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NOAA逐日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NCEP/NCAR逐日风场和比湿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气候SST的低频周期,进一步分析了夏季西北太平洋SST季节内振荡与中国东部同期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北太平洋季节内SST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同期季节内降水最显著的三个区域为:长江中游及华南沿海;江淮流域;华北大部。其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西北太平洋季节内海温与850 h Pa环流场之间相互作用,在东亚沿岸自南向北逐渐形成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波列结构,引起东亚沿海局地水汽的辐合辐散,使得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雨带从江淮流域向华北推进(从华北南撤到长江中游及华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
昔人常以热带风暴为甚浅之“骚动(Disturbance.)”。Hann气象学大全(第四版六百二十面)中尝谓热带风暴者,大气最下层之现象也,其涡旋(Vortex)所及之高度殊甚有限。E.V.Newnham夫人亦尝以热带风暴平浅为言。然究其所据,盖以热带风暴一经登陆,强度剧减,尤以过山为甚。John Eliot曾谓1876年十月之Backergunge风暴,即於孟加拉东部与阿萨密南部为高约3,000—6,000吋之邱陵所毁灭。此外Newnham夫人亦学数例,以为其说之论证。然Backergunge风暴过山立即消灭一事,固不足以例一切之台  相似文献   

3.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月已近冬令,雨量已减,晴日增多。于晚秋在长江流域常为副高气压所盘据,在此变质之西伯利亚冷气团中,所含之湿气甚少。本月之前半月于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间几形为一高气压带。故各地大抵天气晴暖。雨量稀少,但于东南沿海一带则因受域风之侵袭本月雨量特多平均在四英寸以上,此次台风发见于九月二十七日,于一日经过福州。酿成风灾。二日于上海之东经过市内积水深三英尺,水势为六年来所未有。本月尚有两次之热带风暴。一次势力微弱不足称台风其行径皆经菲律宾及中国南海而扰东京湾。后半月温带气旋开始活动于  相似文献   

4.
与强对流相联系的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5—2011年造成高影响的一些强对流天气过程,按其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分为冷气团内部型、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和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4种类型。冷气团内部型强对流发生在锋面或切变线云带后部的晴空区内,沿高空西北气流下滑的积云簇或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短波槽是其发生的关键因子。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强对流发生于云带的尾部,云带后部干气流的反气旋式侵入是其主要特征。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强对流出现在梅雨锋或切变线上,云带的北边界因常与高空急流相平行而比较清楚,强对流云团出现时云带北部的急流与高空的反气旋脊线距离较近。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强对流的关键影响系统是从青藏高原东部移出的短波槽云系,从水汽图像上可以看到其后部常有暗区或暗带相伴。  相似文献   

5.
对陕西夏季的多雨时段和少雨时段做了初步划分 ,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与陕西夏季 1 0~2 0 d天气趋势变化规律 ,指出 :大气低频振荡在河套地区形成低频气旋流场 ,或河套附近有低频振荡所形成的低频气旋环流移经河套地区并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则陕西未来 1 0~ 2 0 d为多雨时段 ,如果大气低频振荡在河套附近生成低频反气旋流场或河套附近有低频振荡形成的低频反气旋环流移经河套地区 ,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则陕西未来 1 0~ 2 0 d为少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江淮流域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鑫  任雪娟  孙旭光 《气象科学》2013,33(4):362-370
利用1979-2009年夏季(6-8月)中国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资料等,选取低频降水事件来表征江淮流域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然后分析其基本特征及伴随的低频大气环流形势,利用位相合成的方法对该低频信号的来源和传播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在6-7月份发生次数较多;在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江淮流域低层受低频气旋控制,南海至菲律宾海一带则是很强的低频反气旋,该低频反气旋西侧,向北的低频水汽输送将水汽不断送至江淮流域形成辐合;与持续性强降水相关联的850 hPa上的低频信号,来源于黄河河套地区低频振荡的东南向传播和西北太平洋上空低频振荡的西北向传播;在高层,当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时,江淮流域的西北侧(37.5°N,80 ~100°E)附近为强烈的低频气旋式环流,紧邻该环流的西北侧,则是一个低频反气旋,两者同南海—菲律宾海一带的低频反气旋构成了一个西北—东南向的低频波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在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向而行、相背而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2):97-104
风暴之成因,为气象学上最重要而最有兴味之问题,自极面学说出,气象学之面目顿然为之一新。惟风暴虽常於二种气团之不连续面上形成,天气之变化可以极面寒暖气流之激荡解释。然风暴发生之初期,究竟如何肇始,殊不甚明了。有时虽有极面之存在,但并无低气压发生。可知低气压之发生,亦非极面学说所可完全解释。在变性寒流之中,亦每可见低气压产生。盖寒流移南,性质渐变,每因下层之  相似文献   

8.
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00年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夏季逐月南海和南亚ISO的强弱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夏季各月南海和南亚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分月进行讨论的必要。夏季各个月南海大气ISO的异常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在6、7月有些相似,都表现为ISO强(弱)与南海地区和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相对应,而8月截然相反,ISO强(弱)与仍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南亚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南亚大气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的影响与南海地区有较大差异,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强(弱)与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7月ISO的强(弱)对应于南亚地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6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对应于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而7、8月无论是南亚大气ISO强年还是弱年,南海地区都表现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从降水来看,夏季6、7月南海大气ISO偏强(弱)年,长江以南大部分为正(负)距平而江淮流域降水基本上为负(正)距平。而8月南海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与江淮流域这种反相的降水特征并不明显。7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降水大部分为负(正)距平而江淮流域为正(负)距平,而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的强弱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并不如7月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9.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48-50
初旬大致乾热,此後霉雨开始,阴雨连绵。月初,西伯里亚冷气团经华西南下,与日本洋面之高气压间形成一低气压槽,不连续面直贯南北,连系三低气压中心:其一,在海河下流。其二,在长江中流。其三,在南海之滨。是以一二两日,华东一带相继阴雨,温度低冷,长江中下流域,降水尤多。三日,高气压进据长江,低气压槽移至海洋,全国天气,豁然开朗,於是温度增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9-2015年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夏季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PJ)指数,讨论了PJ指数在极端正负年份长江中下游降水位置和强度异常的不对称响应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PJ负位相年(对应El Niňo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显著偏多,中心分别位于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而在PJ正位相年(对应La Niňa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减少却不明显。研究发现:在PJ负位相年,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南海地区海温明显偏暖,菲律宾海上空有异常反气旋响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异常气旋响应;而在PJ正位相年则反之。在PJ负(正)位相年,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气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气旋(反气旋)明显偏强(偏弱),由此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位置和强度异常存在不对称响应。基于大气环流模式ECHAM4.8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印度洋海温偏暖与偏冷程度相当,但由偏暖印度洋海温激发的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也明显偏强,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程度大于偏少程度。由此印证的事实是:El Niňo次年(PJ负位相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的预测技巧高于La Niňa次年夏季降水偏少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及其四周的近代气候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本文首先研究了近千年来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表明青藏高原是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并用有近百年记录的Leh和Srinagar两站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10年滑动平均求相关,结果表明高原上的降水与气温垂直变率密切相关,降水多的年代高原内部温度高、外部低,反之亦然,完成一个振荡的周期约40年。其次分析了近30多年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发现在北半球降温的60年代随着行星西风的加强,背风下沉区降水明显减少,向风区则增多。到了70年代高原北部夏季风开始增强,沙漠区降水开始增多。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中国西部至本世纪末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预测,认为中国西部至少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升温,高原东西两侧的降水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银川地区冠心病发病率气象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川地区冠心病与气象条件的分析表明,冠心病发病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冠心病周、旬发病率预报方程,为防病治病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有英国Hadley中心的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F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而和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主为化,表明海冰与我国气温及降水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盛夏期间澳大利亚冷高压强度与同期西太平洋低纬大气环流的关联,指出冷高压强度具有与南方涛动相联的准3—4年振荡,阐明了冷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影响与中短期冷空气爆发过程的区别。进而概括出冷高压强度与海气系统变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地形与Ekman边界层中的气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89,47(2):137-146
利用σ坐标讨论地形与边界层气流是有很多方便的地方,因为,在此坐标中,下边界条件较为简单。在本工作中,首先将混合长理论加以推广并将它用于σ坐标,于是导得了用以描述地形上空边界层气流的控制方程,对边界层气流的特征,特别是对于Ekman抽吸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有三种因子影响边界层顶部的垂直运动,第一种因子是边界层内涡度分布,这是与边界层中由于摩擦作用所引起的辐合辐散有直接联系;第二种因子是由于边界层顶部的气流爬坡运动所引起的;第三种是由于边界层中跨越等压线的分量爬坡所引起的,它出现于当等压线与地形等高线相平行时,或地转风呈现绕流情况时,这一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水热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易遇夏季低温危害制种纯度的技术瓶颈,为正确采用以水调温预防技术,本文依据热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制种稻田的水热传输多层模型。经实测资料检验,模型稳定、可靠。对模型输入不同灌水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20 cm气温(不育系敏感期的幼穗高度)随着净辐射通量、灌水深度、进水及出水口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增温幅度受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要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必须考虑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对育性的实测表明,以水调温对防御夏季低温,提高制种纯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5,他引:42  
孙健  赵平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2,60(3):333-342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组成 ,具有不同的中尺度结构 ,其中广西梧州地区暴雨是准静止锋面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 ,具有持续时间短 ,强度大的特征 ,MM5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超过 30dBz ,高度超过 2 0 0hPa ,并在其东、北侧出现闭合的次级垂直环流 ;珠江三角洲的暴雨是暖区暴雨 ,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内 ,85 0hPa上强度超过 16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系统 ,该中心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降水强度也达到了暴雨标准 ,模拟雷达回波不明显 ,没有出现局地的次级环流。华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在这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主要为动力性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支冷空气在低层由苗岭和南岭之间南下 ,南海上空一支暖湿气流北上直接到达梧州地区 ,另一支次暖湿空气在南岭的阻挡下由武夷山以南沿南岭和云开大山之间折而向西 ,这三支气流在梧州地区附近汇合 ,形成广西梧州地区的暴雨 ;同时南海上空北上的低层气流被迫向东北绕行海南岛 ,形成一个尺度为 2 0 0km左右的背风面气旋 ,这个气旋的东北部分加强了在珠江三角洲地  相似文献   

18.
凝结几率函数的引进和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引进凝结几率函数,并摈弃“凝结过程开始于某个临界的相对值”的假定,使湿空气动力学研究摆脱整个大气总是处处维持饱和的不合理要求,建立了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并在一定的假设下给出了方程组的一些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青海东部春季降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武林 《高原气象》1994,13(2):212-216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主体上的长波射出辐射距平指数和高原气温距平指数表征青藏高原热状况,它们都与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普查高原热状况与下一年青藏东部春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得到4个预报因子,建立回归方程。经1992年预报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吴凌云  余志豪 《气象科学》2001,21(3):291-298
利用改进后的大气环流谱模式(简称SF-AGCM)进行长时间积分,分别在青藏高原冬季感热、潜热减少,夏季感热、潜热增加和地形减半等三种情况下,求出其相应的我国温度情况,结果表明:夏季感热、潜热增加,相应次年我国冬季普遍温度程升高,冬季感热潜热减少,相应次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升高,我国中东部区温度降低,只有东部沿海的温度有少量增加,降低最多地区在黄河中游,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减半,冬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增加,0℃线沿青藏高原穿过黄河和长江的中上游,我国的东部地区温度均降低,降低最大处是在渤海和黄海附近的地区;夏季我国普遍温度都降低,青藏高原的西部温度降低最为显著,此外,在淮河附近也有较大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