对于预报偏差检验,小雨量级可优先参考最小值、Mode,中雨量级参考融合产品、中位数,大雨量级参考控制预报、融合产品,暴雨量级参考90%分位数。对于百分位值预报产品和概率预报产品,小雨量级可参考5%~10%分位数和80%~90%概率预报产品,中雨量级可参考45%~55%分位数和40%概率预报产品,大雨量级可参考70%~80%分位数和20%概率预报产品,暴雨量级可参考90%~95%分位数和10%概率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一种集成预报技术——最优调合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鸿兴  谷湘潜 《气象》1999,25(5):3-7
为使多种方法的预报结果集成一个优化的预报,作者提出了一种称为最优调合法的集成预报技术。该技术既考虑了持续性预报又考虑了预报方法所具有的系统性误差。首先运用多种方法建立多年试报数据集,随后对数据集构建线性模型,用此模型对我国汛期(6~8月)降水场进行了试验,证明最优调合法能显著提高预报技巧,但其效果有明显的年际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供有价值且可靠的概率(或者不确定性)预报,最新的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已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日常业务运行,以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对各个关键要素的概率预报统计检验,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这些概率预报的信心指数。但是预报(或集合预报)能力不仅取决于我们使用的预测要素,而且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极端事件或者高影响天气,以及预报时效有关。以大尺度天气系统预报为例,通常选择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相关指数或概率指数表征模式的预报能力。如参照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的距平相关指数(60%AC)或概率预报技巧指数(25%CRPSS),美国全球集合预报系统能够提供大约10 d的技巧预报。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输出的各预报要素,满足不同时空尺度需求的角度进行讨论,其可预报性(或预报极限)能够为模式研发人员、一线预报员和用户提供参考。尤其是对大气可预报性的深入研究,对于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全面提升数值预报系统水平非常重要。当能够确定可预报性(或是预报误差)的真实来源时,科学家(包括模式研发人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修改与完善。将传统的可预报性研究与改进的能够更客观地表述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相结合,所得可预报性将提供另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可预报性研究总体表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对行星波、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的系统(或者过程)可能分别具备约15、12、10 d的预报能力。对于热带天气过程的预报,如果进一步改善模式偏差和物理参数化过程,其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报技巧可以延长至32.5 d。  相似文献   

20.
After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ynamical system and statistical system.some simple models with the equations of Lorenz system and auto-regresslon model have beenrespectively set up,and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conducted.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that in chaotic parametric domain,the accuracy of statistical forecas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ynamicalforecast,while in non-chaotic parametric domain,dynamical forecast is more accurate than statisticalforec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