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50 a中国霜期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许艳  王国复  王盘兴 《气象科学》2009,29(4):427-433
通过对中国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57-2006年中国霜期、初霜日、终霜日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地的霜期总体上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缩短的,霜期长(短)的地区与初霜早(晚)、终霜晚(早)的地区非常一致.近50 a来,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霜期在逐渐缩短,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1990s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霜期缩短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中部、江淮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和华南部分地区,而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霜期缩短的趋势并不明显,一些地方甚至略有延长的趋势.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发现终霜日提前的趋势要比初霜日推后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我国霜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复  许艳  朱燕君  张洪政  廖捷 《气象》2009,35(7):61-6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霜期呈缩短的趋势,并且霜期显著缩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而终霜日期呈提前趋势,这可能与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cm地温的不断升高有关,而初霜日期的推迟和终霜日期的提前最终导致霜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石河子4个站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4个站历年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有利于农业生产。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期的绝对变率大,年际差异相对较大,初霜期提早趋势均比终霜期提早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桂萍 《气象》1992,18(1):58-61
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的初霜期明显偏早,西南地区东部持续阴雨天气,其它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河南、山东及苏、皖北部旱情严重。月内共有3个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5.
依据秦巴山区96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法和Cressman插值法分析了初、终霜日和霜期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平均初霜日呈现出推迟的趋势,且在1960年左右发生了显著突变,而平均终霜日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平均霜期也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空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初霜日和霜期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差异,而终霜日则表现为较大的东西差异;在与海拔分布的关系上,秦巴山区部分地区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表现为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终霜日的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北部地区霜期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民丰县近48a霜冻气候资料,分析了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历史演变特征,提出了相应防御对策措施熏分析结果呈示:民丰县近48a来初霜期呈偏晚趋势,终霜期略偏早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1989年秋季(9—10)月的天气特点是降水前期继续偏少,出现严重“秋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水渐多,秋末又转少雨。气温变化尚属正常,霜期程度不同的提前。  相似文献   

8.
1954-2005年长江以北地区初霜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长江以北地区65个测站1954-2005年秋冬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计算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初霜是由北向南逐渐出现的,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部分地区初霜日期偏晚的年份逐渐增多。中国北方地区初霜发生日期的早晚与北极涛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半球以纬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晚;反之,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北半球以经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早。  相似文献   

9.
采用长江以北地区65个测站1954-2005年秋冬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计算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初霜是由北向南逐渐出现的,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部分地区初霜日期偏晚的年份逐渐增多。中国北方地区初霜发生日期的早晚与北极涛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半球以纬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晚;反之,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北半球以经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早。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霜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 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 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 d/10 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 d/10 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 d/10 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 d/10 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强;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11.
平远县近45年霜冻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达承  刘导 《广东气象》2009,31(4):26-27
利用平远1961—2005年45年逐日观测资料,对霜冻出现日数及其年、月变化和初、终、无霜期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随时间推移,平远的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越来越长。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以4.08d/10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无霜冻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具体作物生长季的长度基本上是固定的,由于春秋季霜冻的发生,足够低的温度会使作物致死。因为作物的抵抗力不同,常常把春季最低温度0℃终日和秋季最低温度0℃初日的平均日期,作为霜冻发生的适当标准,进而确定无霜期的长度。汤姆和肖(1958)指出,霜期序列是随机正态分布的。因此,平均数和标准差是有效的统计参数。用这些参数,就可以估算春季终霜和秋季初霜,在给定日期前后发生的概率。汤姆和肖还证明了春季终霜期和秋季初霜期相互独立。因而,也能够估算出生长季,具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61-2005年全国基准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分析我国霜和霜冻的初日、终日和无霜期的地理变化,以及霜期和霜冻与气候变暖的联系。结果表明,我国的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地理差异明显,无霜期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但由于南北方复种指数及作物生长节律不同,南方地区作物霜冻害并不比北方轻,甚至更加严重。气候变暖使我国多数地区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延长,但由于种植制度和主推作物品种的演变,气候变暖并未减轻霜冻害的影响,霜冻害的防御始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55年广州霜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951~2005年广州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对异常年景的500hPa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广州霜冻天气呈锐减趋势,初霜日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明显缩短;近55年来广州霜冻天气具有准2~3年的年际和准13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附近的位势高度偏高(低)、东亚大槽较深(浅)、有(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广州的霜冻天气偏多(少)。  相似文献   

16.
徐夏囡 《气象》1984,10(12):41-44
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略为偏低或接近常年,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阴雨,淮河流域等地雨量偏多,上旬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多暴雨。月内有一个台风登陆。 概况 9月开始进入秋天,冷空气的活动日益频繁,大部地区的气温逐渐下降。本月全国的月平均气温如图1所示,大部地区偏低1℃左右。中旬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大部地区出现秋高气爽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曾低于20℃,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的寒露风天气。下旬,江南、华南及西南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偏高2—3℃ 月内,华北北部、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虽然月平均气温正常或略为偏高,但大部地区均已出现初霜。除辽宁大部和黑龙江南部的初霜期较常年偏早1—6天外,新疆和内蒙大部,黑龙江北部的初霜期偏晚了6 一15天。  相似文献   

17.
范娟  金培  朱泽伟  张育慧 《浙江气象》2014,(1):17-19,27
利用1953—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温度资料,对金华本站霜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初霜日期、终霜日期、霜期分别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近59 a冬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近59 a金华本站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24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8日,多年平均霜期为105 d;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均存在10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90年代以来,初霜日期显著推迟、终霜日期显著提前、霜期显著缩短;2005年前后,金华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霜期均发生了不显著的突变现象;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与当年11月、次年3月的各温度因子的相关性最好;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半年的平均气温显著增暖,突变点是1994年。  相似文献   

18.
袁国正 《气象》1978,4(9):16-16
我地广泛流传“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指解冻早),“二月清明遍地青(春暖早),三月清明没一根(春暖晚)”等谚语。经用我盟清水河县3—5月平均气温资料验证,确实存在上述冷暖变化的规律。 “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据统计,凡是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以前的,即数九早,次年3—5月都是气温正距平的暖春;反之,冬至日在十一月十四日以后的,即数九迟,次年有64%的年分为春寒年。 若再考虑“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没一根”,  相似文献   

19.
阿克苏霜期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1971~2000年阿克苏市初、终霜期及无霜期序列,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分布频率等气候特征,指出了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增长的变化趋势,而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1977,(7):21-21
1976年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嫩江管理局(简称嫩局)五十四团建场以来灾害最重的一年。干旱造成作物推迟出苗,小麦出现枯死现象。大田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抑制,生育期明显推迟。霜期到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