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强  吉莉  徐前进  何遂 《气象科技》2019,47(5):859-865
采用重庆市34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7年的降水观测资料,以及2005—2017年逐时雨量资料,分析了重庆地区暴雨的空间分布及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州、酉阳、北碚为重庆的暴雨中心,开州年均暴雨日数最多达6.2d。荣昌、渝北、梁平、开州、彭水、酉阳等地大暴雨出现频率较高,南川、万盛大暴雨相对较少。暴雨平均雨量大值区分布在主城区、西部、东北部,西南部暴雨平均雨量较低。重庆地区的暴雨在不同时段主要影响区域不同。铜梁、合川、北碚等站点的暴雨夜间降雨量占比75%以上。代表站夜间平均降雨强度大于白天,大足、沙坪坝、涪陵降雨主要集中在22:00至次日04:00,酉阳03:00—06:00降雨强度较大。小时降雨量≥20mm暴雨日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段在00:00—06:00和13:00—18:00。  相似文献   

2.
林敬凡 《气象》1993,19(12):36-40
统计分析了大量的暴雨资料发现;河南省夜间多暴雨,主要表现在暴雨次数和雨量夜间比白天均多21.6%,暴雨地理分布夜间比白范围大86.6%。由于暴雨等级不同,其降水集中时段出现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暴雨多出现在下半夜(最高峰点出现在4-5时),大暴雨和物质特大暴雨多出现在上半夜(最高峰点分别出现在02时和21-22时)。物理成因分析表明:热力、动力和地形因子可能是河南省夜间多暴雨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2018年5—9月白龙江流域甘肃段140个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定义流域降水过程次数等特征量,分析该流域汛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白龙江流域甘肃段汛期平均降水量逐年增加,近4 a汛期平均降水量分布与逐年分布在空间上相似,均为下游的广坪河支流最多,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白龙江主河道上。(2)流域内平均降雨日数与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对应,降雨日数多的年份各支流降雨日数分布较均匀,降雨日数少的年份则各支流间差异较大。(3)流域内各支流的平均降水量、降雨日数与短时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并不一致。(4)流域内白天出现降水的次数小于夜间,01时出现最多;各支流降水出现次数夜间多于白天,以22—23时、03—04时这两个时段最多;流域内短时强降水天气在21时出现最多。(5)流域内的最大降水过程的累计雨量、持续时间及小时最大降水量随着季节变化明显。5、6月累计雨量不大,持续时间较长,小时降水量较小;7、8月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较短,小时降水量较大;9月累计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小时降水量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2008—2019年逐时降水资料,基于4分位、线性统计等方法,对近10年来广州市短时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的小时雨量和分钟雨量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前35 min内分钟雨量对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的贡献量最大,而0~5 mm雨量等级的降雨频率占比最高;各区短时强降水频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5月各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其次是6、8月,最低是10月;短时强降水存在较强的局地性,从各区汛期期间的降雨频率来看,增城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其次是黄埔区,最低是番禺区;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降雨频率高于后汛期,其中前汛期增城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后汛期则是黄埔区降雨频率高于其他区,而番禺区前、后汛期的降雨频率占比差最小。  相似文献   

5.
每年5~6月是广西的暴雨前汛期,在这期间,当受到有利于降雨的天气系统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日雨量大于50mm的暴雨。大范围的暴雨往往会造成部分地区的涝灾。例如,1977年5月中旬和6月下旬,桂中、桂北的大范围暴雨使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区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61年~2012年近50年闽北前汛期(5~6月)日雨量资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乡镇自动站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得出:闽北前汛期雨量和日雨量强度呈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强降水中心与武夷山脉平行,越靠近武夷山脉前汛期雨量和日雨量越大,远离武夷山脉受山脉影响减弱,前汛期雨量和日雨量就明显减弱;闽北暴雨量级以上的逐小时雨强日变化的平均高峰值区出现在上午9时附近,强降水的主要降水时段在凌晨到中午;观测站与乡镇自动气象站之间的日雨量相关关系是地理位置分布比行政所属关系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象及其灾情等资料,对2020年广西区域性暴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历史同期的气候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年初至春季出现冬春暴雨,比常年偏早、偏强。(2)前汛期5月底到6月上旬出现了破历史记录的暴雨灾害,具有时间长、雨量大、强降雨叠加及灾害重等特点。(3)6月底出现站点破历史记录的全区性暴雨。(4)后汛期影响台风个数偏少,受“海高斯”影响出现全区性暴雨。(5)全年区域性以上暴雨场数比常年少。通过对2020年广西暴雨灾害的综述分析,加深对广西暴雨灾害整体性认识,对今后做好预报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4种典型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6月,并存在准20 a振荡周期;1960年代前半段6月暴雨次数多,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5月暴雨次数明显增加,1990年代至2013年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2006年后5月暴雨次数逐渐增加;暴雨过程持续日数一般3~4 d,超过10 d以上的单次过程仅4次。(2)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两脊一槽型、多涡旋型和纬向型,东亚槽底型和两脊一槽型次数相对较多,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纬向型次数最少,主要在5月上旬—6月初。(3)各型持续性暴雨过程500 h Pa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征各异,其共性是均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维持少动,低层850 h Pa华南盛行西南暖湿急流;持续10 d左右的暴雨过程相较持续3~5 d的暴雨过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华南上空多短波槽活动,850 h Pa西南季风气流位置偏西偏北、风速偏大。  相似文献   

9.
浙北梅雨季低空急流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娟  陈勇明 《气象科技》2013,41(2):314-319
应用2004-2011年常规探空资料、浙江北部雨量资料和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梅雨季影响浙北的西南低空急流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急流活动与浙北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浙江北部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实际参考价值.结果表明:西南风低空急流在700 hPa层上出现次数最多,自上而下减少,其活动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早晨增强,傍晚减弱;在不同类型的低空急流中,以SJ型、DJU型和TJ型居多,而DJL型急流偏少.浙北梅雨季暴雨发生前近90%伴有急流活动,其中DJU型急流较多;夜间暴雨比白天暴雨更依赖于低空急流,夜间暴雨发生前12h即有低空急流建立.2011年6月中旬的暴雨集中期对应着两次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增强过程,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现在600 hPa附近并向低层伸展.  相似文献   

10.
普宁市近51a后汛期暴雨气候统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宁1959~2009年后汛期(7~9月)暴雨日数、暴雨过程及影响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1 a普宁后汛期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3 d、暴雨过程为3.9次,最长连续暴雨5d;普宁后汛期暴雨日数资料序列有较弱的递增趋势,并存在19 a左右的较长周期和6 a左右的局部周期振荡;造成普宁后汛期暴雨主要是热带天气系统,占后汛期暴雨影响系统的83.6%,其中热带气旋影响占62.7%,西风带天气系统仅占16.4%;影响普宁后汛期热带气旋出现暴雨的机率为87.0%,每年副高第二次季节性北跳后,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机率增大。造成后汛期日雨量≥150 mm的热带气旋,其登陆地点集中在海丰至电白之间;普宁后汛期暴雨前的单站要素变化主要有3种类型:持续降压型、高温猛降型和低压回升型。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一次远距离台风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实况观测、卫星云图TBB、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陕西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使得两高之间低值系统稳定少动,宽广的低压底部不断有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南下,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合并,Conson台风在登陆和减弱的过程中在南海及附近地区维持较长的时间,低层从台风东侧至陕西建立了温湿能通量的能量输送通道,把台风东侧的温湿能沿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风向陕西输送,暴雨位于低层温湿能等值线密集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对流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展与维持的重要机制,高层湿位涡大值区向下伸展,对暴雨起到增幅的作用。暴雨产生在地面湿静力温度线密集区略偏向于高能中心一侧。  相似文献   

12.
With PSU/NCAR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model MM5, the rainfall process of tropical storm Fitow(0114) is simulated for 00:00 UTC 31 Aug. – 00:00 UTC 2 Sept. 2001. Mesoscale separation is performed on the results with the filtering schem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M5 model well reproduced the position and intensity of heavy rain.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 were well represented in rainfall time scale, rainfall area, stream field and divergence at lower and upper leve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verted typhoon troughs and the mesoscale systems lead to heavy rain occurr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divergence fields at lower and upper levels can have a kind of indication for the rainfall. Heavy rai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opography and land-sea distribution in South China. Weak instability is favorable to the generation of heavy rain.  相似文献   

13.
都江堰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晨  马力 《气象科技》2013,41(6):1086-1090
根据气象观测站逐5 min雨量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四川都江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都江堰各年1 h雨量极值均出现在较高海拔的地区,且1 h雨量极值在当次降水过程总雨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说明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强度非常集中;②受地形与夜间云顶辐射冷却作用,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夜雨特征突出,且后半夜比前半夜多;③都江堰地区夏季的对流过程一般是沿西北山脉迎风坡生成与发展的,随后对流系统发展到东南平原地区;④都江堰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0~130 min,最长可持续210 min。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和各种常规资料,对2010年梅雨期皖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进行分析,探讨短时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水有利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形成此次皖江暴雨的源地位于大别山区,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常常与风场的局地强辐合区(逆风区)相联系,雨带在中低空切变线上合并加强,强降水区域尺度较大,单体回波移向和雨带走向一致,回波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累积雨量大,易于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15.
Heavy rains occur in China frequently, which often bring us floods and serious disasters in the summer half-year. The meso-scale heavy rain parcels (MHRP) in the mid-latitude are usually developed in following cases:I.By the approaching, meeting and / or overlapping of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wh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rainfall systems are getting to conjugate, some MHRPs could be developed, such as: 1) a new cold/warm front or squall line approaches an old front or squall, even when the old one is somewhat decrepit; 2) at the places where two or more synoptic system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re meeting together, such as the meeting of tropical cyclone with the cold airs coming from the mid- and / or high-latitudes, or the low latitude vortex meeting with the westerly trough; 3)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some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such as the intersection of drylines, squall lines or fronts moving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4) by the overlapping of rainfall parcels produced continuously  相似文献   

16.
文中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探测结果,研究了1998年7月20日21时(世界时)和1999年6月9日21时发生在武汉地区附近和皖南地区的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以及TMI微波亮温对降水强弱和分布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它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了层云降水。降水水平结构表明,两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由多个强雨团或雨带组成,它们均属于对流性降水;降水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5km,强对流降水主体中存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非均匀降水率分布区,层云降水有清晰的亮度带,层云降水的上方存在多层云系结构。降水廓线分布表明:对流降水廓线与层云降水廓线有明显的区别,并且降水廓线清晰地反映了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垂直分布。整个中尺度强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的区别还反映在标准化的总降水率随高度的分布。微波信号分析表明:TMI85 GHz极化修正亮温,19.4与37.0,19.4与85.5,37.0与85.5 GHz的垂直极化亮温差均能较好地指示陆面附近的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台风年鉴资料、雨量站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 1 °×1 °分析资料等,对1980—2015年在广东珠江口以西(徐闻-珠海)登陆且继续偏西(北)行但引发距离登陆点较远的粤东地区出现暴雨(“西登东雨”)的一类严重不对称热带气旋暴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珠江口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中有近一半会给粤东地区带来暴雨;其登陆点位置远近与粤东暴雨发生与否没有直接联系,即登陆点越靠近(珠江口)并不一定使粤东更易出现暴雨;其登陆强度越强也不一定使粤东出现暴雨可能性越大,但使粤东出现特别弱降水(< 10 mm)的热带气旋多集中在(强)热带风暴级别。进一步分析引发粤东暴雨的天气形势及要素特征表明,热带气旋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以及边界层的辐合线(台风槽)是引发粤东出现暴雨的重要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南侧和“方头”副高西侧是粤东暴雨的有利形势;相似的低层风场和中层形势场背景下,700~500 hPa的湿度条件会明显影响到粤东出现暴雨的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62—2020年南澳县气象观测站的逐降水日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型趋势、多项式拟合、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澳县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南澳县暴雨日数与年暴雨降雨量、年降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年平均暴雨日数6.3 d,以0.013 d/年的速率略增加,暴雨日数存在12年的周期变化。(2)南澳县平均暴雨强度为85.4 mm/d,平均暴雨贡献率为39.5%,年际变化均不显著。(3)86.6%的暴雨和94%的连续暴雨发生在汛期,后汛期暴雨发生几率略高于前汛期;暴雨日数和连续暴雨次数的月际变化都呈双峰型,夏季(6—8月)为暴雨和连续暴雨发生的高峰期。(4)暴雨初日多出现在4—5月,终日多出现在8—9月,有初日提前、终日推迟的趋势。暴雨初、终日与暴雨日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1990~2005年全国730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格点分析资料对1990~2005年东北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类研究,探讨21世纪前后夏季东北暴雨的主要特征.按照东北地区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的标准,统计出1990~2005年东北地区的69个暴雨个例(共90天).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研究.考虑阻塞高压、热带、副热带系统和西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致分为6类:(1)台风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的远距离相互作用(20个,28.9%);(2)登陆台风(或南来低涡)北上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相互作用(16个,23.2%);(3)台风直接暴雨(1个,1.5%);(4)低槽冷锋暴雨(16个,23.2%);(5)低空切变型暴雨(2个,2.9%);(6)东北低涡暴雨(14个,20.3%).在所有个例中与台风有关的共有37个,超过一半,占总数53.6%.台风的远距离水汽输送或登陆台风北上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或持续性大暴雨的重要环流条件.此外,东北低涡和西风槽前系统造成暴雨个例也比较多,也是东北地区大范围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槽冷锋暴雨和东北低涡暴雨也各分为4小类.低空切变暴雨的切变线一般在低层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夏季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种类繁多,情况较为复杂,且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降雨过程较为活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