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江苏沿海气象灾害预报及产业警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江苏省海洋气象台和3个市级海洋气象台就江苏沿海气象灾害预报技术和产业警示技术进行了相关合作,通过对沿海不同海域大风、大雾、海浪等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方法的共同研究,构建了不同海域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同时还针对该地区产业气象发展的需求,开发了航海、盐业、港口工程、围滩涂海、海水淡水养殖、海滨旅游等产业气象警示预测创新项目。文章介绍了江苏沿海气象灾害预报和产业警示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方对虾的生产过程与气象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观测和调资料对东方对虾生产过程中的入室,越冬,育苗,放苗,养成,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与气象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各生育阶段适宜生长和生产的气象指标及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按照规划,到2010年,江苏沿海将建成风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20%以上的风电场;为了争取自己的风电项目早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开展风能监测和评估,扰乱了正常的风能监测评估工作,给沿海风能开发留下了许多隐患。气象主管机构只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风能监测和评估工作的管理,才能保证风能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列举国内外超高层建筑遭受气象灾害的案例,结合广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资料,分析大风、台风、龙卷风、暴雨、雷电(雷击)、强降温等灾害与沿海超高层建筑的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潜在的风险,论述了超高层建筑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可实现最大安全与最小投资的统一.以期为广西沿海开展“超高层建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岛地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岛地区发生频率较高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大风、大雾、台风、雷暴和冰雹等。利用197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暴雨和大风的发生概率及重现期进行了计算。并通过1984—2007年气象灾情普查资料,对暴雨、台风所致的气象灾情进行了评估。据此对青岛气象灾害进行了区划和风险分析,得出青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莱西、胶南沿海两个区域;胶州湾前部沿海及市区是大风和大雾多发区;环胶州湾地区处在台风的影响范围内,尤以市区、胶南沿海和黄岛区出现频率较大;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区雷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有了一定的进展,国家级和沿海省台建立了海雾、海浪、风暴潮等一些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通过对我国沿海省台业务应用中的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调查,概述了我国现行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洋气象数值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该文使用1980-2008年的飞蝗资料和气象资料,选择了环渤海4种典型(沿海、水库、洼淀、内涝)蝗区,利用秩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飞蝗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确定了影响不同蝗区夏蝗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指标集。利用权重修正气象距离法,建立了气象距离指标预报模型;依据飞蝗自身生物学特性,建立了生物学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蝗虫生物学和气象条件影响的共同作用,建立了夏蝗发生程度的生物一气象集成长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环渤海飞蝗区域,不同类型蝗区影响气象因子有一定差别,集成预报模型趋势预报准确率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风、气温、湿度、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海区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尽相同,低层850 hPa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南方涛动指数与第2年赤潮发生日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745。  相似文献   

9.
“幼鲍安全越冬的气象水文指标及冬季海水温度预报方法研究”课题于5月15日在大连由省气象局主持进行了技术鉴定。该课题是由大连市海洋气象科研所、大连市养殖公司石庙苗种场和大连市气象台共同完成的。从1986年开始历经3年的试验研究,将大连沿海冬季水温分成高温、正常温度、低温3种不同年型,针对不同年型提出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 ≥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这个指标和全省65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海岛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高温热害随时间变化呈加重趋势.可采取相对应的防御措施,尽量避免高温热害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盐城地区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的温度条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平行对比观测试验,分析得出了我市塑料大棚不同层次的增温效应,以及晴雨天气转换时大棚内的各项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大彬的几种主要蔬菜适宜生长的气象指标,对我市沿海地区大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作出各类蔬菜棚内的适宜生长期,为利用大棚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海地区西南风的突然增强和降水的明显增多,往往采用南海地区低层平均风场和(或)对流强度来判别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年份是适用的,但是2006年由于0601号台风“珍珠”的介入,利用南海地区的区域指标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就略显不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从更大尺度上去想办法。利用经圈和纬圈环流可以较好地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于5月16日(第4候)。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changes in rainfall effectiveness indices of the Awun basin in Nigeria during the late twenty-first century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with outputs from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CM) simulations. The RCM simulations are driven by two global climate models for a reference period (1985–2004) and a future period (2080–2099) and for RCP4.5 (a scenario with some mitigation) and RCP8.5 (a business as usual scenario) forcings. Simul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control (1985–2004) and scenario (2080–2099) periods. Observations from synoptic station are used for bias-correction. Three indices being local onset date, seasonality index (SI), and hydrologic ratio (HR) are analyzed. Onset and HR are tested with two evapotranspiration (ETp) models. Farmers’ perceptions are also collected to validate trends of rainfall indices for the present-day climate. We found that onset dates do not depend much on the ETp models used, and farmers’ percep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ed rainfall patterns. Present-day climate trend shows an early onset. However, onset is projected to be late in future and the delay will be magnified under the business as usual scenario. Indeed, average onset date is found on the 5th May for present-day while in the future, a delay about 4 and 8 weeks is projected under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respectively. SI is between 0.80 and 0.99, and HR is less than 0.75 for all scenarios, meaning respectively that (i) the rainy season will get shorter and (ii) the area will get drier in the future compared to the present-day. Local stakeholders are forewarned to prepare for potential response strategies. A continuous provision of forecast-based rainfall indices to support farmer’s decision making is also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市霜冻期的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期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期为230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5%,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1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4%,偏晚终霜冻...  相似文献   

16.
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3 a、6 a和8 a,它们分别与低纬100 hPa高度场、热带系统以及全球陆地温度的变化有关;③控制入梅、出梅和梅雨期6 a左右周期的气候因素是相同的,而3 a左右的周期可能受到不同气候因素的影响;④长江中下游梅雨在近116年期间,经历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表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高辉 《气象学报》2007,65(2):272-279
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降水资料及中国台站降水和冷空气资料,首先概括了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主要成员,并对基于这些环流系统定义的有代表性的4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数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互间都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指数都能较好地反映出其他环流系统成员的异常。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具有3—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6.5年周期及9—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此外绝大部分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都有线性减弱的趋势。所有季风指数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强(弱)冬季风年,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阿留申低压偏深(浅),副热带北风气流偏强(弱),东亚副热带地区气温偏低(高),中层东亚大槽偏深(浅)及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弱)”的基本特性。但各指数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次数间均无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绝大多数指数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也有较好的滞后关系,表明冬季风不仅对同期环流系统存在作用,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夏季。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广东省深圳市22个气象站2013-2017年共5年的逐时气象观测数据, 计算了舒适度指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天空开阔度和社会人口、经济数据对深圳各区分类, 对比分析不同发展进程的3种典型区域的舒适度指数以及舒适、不舒适日数和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深圳舒适度指数分布具有较明显空间差异, 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东部。深圳的天空开阔度(Sky View Factor, SVF)空间分布与夏季舒适度指数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关联, 夏季SVF数值较小的地区通常更趋向热不舒适。发达地区的舒适度指数明显大于新兴发展地区和未发展地区, 5年的舒适度指数时间序列表明, 新兴发展地区的夏季舒适度指数变化幅度最大, 这与近5年新兴发展地区发展迅速有关。3种典型区域的舒适度指数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这与全球变暖和珠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进程关系密切。此外, 发达地区和新兴发展地区的舒适度指数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未发展地区。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SCSSM) is pronouncedly featured by abruptly intensified southwesterly and obvious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CS,the lower-tropospheric winds and/or convection intensities are wid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SSM onset.The methods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in most of the years but not in 2006.Due to the intrusion of Typhoon Chanchu(0601)that year,the usu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SCSSM onset date by utilizing the SCS regional indices is less capable of pinpointing the real onset dat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larger-scale situations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would be better to determine the break-out date of SCSSM in 2006.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s onset date is May 16.Moreover,similar onset dates for other years can be obtained using various methods,implying that large-scale 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CSSM onset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