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05年7月27~29日黑龙江省低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暴雨对高、中、低纬度系统的配合要求很高;低涡暴雨有比较固定的降水落区;物理量、云图、雷达回波在暴雨开始前都能有效地用于预报暴雨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2.
0505号台风"海棠"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0505号台风的降水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台风的降水主要有两个阶段,即台风登陆前和登陆时降水以及台风登陆后在西行过程中的降水;而通过对形势场、台风路径以及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则发现,前一阶段的降水主要属于台风本身带来的降水,后一阶段的降水则主要是台风尾部环流中东南风急流配合850 hPa冷区所造成的。云图和雷达回波对暴雨落区有指示作用,也进一步揭示了特大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佳木斯2009年7月16日的Micaps资料和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6日08:00到7月17日08:00佳木斯附近暴雨产生的天气背景,不稳定能量的触发,卫星云图的演变,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和速度场回波特征,着重探讨对暴雨贡献大的波状层积混合性回波及速度场的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弓型带状回波的演变特征及弓型带状回波速度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两种回波对临近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8月7—8日大连地区一次漏报的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2016年大连地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T639、欧洲和日本3种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差异较大,均漏报了暴雨和大暴雨量级降水。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暴雨与大暴雨量级降水落区均无明显预报指标,而卫星云图上有TBB-45℃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对应;最强短时强降水区域雷达回波上有对流风暴单体,最大回波强度达55 d Bz,高度上升至4 km,50 d Bz强回波从地面伸展至6 km高度,且强度均匀,为低质心强降雨回波;同时,由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可知,提前1 h左右强降水落区有中小尺度辐合线形成,最强区域为中尺度气旋,这个指标配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可以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均无明显特征时,作为局地大暴雨预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盛夏湖北省一次连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云图和降水回波演变特征以及物理成因作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中纬度长波槽发展并缓慢东移南压、不断分裂出小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在长江中游交汇的结果;暴雨过程中,中低层辐合和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而低层强暖平流、地面暖倒槽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发展,冷暖空气交汇加剧有利对流加强,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尺度云团生成、发展、合并,多普勒雷达产品表现为由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发展转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同时伴随多个强对流回波单体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永州地区一次春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特征、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3年3月25日晚到26日永州地区的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气流平直多波动,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同时配合北方冷空气南下是该次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回波移动缓慢,维持时间长,造成的累积降雨量大;暴雨区主要位于能量锋区及其南部区域,降雨的落区和移动趋势与能量锋区及水汽输送中心的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郑峰  谢慷 《浙江气象》2000,21(2):8-10
运用排除法明确降水时段和非降水时段,然后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跟踪预测。本文运用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天气图对1998年梅汛期第一场暴雨进行短时预报研究,并对数值产品进行适当的订正。  相似文献   

8.
“98.7”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双柱 《气象》2002,28(7):54-57
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对1998年7月21-22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此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物理量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了2006年8月9日哈尔滨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一次混合性降水过程,着重分析了雷达回波的特征和演变,揭示了触发和维持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一些对今后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谢小敏 《广东气象》2002,(Z1):17-19
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深圳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香港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对2000年4月14日深圳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揭示珠江口地区暴雨中尺度降水系统形成演变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市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8年5-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对1998年7月21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剖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以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地面逐时雨量、探空和713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8日发生在梧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特大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及强对流特征,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团活动而造成,雨团在移到梧州市时发展并停留约9小时。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梧州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周围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年5月30~31日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初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系统和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辐散、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鄂中切变线维持、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是这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强对流云团或西南低涡中尺度云团是造成江汉平原北部、鄂东及鄂西南北部强降水的主要云团;整个暴雨过程伴随着强对流雷达回波的初生、发展、合并和减弱,降水主要由逐渐发展的强回波造成;低空急流输送水汽、中低层层结对流不稳定、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配置以及暴雨区存在较强锋生作用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成因。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博州一次秋季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物理量场诊断、FY-2C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1年10月21日博州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对暴雨具有指示意义,散度场在博州高低空较好的耦合作用,有利于地面中小尺度的发展;垂直速度持续上升与加强为暴雨的产生与维持提供动力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演变能较好地监测暴雨发生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区位于云顶温度梯度最大处,而非云顶亮温最强区域。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主要以带状回波为主,同时伴有强的对流单体的产生是造成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回波形态。另外博州特有的地形在暴雨的落区预报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2008年7月5~6日发生在肇东地区的一场大暴雨的原因。主要是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式上水汽条件到卫星云图的定量估测以及雷达回波显示和回波移动,我们得出了这次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特征。特别是卫星云图定量估测降水的使用,在这次降水过程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特征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2日~24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副高加强西伸,高空槽加深,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侧暖湿的偏南气流辐合产生的;由于这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湿度大、饱和层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强烈;高温、高湿气流,不稳定能量大;另外利用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图进行中尺度分析发现:强对流回波是暴雨过程的重要特征;逆风区和中小尺度辐合的出现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5月25~26日发生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初夏的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由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局地暴雨由混合性降水回波产生,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同时,暴雨量场及V-3θ图在暴...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Goddard中心的云分辨尺度模式,对2007年7月2—9日江淮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研究。首先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降水观测以及卫星云图等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开展了天气尺度分析,对过程降水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进而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形成云模式大尺度强迫场,对降水过程开展了长度约8天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通过观测与模拟的地面雨强以及雷达反射率等的对比分析发现,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以及主要的雷达回波结构特点,模拟结果可用于进一步针对江淮流域地面强降水过程细致的定量诊断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89年7月18日,西安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降水从16时34分开始,持续80分钟,降水总量达97mm,一小时降水量达92mm,西安市区多处积水,最深处有1米多.邻近测站除兰田和户县分别为25.8mm和21.1mm外,其余均不超过10mm.本文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关中地面资料以及能量场等,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为今后西安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天气图、FY2d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资料,从高空及地面环流形势演变等着手,对2014年7月30日—31日(以下简称:"7.30")丹棱县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青藏高原低值系统的影响及充足的水汽等各种有利条件配合导致了这次暴雨的产生。此次暴雨具有短时降水强和总雨量大等特点。从预报的角度总结出有利于产生暴雨的相应指标,以便积累暴雨预报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