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籽粒灌浆最严重的灾害.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可分为灾害防御田间试验期、大发展期和成果巩固与综合发展期.自建国以来,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逐步构建了灾害等级指标,初步取得了灾害对小麦影响机理研究成果,开展了区域特征较强的干热风灾害形势分析及预报技术方法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实用的干热风灾害防御办法,但目前还存在灾害预报分析方法不成体系、机理研究不足等问题.今后,对小麦干热风的研究应朝着机理深入分析、灾害立体监测、动态评估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干热风灾害是危害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干热风的概念、分类及研究方法出发,对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危害机理、气象环境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监测预报及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主要分为高温低湿型、雨后青枯型及旱风型3种,形成的气象环境成因主要受干热风天气系统、气候变暖、土壤墒情的影响,致灾指标主要分为形态学、气象学、综合指数指标。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危害总体呈东西两边重、中间轻的分布格局,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河西走廊和新疆3个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大部分地区的干热风年日数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突变,近30年呈明显加重扩大趋势。基于土壤墒情影响的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构建、小麦干热风过程的灾害监测预警方法、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干热风灾害时空分布新变化及其气象环境成因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作物模型提取小麦干热风灾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将干热风灾害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从全部产量损失中提取出来,是目前小麦干热风研究的一个难点.根据小麦生物学特性以及产量结构与干热风发生规律的关系,构建了小麦作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81-2004年气象资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作物模型方法得到的小麦产量损失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产量损失相近,两者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6,平均准确率为68.69%,决定系数(R2)为0.81.这表明利用小麦作物模型来提取干热风灾损是可行的,可以用于干热风非典型年份的灾害产量损失计算.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1-1991年11年小麦生长情况,我省各地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年际变化不大,二要素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年际变幅大,最高的1989年全省平均为37.1克/千粒,1991年只有30.5克/千粒。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5月份小麦灌浆期的阴雨寡照、青枯、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影响小麦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选育早熟品种,可避开5月下旬的气象灾害对小麦灌浆的危害;中后期在叶面上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防御干热风和青枯危害。  相似文献   

6.
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低湿型冬小麦干热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分层土壤水分资料、灾情资料等,采用历史灾情反演、独立t检验等方法,将灾情记录中无明确记载和有明确记载土壤相对湿度影响干热风灾害的样本分为A类和B类,基于两类样本相互独立,厘定各土层对干热风灾害有影响的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利用随机预留样本验证阈值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分层和整层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整层阈值平均值近似60%;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在80%左右。为便于业务应用,选取10~20 cm土层相对湿度60%为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的临界阈值。当土壤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显著;当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较小,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达82.5%。该文为量化评估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昌毓 《气象》1982,8(2):23-24
干热风是影响河西走廊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小麦开花一乳熟期的干热风天气,可使西起敦煌东至景泰的15个县的400万亩春小麦中大约2/3以上的面积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据小麦干热风灾情调查和试验资料,干热风严重的年份可使小麦千粒重下降6克以上,减产可达10—20%。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多次提出要求解决这种农业气象灾害问题。 本文根据几年来观测试验资料和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研究了河西走廊干热风危害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区划,并提出防御措施。 一、干热风农业气象指标 河西走廊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主要是由干热风出现的时段和强度及其前期的气象条件、小麦本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小麦干热风统计及灾害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包头市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统计了小麦干热风天气和干热风天气过程,计算了干热风天气过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晋城小麦干热风灾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城小麦干热风灾害分析牛晋源石兰瑛王密凤(晋城市气象局048000)干热风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灾害之一,我市地处太行山南部,丘陵面积约100.2万亩,占总面积的30.9%,十年九旱,往往在春末夏初小麦扬花至乳熟阶段,大气温度回升较快,在高温低湿,土壤干...  相似文献   

10.
热带气旋灾害指数的估算与应用方法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根据1949-1999年共50年资料,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理的计算,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还采用独立于本资料源的Suffir-Simpson热带气旋灾害指数评估方法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提出了一套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春霜冻对江西省北部茶叶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江西省北部茶区春霜冻发生特点,深入开展茶叶春霜冻灾害定量评估工作,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获取江西省北部12个茶场2018年4月7—9日春霜冻的灾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加权求和法构建茶叶春霜冻灾害损失定量评估模型,对春霜冻灾害县进行灾害定量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婺源、浮梁等江西省北部茶叶主产县达到轻—重度春霜冻气象灾害等级,灾害指标等级计算结果与实地灾情调查结果较一致;轻度、中度、重度气象灾害等级的茶场减产率依次为10%—30%、30%—50%和50%以上;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等级的受灾面积及其减产率构建江西省北部茶叶春霜冻灾害损失定量评估模型,计算得到此次春霜冻灾害过程造成婺源县春茶直接经济损失为1.23亿元,模型评估结果和实际灾情相一致,模型能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估春霜冻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根据武威1980—1997年春小麦产量和气候资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干热风年型进行预测。预报效果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作物模型灾损识别的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50年黄淮地区5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人工移动式霜箱试验结果,研究了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晚霜冻影响的处理技术,揭示了晚霜冻对冬小麦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利用修改后的作物模型提取晚霜冻灾损评估技术,建立以晚霜冻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黄淮区域晚霜冻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分布呈西高东低分布,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区域的河南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部永城、沈丘一带。其中,黄淮西部的高风险主要是由晚霜冻高灾损引起的,河南西南部的高风险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引起的,其西北部和东部的高风险则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和高灾损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71~2005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逐日降水、气温、湿度、风速及1981~2005年逐年小麦千粒重等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冬麦区35年来干热风时空分布、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河北省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布具有一致性,而轻度和重度干热风的年代际变化等也具有相同特征,干热风总日数与小麦千粒重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冬麦区干热风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71--2005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逐日降水、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及同期500hPa高度场等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冬麦区近35年来干热风时空分布、周期、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河北省冬麦区干热风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布具有一致性;而轻度和重度干热风的周期、年代际变化等均具有不同特征;干热风偏多、偏少除与同期气温、降水有关外,还与同期500hPa环流形势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对云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进行研究,确定了各地冬小麦干旱减产的关键时段,计算了云南省各县冬小麦干旱强度风险、减产风险、抗灾性能、干旱灾损综合风险指数等,并进行了云南省各县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云南省由内陆向外部,冬小麦干旱灾损综合风险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矮抗58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灌溉与未灌溉两种水分处理,通过对无霜冻年份(2012年)和晚霜冻年份(2013年)的对比试验,分析晚霜冻害对冬小麦群体密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探讨拔节期灌溉的防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抽穗期发生晚霜冻害可使冬小麦群体密度下降、产量显著降低。2012年的产量整体高于2013年的,且2012年未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2013年灌溉处理的(P0.05);受霜冻影响,2013年灌溉与未灌溉的成熟期密度分别比抽穗期下降11.8%和14.8%,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先显著下降而后逐渐恢复,和抽穗期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8.5%(灌溉)和33.7%(未灌溉)。2013年成熟期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比例为43.5%(灌溉)和41.0%(未灌溉),显著高于2012年的16.3%(灌溉)和4.1%(未灌溉)。2)无论是否有霜冻害发生,拔节期灌溉均可显著提高产量,灌溉处理产量分别比未灌溉处理的偏高16.3%(2012年)和24.5%(2013年)。霜冻年份拔节期灌溉处理可显著降低穗粒数损失和抽穗期以后叶面积指数的衰减速度。3)2013年灌溉处理较2012年灌溉处理减产23.6%,未灌溉处理较2012年未灌溉处理减产32.9%。拔节期灌溉能够有效减少霜冻造成的产量损失,但这主要是由水分增加所引起,抽穗期的冬小麦抗霜能力并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气候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振镛  林日暖 《气象学报》1987,45(3):346-353
河西冷凉灌区春小麦增产潜力大,具有光能丰富、温度适中、光温配合好、降水相对集中、有效风速大等气候优势,它可成为我国又一个小麦高产地区。限制该区春小麦生产潜力发挥的气候因素是分蘖—拔节期的干旱和开花—灌浆期的光照不足。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气候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