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东部旱涝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整理的西北地区东部代表站1470~2003年的旱涝等级资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将西北地区东部分为3个气候区,利用周期分析、coif3小波变换等统计分析方法对3个气候区534年旱涝指数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及地域之间旱涝变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不同区域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尽相同,旱涝演变趋势、旱涝周期变化既有一致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534年以来北部、中部由偏旱趋于正常或偏涝,南部1724年以前的变化趋势由偏旱趋于偏涝,1724年以后由偏涝趋于偏旱;3个气候区都存在25年和10年的显著周期,其中中部还存在14~15年的显著周期,说明中部旱涝交替较北部和南部明显。  相似文献   

2.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川  杜继稳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2005,31(4):22-26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2年、16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6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 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160个观测站100多a的降水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等100多a的降水变化趋势和降水极端偏多和极端偏少年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z指数,实现旱涝面积转化,分析我国东部100多a来的旱、涝范围变化和极端旱、涝年份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100多a的降水极端偏多年份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其间隔在20~40a间。降水极端偏少年份在减少。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大约40—50a的震荡周期。夏季降水增加明显,秋季降水下降明显。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我国东部年降水量趋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我国东部降水的贡献显著,华南区域的降水起次要作用。我国东部近100a来雨涝范围和干旱范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动。我国东部干旱覆盖面积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0年代以前,1969年以后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和华北极端干旱年份大都出现在1940年以前,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极端干旱年份则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冬季冷暖资料,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演变,并进而考察了它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存在2—3年、5—6年、7—14年、17—20年和27—32年的显著周期;;旱涝与冷暖的变化有2—5年、7年、12年和42年等显著的共同周期,在低频变化部分,冬季冷暖变化超前于夏季旱涝变化,而在中高频部分,两者则有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CEOF对1961—2006年贵州32站春季降水距平的分析,得到贵州春季旱涝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贵州春季的旱涝变化多是全省性的;CEOF的第1模态能较好的反映贵州春季旱涝分布的平均状况;贵州春季3类旱涝分布型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同相—中间异相型和东西同相—中间异相型。全省一致型能有效反映贵州春季旱涝的平均状况,其次是南北同相—中间异相型和东西同相—中间异相型。Morlet小波分析得出贵州春季旱涝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其周期大致为9a和32a,且以年代际演变特征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1850~1991年旱涝百分率的CEOF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点及年际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主要有三种旱涝分布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空间位相近似相同,且有10.7年和3.1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23~1924年间曾发生过增强突变。第二种类型为南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自北向南变化显著,且有4.3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884~1885年间曾有一次减弱突变。第三种类型呈江淮流域与华北和华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或相反方向移动,并有3.4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11~1912年有过增强突变。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近40年500hPa 高度和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用 EOF 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各站汛期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及其所对应的环流和海温场特征.分析表明,各旱涝特征向量在环流和海温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亚洲西风带到东亚副热带500hPa 高度距平的波列分布,以及与 ENSO 相联系的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在时间变化方面则是各旱涝型均有37.8、23—26和17—19年周期,它们分别与南方涛动、太阳活动和月赤纬的变化周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4-9月大尺度南北旱涝的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的显著性t检验,表明南北旱涝年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了1951—2003年我国南北旱涝特征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研究了南北旱涝指数与冷暖事件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暖事件年对6月、6—7月以及夏季大尺度南北旱涝有影响,暖事件年有利于发生北旱南涝;而冷事件年则相反。结果还表明,冷暖事件仅是我国南北旱涝分布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531 a夏季旱涝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东部38站531a(1470—2000年)旱涝等级资料,利用EOF展开得到3种基本旱涝型:黄河、长江流域一致型(Ⅰ型),黄河、长江流域相反型(Ⅱ型),黄河、江淮、华南旱涝相间型(Ⅲ型),进而根据各型正负位相给出了6种主要旱涝型的定义。鉴于单个指标存在难以准确刻画旱涝分布的局限性,采用3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最突出特征原则对逐年旱涝分布进行定型,从而得到了新的中国东部夏季旱涝型年表。将6种中国东部夏季旱涝型的年代频次变化与EOF分析的时间系数进行比较,二者变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分型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备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南方225个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0年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南方夏季降水的稳定性从西向东递增。各月中以7月稳定性最差,其次是8月,6月最好;2)南方夏季降水呈东部增多西部减少的分布特征,西部以-5—-20 mm/(10 a)的速率不显著减少,东部大多数区域以5—30 mm/(10 a)的速率不显著增多,其中浙江东部—江苏东南部显著增加;3)南方夏季降水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相反型3种分布模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支槽是影响南方降水异常的主要系统,两系统的空间配置及其强度变化决定了南方降水异常的不同分布型;4)南方夏季旱涝分布具有相似之处,干旱发生频率高的区域也是洪涝的高频区,但各月分布有差异,夏季及各月的洪涝发生频率高于干旱频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气候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旱涝36年周期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结论: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董伟  刘玉芬  朱丹  朱玉祥 《气象科学》2013,33(2):229-235
根据吉林省4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结构和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近50 a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趋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80s初期开始,夏季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大趋势,旱涝交替变化更加频繁;在降水异常的背景下吉林省大部分地方的暴雨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2)采用REOF客观的数学方法得到吉林省夏季降水的3个气候分区,即西北部平原区、中南部区和东部山区,这3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夏季降水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3)吉林省3个降水气候区分别呈现不同的降水趋势变化,西北部平原区降水趋势减少导致干旱发生概率增大,中南部区降水趋势增加导致洪涝发生概率增大,东部山区降水稳定少变.  相似文献   

15.
基于Z指数的河北省旱涝多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9年京、津、冀7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计算降水Z指数,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旱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9 a来,河北省年降水Z指数呈下降趋势,并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具有7、9 a和15 a尺度的周期。夏季降水Z指数呈下降趋势,存在15 a显著的变化周期;冬、春季和秋季的降水Z指数均呈上升趋势,10—11 a的周期震荡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甘肃系干旱气候,旱涝演变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不少台站,为弄清当地旱涝变化的气候规律做了大量的分析工作,找到了各种不同的降水量周期特征。由于各站所用的分析方法和资料时段不同,其结果难以互相比较。早在六十年代,省台用周期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兰州、西峰以及甘肃省东部区域春季和初夏降水量的周期。并指出:在甘肃东部地区,春季三—四年周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变异系数、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a雷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阿勒泰地区雷暴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7月为峰值,5—8月为雷暴集中发生期;该地区年雷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西部多于东部;雷暴大致呈减少趋势,年际波动较大;1980年代以前,雷暴以8a为显著周期,1980年代后13a周期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肇庆市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2—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利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连续复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方法对肇庆市近57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2—2018年肇庆市SPI12呈震荡上升趋势,但线性趋势不显著;序列存在6、11、18年的周期,其中以18年为第1主周期;干旱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干旱趋于加强;夏季干旱呈波浪变化趋势;秋、冬季干旱变化不明显。(2)干旱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分布特征。怀集县SPI12呈下降趋势且旱涝变化相对其他地区较敏感,其余地区SPI12值均为上升趋势,干旱趋于缓解。  相似文献   

19.
基于EOF和小波分析的福建近40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快速富里叶变换(FFT)、连续(CWT)和正交小波变换(OWT),对近41a来福建省25个代表站不同雨季旱涝指数(Z指数)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旱涝在1965—1975年及1990年代具有显著的2-3a周期;(2)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反向变化具有显著的1a和3-4a周期;(3)中西部与其它区域的反向变化,在1985—1998年间有显著的1-2a周期,在1980年代以后9-13a周期较强;(4)近40年来有干旱趋势,南部(东部)比北部(西部)明显,其中1990年代这种趋势显著。(5)1960年代和1980年代相对湿润,而1970年代和1990年代则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20.
根据韶关市1956—2013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通过Z指数、最大熵谱和小波分析,对韶关市近58年旱涝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韶关市近58年年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易旱易涝,旱涝交替。旱年出现的频率比涝年高,严重干旱也比严重雨涝出现的频率高;不同季节的旱涝变化也有不同的特征,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雨涝高,冬季发生冬涝的频率较冬旱高;存在3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在15~20年最为显著,贯穿整个研究时段,其次在1970—1990年间存在准10年显著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13年存在准5年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