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明珠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7,31(4):685-694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时,定义为正(负)南印度洋偶极子PSIOD(NSIOD)事件。S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PSIOD年,5月份中国江南和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6~8月份华北、东北区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区域降水偏少,即主要为两条雨带的分布。NSIOD年,5月份中国大部降水偏少; 6~8月中国西南、江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多。不同时段SIOD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月,SIOD主要通过改变马斯克林局地环流的变化,影响印度洋低层越赤道的水汽通量输送;6~8月,通过改变海洋大陆下垫面SST热状态,改变其上空对流强度以及水汽输送方向,并间接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南北位置,进而对中国雨带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当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阿拉伯海的中东部以及恒河平原等地的夏季大气热源增加(减少),而赤道印度洋的中西部地区、阿拉伯海北部边缘等地的夏季热源减少(增加)时,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不利于华北南部以及江南地区尤其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主要通过影响对流层高、低层的环流来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值得注意的是,与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相比,其年代际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风场和水汽通量资料及GPCP逐月降水率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具有3~4 a的周期。2)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变化与热带东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异常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异常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我国中部地区降水异常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3)当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偏强时,850 hPa上自阿拉伯海向东一直延伸到热带西太平洋为西风异常,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出现水汽辐合,使得该区域降水出现明显偏多,同时热带东印度洋低层为东风异常,受其影响,热带东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区域出现水汽辐散,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少;此外,在我国东南沿海为一个气旋式风场异常,不利于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到达我国中部地区,使得该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4)当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偏强时,东亚地区局地Hadley环流表现为异常偏弱,低空偏南越赤道气流异常在20°N附近与来自北半球的冷空气交汇上升,赤道附近及30~40°N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使得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和我国中部地区降水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程智  高辉  曹勇 《大气科学》2018,42(6):1363-1377
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172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淮河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变率,发现其具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1990年代以来亦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EOF分析结果显示,淮河夏季降水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全流域一致偏多或偏少型(第一模态),其方差贡献高达37%。相比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夏季降水与东亚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的EAP遥相关型关系很弱,但和对流层低层西南水汽输送有更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从索马里半岛至淮河流域的多个正负交替的相关波列。这一波列表明当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加强时,通过热带印度洋西风的纽带作用加强了进入淮河流域的西南暖湿气流,并在淮河上空低层形成水汽辐合,造成淮河多雨,反之当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弱时,淮河夏季降水偏少。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中国台站降水的空间相关同样显示出最显著的相关区位于淮河流域。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研究时段内二者关系并非稳定维持,而是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近二十年来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明显增强,且在季节预测上的指示意义也在增强。这一增强的可能原因是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与流域南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和西侧的纬向水汽输送的关系均发生了年代际反转,并且这两条水汽输送带对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发生了年代际增强。  相似文献   

5.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2,36(4):673-685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西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1年广西夏季降水站点资料和NCEP/NACR等多种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统计检验分析了广西夏季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夏季降水进行拟合和预测试验。结果显示:广西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时间尺度对应着环流因子不同时间尺度的分量;在准2年尺度上,主要影响因子为季风槽、低空急流、高空急流、贝加尔湖高度场、南印度洋东部海温。利用对广西夏季降水影响显著的环流因子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为0.73,表明广西夏季降水是环流因子多时间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前期冬季南印度洋东部海温异常本征模态函数作为前兆因子预报广西夏季降水,6个独立样本检验显示预测与实况趋势一致,该工作可供利用多时间尺度信息进行区域气候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5年的逐月降水资料,以华北17站夏季降水异常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在55a里总的趋势是减少的,该地区干旱化的趋势明显,华北夏季降水存在准3a、准6a、准8a的年际周期和17~19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在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份,其降水通常与江南和华南的呈现反位相。在低层850hPa,当贝加尔湖地区的东北气流、中南半岛的西南气流及青藏高原北侧的偏西气流较常年偏强时,华北夏季降水较常年偏多;中层500hPa,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偏北、偏西,冷空气偏强,低纬热带季风活跃,南方水汽也供应充沛,从而华北多雨.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IAP DecPreS的海洋同化试验(简称EnOI-IAU试验)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表面温度(SST)年循环的模拟技巧,并通过对比IAP DecPreS系统自由耦合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在包含海气耦合过程的框架下讨论了耦合模式中西北太平洋夏季SST模拟差异,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夏季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EnOI-IAU试验较好地模拟出了西北太平洋各个季节的SST空间分布,并显著减小了原存在于历史气候模拟试验中持续全年的SST冷偏差。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分析表明,包含同化过程在内的海洋过程的模拟差异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模拟提升有重要贡献。夏季,EnOI-IAU试验模拟的印度季风伴随的低层西风较观测偏东、偏强,且高估了赤道西太平洋区域的降水量值、低估了印度洋区域的降水量值。水汽收支分析显示,气旋式环流异常造成的水汽辐合异常是造成亚洲季风区降水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较之历史模拟试验,EnOI-IAU试验中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SST增暖造成局地对流增强,进而使得局地产生异常上升运动,水汽辐合增强,造成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激发出低层西风异常及赤道外气旋式环流异常。该低层西风异常导致了北印度洋地区低层辐散异常,减小了原存在于历史试验中印度洋地区的正降水偏差。西北太平洋气旋式环流异常一方面增强了印度夏季风伴随的低层西风,使得更多的水汽从阿拉伯海输送到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增强了该区域的降水量;另一方面,该气旋式环流异常减小了历史模拟试验中中国南部区域偏强的低层风速,进而提升了模式对东亚低层西南风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根据夏季东亚季风区内季风环流异常所反映行星尺度扰动的强弱,来定义东亚大气遥相关指数IEA.分析表明,它能较清楚地反映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位置与东亚季风系统各支季风气流的变化.并揭示当IEA偏强(弱)时,东亚季风系统内的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强(减弱),副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减弱(加强),而中高纬度季风环流又出现异常加强(减弱),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还表明,IEA异常前期,具有明显ENSO循环位相特征,冬季热带太平洋SST、OLR异常,以及对流层高层风异常,可以作为前期征兆信号.该指数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密切相关,并清楚地反映出东亚季风系统内热带季风环流与副热带季风环流及其各支季风气流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为该指数在气候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的全印度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和年代际角度分别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Eurasian teleconnection,EU)对印度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并探究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EU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078,二者相互独立。印度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有正相关关系(Indian Summer Monsoon and North China Summer Rainfall,ISM-NCSR),且在正EU位相时,ISM-NCSR关系较弱;负EU位相时,ISM-NCSR关系较强。这是由于EU负位相时,贝加尔湖右侧存在反气旋环流,有利于北风及冷空气南下。因此,强印度季风时北上的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与偏北风相遇形成锋面,有利于华北降水;弱印度季风时华北地区完全被强北风控制,水汽输送通道被阻断,不利于降水,从而导致ISM-NCSR关系强。正EU位相时与此相反,相关关系弱。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龚振淞  何敏 《气象》2006,32(1):56-61
用相关和SVD方法分析讨论了不同季节全球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并用合成分析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期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同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偏高时,热带季风偏弱,副热带季风偏强,冷暖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梅雨锋加强,有利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3.
Winter Asia Jetstream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East China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interAsiaJetstreamandSeasonalPrecipitationinEastChina¥LitrngPingde(梁平德)andLiuAixia(刘爱霞)WinterAsiaJetstreamandSeasonalPrecipi?..  相似文献   

14.
夏季中国华北与印度降水之间的关联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1951~2012年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站点观测资料,针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和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协同变化(正相关)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两个降水序列进行时间尺度分解,并在年际尺度上分别考察了对两者正相关关系形成的有利和不利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印度夏季风降水和华北夏季降水序列的较好正相关关系主要来自周期为2~3年的年际尺度分量,两者在该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系数为0.34,达到99%的信度水平.在年际尺度上,与印度夏季风降水异常有关的对流层中高层环半球遥相关型(CGT)波列能够衔接伊朗高原和环渤海地区上空的同位相环流异常(反气旋式或气旋式),从而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和印度夏季风降水之间的协同变化.然而,这一协同变化关系并不总是成立.当伊朗高原上空异常中心的位置偏西时,CGT波列无法形成.这时,即使印度夏季风降水出现显著异常,华北地区却易受东亚—太平洋型或西太平洋型遥相关型的影响而其降水形势可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形势相反.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印度夏季风降水与华北夏季降水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对华北夏季降水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尺度背景场对ENSO和印度夏季风降水关系的调制作用,更好地预报气候变暖背景下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本文利用重建的10套ENSO指数和印度降水资料,研究了ENSO和印度夏季风降水在过去500 a(1470—1999年)中的关系,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主要侧重于ENSO对印度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过去500 a中,ENSO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大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小冰期负相关较弱,在现代暖期负相关加强,19世纪80年代后负相关开始减弱。2)在过去500 a中,印度夏季风降水异常与ENSO的关系是确定存在的,并非是随机产生的。3)在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印度夏季降水异常与Ni1o指数的振幅及周期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暖期明显较大,即相对于小冰期,现代暖期ENSO的振幅增强、周期偏大,导致印度夏季风与ENSO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但两者的平均状态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The onset process of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TEIO) summer monsoon (TEIO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e investigated via climatological analysis. Climatologicall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liest onset proces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ccurs over the TEIO at pentad 22 (April 15–20). Unlike the abrupt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the TEIOSM onset process displays a stepwise advance. Moreover,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IOSM development and the northward push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over 80–90E is revealed. A difference vorticity center, together with the counterpart over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constitutes a pair of difference cyclonic vortices, which strengthens the southwesterly wind over the TEIO and the northerly wind to the west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from the end of March to late May.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 over the TEIO is earlier than its counterpart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emerge firstly over the TEIO rather than over the Somali area. The former increases in intensity during its northward propagation, which provide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TEIOSM onset and its northward advance.  相似文献   

17.
李菲  段安民 《大气科学》2011,35(4):694-706
利用2008年多种台站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详细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季节内变化及其与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年高原夏季风爆发偏早,降水偏多,季风活动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其准双周振荡特征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和印度全区降水振荡周期相似.高原夏季风强(弱)时,印度全区及我国...  相似文献   

18.
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静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6,30(3):377-390
亚洲夏季风槽包括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两个季风槽同属于热带夏季风系统,具有热带辐合带的性质.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受到的影响系统不同等原因,两个季风槽有明显的异同点.利用气候平均资料分析,揭示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的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的异同点,有利于提高对亚洲夏季风系统的认识.作者首先讨论了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从季风槽的对流特征、环流场配置特征、热力结构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两个季风槽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在结构特征方面区别不算很大,都具有热带季风辐合带的典型结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季风经圈环流,热力结构特征均是低层偏冷,中高层偏暖.相对来说,印度夏季风槽比南海夏季风槽强且深厚.其次对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的演变的气候特征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季风槽建立时间与季风爆发时间是一致的.南海夏季风槽爆发早且突然,撤退缓慢,维持时间长;印度夏季风槽则是渐进式的爆发,撤退迅速,维持时间较短.两个季风槽的温湿演变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积雪作为亚洲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预测因子已有很长历史。统计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印度夏季降水反相关,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多为正相关,不同作者对此现象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如地表反照率效应和积雪一水文效应。但积雪的这种跨季节滞后影响的具体物理过程仍有争议。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存在不确定性,这对相关物理机制的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通过回顾和梳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高原积雪影响亚洲季风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Using hindcasts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AV) and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SV) of the Asian-western Pacific summer monsoon are diagnosed. Predictions show reasonable skill with respect to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V and IAV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WNPSM) and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However, the links between the seasonally averaged ISV (SAISV) and seasonal mean of ISM are overestimated by the model. This deficiency may be parti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overestimated frequency of long breaks and underestimated frequency of long active spells of ISV in normal ISM years, although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impact of ISV on the seasonal mean by its shift in the probability of phases. Furthermore, the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s of seasonal mean, SAISV, and seasonally averaged long-wave variability (SALWV; i.e., the part with periods longer than the intraseasonal scale) of the WNPSM and ISM with SST and low-level circulation are examined. The observed seasonal mean, SAISV, and SALWV show similar correlation patterns with SS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ut with different details. However, the model presents these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s with unrealistically small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scales, and it somewhat overestimates the teleconnection between monsoon and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SST for the ISM, but underestimates it for the WNPSM, the latter of which is partially related to the too-rapid decrease in the impact of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with forecast time in th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