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深入认识近代特大干旱事件的成因,利用中国1900年前后旱涝等级资料、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和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资料等,分析了1900年前后中国特大旱灾的旱情及其形成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1)1900年前后的特大旱灾出现在100年来年代际变暖期,以北方干旱最严重,且多灾并发。(2)1900年前后是年代际夏季风最弱的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和西伯利亚高压年代际增强期是特大旱灾发生的直接原因。(3)强厄尔尼诺事件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低值期,也是1900年前后特大旱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9-08—2010-03黔西南州8个站连续8个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对干旱事件的气候特征、干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2009—2010年特大干旱事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发生的,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阻断了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同时,北方冷空气虽然强度大,但主体偏北,很少南下,在黔西南境内冷暖气流少有交汇,是造成黔西南特大干旱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和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省和重庆市)101个站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进行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识别研究,确定了相应的OITREE方法参数组,并识别得出87次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其中9次达到极端强度,而2009年9月—2010年4月发生的特大干旱是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最严重的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80 d,最长可达231 d;11—4月是西南地区的旱季。云南和四川南部是西南干旱的频发和强度中心地区;强的(极端及重度)干旱事件可分为5种分布类型,其中南部型出现机会最多。过去50年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频次显著增多,强度有所增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所致,而气温升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a(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22~1932年的干旱是至少200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绥滨县气象站40 a的历史资料,对绥滨2007年特大的土壤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降雨量、温度、蒸发量及日照时数等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凤山县2009-2010年特大干旱成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提供的气象资料结合本地气象要素,对2009年秋至2010年夏季凤山县特大干旱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风山县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是:(1)孟加拉湾出现弱高压脊,下沉增温气流阻挡了海面水汽向北输送,导致严重缺乏水汽汇和动力抬升条件;(2)长时间降水偏少;(3)长时间气温偏高,近地层空气蒸发量大。  相似文献   

7.
1997年夏季华北特大干旱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1997年华北地区出现历史上的罕见的特大干旱,酷热灾害的情况,并对造成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一次特重旱灾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2010年春,四川川西南山地,以攀枝花为代表的秋冬春特重旱灾,是中国西南大旱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1965~2010年攀枝花所属台站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旱灾气候背景、气象干旱指标和灾情评估规定,对该区域、该时段特大干旱发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干旱是在攀枝花季节性干旱背景下,因长时间少雨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旱灾程度深的极端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9—2010年发生在绥阳县的秋冬连旱叠加春旱的简单评估和气象服务工作的总结,以期记录此次特大极端气候事件,总结干旱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和不足,以此推动和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特大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影响万宁市的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分析,得出2004年出现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当年无热带气旋影响。最后从赤道辐合带、副高特征、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等方面入手,分析2004年无热带气旋影响万宁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甘肃2002年伏秋连旱的气候异常及成因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甘肃2002年伏秋连旱的持续时间、范围和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干旱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为近50a所少见。伏秋连旱的成因主要是欧亚500hPa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比较强,贝加尔湖脊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印度半岛南支槽浅,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场偏高,厄尔尼诺事件和海表温度异常共同作用所致。这些结果对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和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气候背景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前期冬、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影响区域性旱涝的海温“强信号”概念 ;探讨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结构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问题 ,并研究了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半球夏、春季高度偏差场季尺度相关偏差场波列结构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通过低纬walker环流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性大气异常运动 ,从而产生遥响应环流型 ,形成类似PNA遥相关“大圆波列”。此类遥响应特征在西太平洋区域表现出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阻塞高压等相关的系统的准定常经向波列。研究结果还表明此类经向波列结构描述了中高纬地区系统对低纬异常海温遥响应的动力学特征。应用 1997~ 1998年冬季实际海温资料 ,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引入实际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 ,较成功地模拟了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降水分布特征。文中从统计、动力分析和数值模拟综合分析方法揭示出由前期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异 ,构成中国长江流域旱涝的物理图像及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近50a夏季旱涝分布特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军  张静  施宁  陶玫  胡洛林 《气象科学》2003,23(4):467-471
将江苏省夏季降水进行EOF分析,通过研究降水时空分布的演变特征,对江苏省夏季典型旱涝年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全省性的旱涝年相对减少,而南北旱涝相反的年份开始增多。此外,通过研究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分析其对江苏省夏季旱涝分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6年甘肃省84个县(区)的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平均减产率、减产率概率系数、减产率变异系数构建的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根据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来评估甘肃省各市小麦单产干旱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灌溉农业,变异系数较大,其东部地区平均减产率高,风险概率大,属于高等风险区,河西地区的西部和中部分别属于低等和中等风险区;陇中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雨养农业,变异系数小,而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大部分属于中等风险区;陇东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变异系数低,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属于中等风险区;陇南和甘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均较低,属于低等风险区。甘肃省小麦风险区划可为风险预算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Locating in mid-latitude East Asia monsoon region, the Shandong province is marked by significant monsoon climate.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from June to August) takes up about 60% of the annual total[1] and drought and flood damages take place frequently. The province is in a zone wher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limates change into each other for it is between two plains,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Chang Jiang R (the Yangtze).-Huai He R. Plain. Droughts and floods in …  相似文献   

16.
周俊菊  冯炜  向鹃  黄美华 《气象科学》2022,42(1):99-107
利用甘肃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月平均降水量、气温等数据,应用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tandardized Prea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近58 a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月尺度干旱频率3月最高,2月最低;季尺度上秋季干旱最严重,春季次之;冬季干旱化趋势最慢,春季最快。近58 a甘肃省SPEI指数呈下降趋势,年尺度SPEI指数存在8 a、12 a、26 a的周期。干旱发生频率在年尺度和月尺度上的分布较为一致,河西走廊东段与甘南州地区频率较低,酒泉北部地区与甘肃省东、中部地区频率较高;季尺度上,春季兰州与武威南部地区频率较高,庆阳地区频率最低;夏季为白银与武威北部地区频率最高,张掖中部地区、白银北部地区以及临夏、庆阳、平凉地区最低;秋季频率最高的地区为兰州东部、定西东北部以及嘉峪关地区,最低的地区在酒泉、张掖、武威北部及平凉中部地区;冬季高值区在平凉,低值区在武威与甘南。干旱发生强度最高的地区为张掖,其次为酒泉、庆阳及白银等地区,最低的区域位于甘肃西南地区。酒泉、嘉峪关等地区干旱化程度逐年加剧;甘肃东南地区干旱速率较西北地区慢;中西部地区干旱化速率最慢,且甘南北部与武威西南部地区有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9—2006 年西南地区东部20 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 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 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 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 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 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马清霞 《气象》2002,28(12):11-14
2001年夏季,内蒙古地区发生了继1999、2000年连续两年的干旱之后的较为严重的全区性干旱。通过分析2001年内蒙古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及预测信息,研究内蒙古夏季(1739-2000年中西部地区、1774-2000年东部地区)旱涝气候变化规律,探讨影响内蒙古地区夏季干旱前期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严重干旱年多发生在La Nina事件峰值年次次,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强度前冬弱后冬强,自上年5月至当年4月呈现出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副高偏弱,并持续3-7个月,继而转成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弱副高偏强,并持续2-6个月,可将这些特征作为内蒙古地区夏季严重干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9.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隋波 《气象学报》2005,63(5):740-74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61~2000年中国160个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采取线性趋势变化、相关和水汽输送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陆40 a的年和季降水变化趋势显著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与东亚夏季风和极涡活动的某些相关。结果表明:(1)经内蒙古中东部、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东部至湖北省西部、四川省西北部和重庆市年降水量线性下降趋势较显著(其中相当部分为中国的气候过渡带),并明显向东与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环渤海地区、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线性下降较显著区连成一片,构成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5的气候变化干旱化区域,其中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负距平为50~100 mm的面积约达90万km2,其季节变化主要为夏、秋两季降水锐减,长江中下游、东南部沿海和广东省大部年降水量线性上升趋势显著,其中江西省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量正距平在200 mm以上;(2)20世纪90年代夏季1000~300 hPa水汽输送积分负距平区与中国40 a气候变化干旱化区域总体相吻合;(3)中国西部地区东部与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环渤海地区降水干旱化区域连成一片,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初步揭示了与影响中国的东亚夏季风在30°N以北地区活动和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自20世纪70年代前后减弱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ECMWF高度场资料,详细分析了1985年和1991年5月主要季风环流系统的旬平均和旬距平特征。结果表明,5月名旬,旱涝年的主要季风系统的位置和强度有明显差异。并指出夏季降水的异常,不仅与5月各旬北半球的南亚高压,极涡,西太平洋副高等系统的活动异常有关,而且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冷高,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弱有关,甚至与南半球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大小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