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 ≥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这个指标和全省65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海岛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高温热害随时间变化呈加重趋势.可采取相对应的防御措施,尽量避免高温热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粤北地区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连州1953 ~2010年58年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以日平均温度≥30℃且日最高温度≥35℃为指标,分析了粤北地区双季早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高温敏感发育期里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粤北地区58年里共出现高温热害4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的出现次数、严重...  相似文献   

3.
赵磊  吕丹 《陕西气象》2021,(1):56-59
利用千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9年的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最低气温等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千阳县苹果种植的气象条件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夏季6—8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980—1998年变化较大,1998—2019年变化趋势趋于平稳;1月中旬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远高于苹果种植最适宜区气象指标,不会对千阳县苹果种植产生冻害影响;夏季6—8月平均气温为22.9 ℃,与苹果种植最适宜区气候指标仅相差0.1 ℃,且1980—2019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千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9年的日最高气温和日相对湿度与周边4个苹果种植基地县的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高温热害对千阳县苹果种植的影响在不断降低,且千阳县受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频次远低于陈仓区、凤翔县和扶风县。与苹果种植最适宜区气象指标对比,千阳县各项气象条件均符合苹果生长最佳气象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梧州市5个国家气象站和4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19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建立高温数据空间模型,对梧州市日最高气温持续天数、高温热害发生概率和高温热害强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梧州市的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藤县的大部、苍梧县的东部和西部以及岑溪市的部分地区全年高温热害和晚稻的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高、强度指数重.除了少数乡镇外,梧州市大部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低、强度指数较轻.高温热害对梧州市晚稻的影响比较大、发生概率较高,强度指数较重,对早稻的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5.
近40年南方高温变化特征与2003年的高温事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亚伟  翟盘茂  田华 《气象》2006,32(10):27-33
利用从全国743个站点数据集中挑选出的江南、华南地区的121个站点1961-2004年逐日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多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虽然在1961-2004年间,江南、华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均有增加趋势,但夏季极端高温事件(≥35℃日数)并没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分析最高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得出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的极端酷热天气,只是年际变化的表现,而不是长期变化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种植的同品种早稻"特优227"的三年实验观测数据,分析2018年超高产早稻各生育时段干物质的特征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明显高于历年同期的日照时数和明显偏少的降水量是导致2018年超高产最直接的气象因素;拔节~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偏少的降水量是获得每穗总粒数大的有利因素;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较高的日平均气温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过多的雨量相反;连续日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或过多的雨量对灌浆腊熟期的穗干物质增长则是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且平均气温≥25℃,当天08时气温≥22℃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且平均气温≥30℃,08时气温≥27℃,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可在上午发布≥40℃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 ℃且平均气温≥25 ℃,当天08时气温≥22 ℃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 ℃且平均气温≥30 ℃,08时气温≥27 ℃,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 ℃,可在上午发布≥40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0.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正洪  史瑞琴  李松汉  王瑛  卢明 《气象》2008,34(8):82-86
为了更好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和气候评价工作,以武汉市2003-2005年高温期间逐日中暑人数与当天、前期共3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寻找关键气象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模型,修订了1990年代研制的中暑指数5级划分标准,新提出了中暑天数的推算方法,并进行了回代检验和2006-2007年试报检验.结果表明:中暑人数与当日各项气温、气压、日照时数为正相关,与总云量、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其中气温最为关键,考虑前期气温累积效应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为首选因子,比1990年代的临界指标上升1℃;建立了3套预报(评估)模型,并推荐使用以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日平均气温为因子的模型;回代试验、试验报检验表明,改进的模型、等级划分标准科学适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8-2018年玉林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定位稻田实验观测数据,对早稻空秕率与抽穗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抽穗-乳熟期间的降水量是影响早稻结实率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强降水会显著增加空壳率;空秕率与抽穗后-成熟前10d≥33℃的日最高气温日数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连续的低温寡照过程的日数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芒果是攀枝花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关键阶段遭受低温霜冻、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威胁大,从而制约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选用攀枝花市4县站近17年一致性较好的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当地芒果生产气象致灾指标,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分析模型,估算了攀枝花各县(区)芒果生长关键期不同气象致灾阀值出现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米易县芒果生产遭遇低温霜冻威胁最大,越冬期出现≥5天霜冻天气(日最低气温≤2℃)影响约为5年一遇,花期出现日最高气温≤15℃的不利影响可能性达60%;仁和区芒果花期出现高温致灾机率最大,开花期出现≥5天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3℃)的影响约为2年一遇。攀枝花芒果花期处于干季,各地受阴雨天气影响小,少雨干旱可能制约挂果期生长。建议合理布局芒果生产,加强农业风险管控措施,研究开展攀枝花芒果气象灾害农业保险,为芒果生产风险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0年2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西安市逐小时电力负荷资料及对应时段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西安电力负荷的变化特征,研究气象敏感负荷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力负荷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呈现出不同变化特征,夏季和冬季是一年中电力负荷的高峰期;极端电力负荷出现在夏冬两季,其中夏季极端电力负荷出现频率占总数的74%;相比于其他气象因子,气温与气象敏感负荷的相关性最强,在5—9月呈正相关,10月至次年4月呈负相关,逐日气象负荷率随日平均气温的增加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当日平均气温为17℃时,气象负荷率最小;日最高气温34℃为夏季引起西安市最大电力负荷增加的初始气温敏感值,36℃为强气温敏感值,38℃为极强气温敏感值,日最低气温-2℃为冬季引起西安市最大电力负荷增加的初始气温敏感值,-4℃为强气温敏感值,-7℃为极强气温敏感值。  相似文献   

14.
1气候概况1.1气温年平均气温13.0℃,比常年偏高1.3℃,与去年持平。年极端最高气温37.2℃(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7.5℃(12月20日),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8天,稳定通过0℃积温日数278天,积温4821.0℃。终霜出现在3月30日,初霜日出现10月17日,无霜期200天。冬季(199年12月-1999年2月)气温持续偏高又是一个典型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0.8℃比历年偏高3.1℃,特别是12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5.2℃。春季(199年3月-5月)气温比历年偏高1.5℃。气温先降后扬,自3月19日以后,气温明显下降,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低0…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1994年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出现四次最高气温≥35℃以上的酷热期,其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居建国以后第五位,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梅雨不明显,时间短,整个夏季降雨以过程性和阵性为主,干旱呈阶段性发展,局部地方有洪涝,总雨量大部地区偏少,部分县市出现大风灾害,天气气候对工农业生产比较有利。 1 四次高温酷热期,气温比常年同期高 由于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先后共出现四次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天气。其时间分别是6月28日~7月11日,7月20日~23日,8月 1~6日,8月9~23日。极端最高气温鄂西南长江河谷地区在8月3~4日达到42℃,其他地区在7月3日出现39~40℃。≥35℃的高温日数鄂西南40天左右,武汉市、鄂东北、鄂东南在35天左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常规观测气象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内蒙古地区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10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754次,全区各盟市均有高温天气出现,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东部等地;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6、7月份,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分析高温站次超过20次的日期,大部分均为全区性的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事件比较频发,而且出现时间早、强度大,5月18日东部地区就有20站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东部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18日;高温发生时高空对应高压(脊),低层处于暖区,地面减压。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常年首次在5、6月出现高温日;高温炎热日出现次数最多在7、8月份;极端年最高气温介于36.2~39℃。炎热日数以0.26 d/年速率明显增加,同一个炎热临界值,相对湿度增大,对应的最高气温会降低。炎热日数与热岛效应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高温炎热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和El Niňo事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广西早稻生育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明气候变暖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频率为35.4%,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稻区的左右江河谷以及桂东南梧州市。(2)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各有差异,桂南稻区早稻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桂中、桂北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呈微弱减少的趋势或者基本不变,强度则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3)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总天数为124.9d,平均总次数为28次,平均强度为4.5d/次。三个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和强度桂南桂中桂北。(4)桂南、桂中和桂北稻区的年代产量波动变化大,尤其是桂南、桂中稻区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波动更明显。大多数稻区高温热害多的年份,其早稻产量就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理调整早稻播期及品种属性搭配、稳产高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