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变化及对贵州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为了探讨干旱和水稻产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采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348个站气象数据,计算了西南地区干旱的变化趋势,并利用2000—2011年贵州省县级水稻产量资料分析了干旱对水稻单产的影响,探讨了干旱、水资源灌溉以及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2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平均减少16.9 mm/10 a,特别是8—10月降水量明显减少。同时,西南地区干旱日数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加3.3 d/10 a。对比水稻产量发现,当累计干旱日数少于40 d时,干旱对水稻产量一般不会造成影响;当累计干旱日数超过86 d时,干旱造成水稻减产20%~73%,这意味着当累计干旱日数超过3个月时,江河塘库蓄水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水稻的灌溉,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当累计干旱日数为40~86 d时,水稻减产一般少于20%,但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双线偏振雷达测量精度的统计分析与降水估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通过对双线偏振雷达1988-1990年一些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空间相关系数ρV、时序相关系数ρT、差示反射率因子ZρR及其均方差σDR各自遵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σDR(dB)与ρT之间近似呈线性负相关;选择32对预平均处理取样模型为最佳;当ρT>0.95,预平均本数为32时σDR可降到0.2dB以下。这些结论为我们提高双线偏振雷达的性能和探讨系统的气象应用提供了依据。另外,在选择最佳采  相似文献   

3.
前言通过普查、统计、分析1957~1991年西太平洋台风(不含南海台风)历史个例的登陆地点与本站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台风登陆地点不但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冷空气等天气系统的位置及强度相互配置有关,而且与本站的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及台风进防的纬度关系更为密切。当台风进防时纬度越高(>20.5“N),本站前一天24小时气压、相对湿度负变量越大(变压<-2.0百帕,变相对湿度<0%),极端气温越高(In33.SC)及台风进二防时,本站8次定时观测吹东~东南风新车少(<6个时次),进三防时又吹稳定的西~西北风…  相似文献   

4.
以候鸟丹顶鹤为例,利用相关气象站点数据,统计分析丹顶鹤栖息地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分别根据温湿指数、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进行舒适等级划分,探索季节性迁徙的气候养生特征与内涵。研究发现:(1)丹顶鹤迁徙过程中所处日均气温在2℃~22.5℃范围内,相对湿度处于45%~80%之间,当气温升到3℃(春季迁徙)、气温降到13℃(秋季迁徙)、相对湿度降到60%左右是丹顶鹤开始迁徙的临界值,温度是影响丹顶鹤迁徙的主导气象因素。(2)通过对比南北两地各月的气温、相对湿度、舒适度等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11月至次年3月北方严寒,南方舒适湿润,两地温差可高达40℃,以海南岛、东南沿海一带为最舒适旅居区;4月至10月南北两地温差可高达25℃,北方城市处于广义舒适域中,更适合作为季节性旅居地。  相似文献   

5.
光谱比辐射率对卫星遥感地表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文 《高原气象》1997,16(1):36-44
应用分裂窗方法反演地表温度的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不仅线性地依赖于AVHRR的4,5通道的亮度温度,而且还线性地依赖于与光谱比辐射有关的项,即(1-ε4)/ε4及(ε4-ε5)/ε4。分析指出:(1)若△ε(ε4-ε5)=0,当ε4从0.94~1.00时,地表温度的变化达3.0℃,(2)当△ε≠0时,△ε对反演地表温度比ε4所造成的影响更敏感,更显著:若△ε〉0,△ε对ε4所造成的影响有减弱作用,若△  相似文献   

6.
一种改进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申双和  李胜利 《气象》1998,24(6):17-21
将美国学者,J.T.Ritchie等研制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式(CERES-小麦模式)中的土壤水分平衡子模式应用于我国半干旱地区甘肃省西峰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固定地块麦地土壤水分的模拟,对原有模式中潜在蒸散、地表蒸发和作物蒸腾加以修正,同时,为增强模式的应用性能,引入一种由作物生育期来估算作物根系最大深度和土壤各层相对根密度的方法。改进后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2018年奉贤黄桃休眠—花期各物候期、同期气象要素及1980—2018年黄桃花期逐日日平均、日最小相对湿度等资料,用对比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16年影响黄桃开花坐果的主要气象致灾因子、39年花期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黄桃开花始期—开花盛期遭遇持续6 d日最小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的低湿天气,每天09:00—20:00各整点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小于等于50%,导致当年坐果大幅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桃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两者突变年份均为2000年,且3月下旬及4月上旬低湿天气出现概率高,提升了黄桃花期遭遇低湿致灾的风险。2009—2018年开花始期与5 d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首日(简称10 ℃首日)呈显著性正相关。建立基于10 ℃首日的黄桃开花始期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为协同应对低湿天气提供预测服务。  相似文献   

8.
2012年陕西年平均气温略偏低,年降水总量、年日照时数大部偏少,气象条件对小麦、玉米、油菜以及果业等比较适宜,无较大影响。2012年陕西先后经历了持续低温、干旱、暴雨、高温、强寒潮等多种气象灾害。1—3月、11—12月陕西省平均气温持续偏低;7月下旬陕北佳县26、27日连续两日降水突破极值;6月12—24日出现连续13d的区域性高温天气;4月中旬强寒潮天气致榆林、延安等地24h内降温幅度达10-12℃。据省民政厅灾情统计,2012年陕西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835万人(次)受灾,58人死亡(含失踪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81万hm2,其中绝收面积6.625万hm2;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7.2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1.21亿元。  相似文献   

9.
自地面气象测报应用IBM-PC微机以来,大大地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量,也使资料处理、上报的时效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部分观测员对微机测报业务软件的一些操作规定还不够熟悉。在上报的地面月报表资料中,还存在某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从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较常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1)参数漏输小数点①经纬度漏小数点。则会造成日照百分率及日照量别日数无法打印出来,并影响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②通风速度漏小数点。则会造成湿度数据(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查算错,或在审核时提示:通风系数改变或查算…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次持续霾天气过程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1月10-14日,北京平原地区出现了水平能见度在2 km以下、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持续5 d维持在重度以上污染水平的霾天气。综合分析此次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北京地区常规和加密气象资料以及城郊连续观测的PM2.5浓度资料。结果表明:此霾过程期间,北京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受西北偏西气流控制,没有明显冷空气南下影响北京地区,地面多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日平均风速小于2 m·s-1)、相对湿度较大(日平均相对湿度在70 %以上)、逆温频率高强度大,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北京城区及南部的京津冀地区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强度大,在相对稳定和高湿的天气背景下,受地形和城市局地环流的影响,北京本地污染物累积和区域污染物输送以及PM2.5细粒子在高湿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转化等过程共同作用造成此次北京城区及平原地区污染物浓度快速增长并持续偏高,高浓度PM2.5对大气消光有显著影响,造成低能见度和持续霾天气。  相似文献   

11.
干旱综合防御技术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进行的冬小麦大干旱综合防御技术集成试验表明,充足的底墒水、深耕、秸杆翻压还田、秸杆覆盖、喷施防旱剂和有限灌溉等是防御冬小麦干旱、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消耗的有效措施,对小麦叶面积、干物重和产量形成有明显的影响。综合运用以上措施,可使冬小麦叶面积、干物重和产量形成有明显的影响。综合运用以上措施,可使冬小麦增产1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每公顷增收节支500-800元。  相似文献   

12.
低温、干旱并发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低温与干旱并发的角度出发, 探讨其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生长发育过程产生的影响。通过2004年人工模拟试验, 定量研究了低温、干旱及低温、干旱并发对玉米苗期生理过程、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均为负效应, 在土壤相对湿度适宜时, 温度由20 ℃降到16 ℃,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22.4%, 蒸腾速率下降44.0%。干旱对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也是负效应, 在温度适宜, 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50%时,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11.5%;土壤相对湿度由60%降至50%时, 蒸腾速率下降2.7%。低温、干旱并发的影响远大于低温、干旱单因子的影响, 温度由20 ℃降至16 ℃, 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50%时,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32.1%, 蒸腾速率下降52.7%。  相似文献   

13.
近30多年来,由于农田灌溉条件的迅速改善,得到的土壤墒情资料已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Penman公式等计算各旬土壤水分相对盈亏程度并对照2001~2003年在不浇水条件下得到的各旬土壤墒情资料,建立拟和方程,确定了干旱指标,恢复了1970~2003年的逐旬实际干旱序列。结果表明,模拟的逐旬干旱序列较好地滤出了灌溉因素,与实际自然土壤自然干旱程度接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期旱灾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普遍期后对干旱最敏感这一特点,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北荆州、湖南长沙3个试验站设计了孕穗普遍期后7d、10d、13d、16d和直至植株死亡5种干旱天数。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天数与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59。随着干旱天数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少,减产率上升。当干旱18d时,土壤湿度临界值为5.57%,植株死亡。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拟合干旱天数、土壤湿度、减产率三者之间的方程,分别以土壤湿度、减产率作为评价因子得出干旱灾害评价标准。经鉴定,自大田土壤上层无水开始干旱6~7d,晚稻受到轻度灾害;干旱8~11d,晚稻受中度灾害;干旱12d以上受重度灾害。  相似文献   

15.
干旱对夏玉米根冠及产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干旱对夏玉米根冠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13—2015年在山东夏津、山西运城和河北固城开展夏玉米水分胁迫控制试验,研究不同干旱条件下玉米根冠及产量的变化,厘定干旱敏感时段及临界阈值。结果表明:同一干旱程度,影响玉米地上干物重、产量的关键时段为拔节-抽雄期,抽雄期最敏感,影响根系、根冠比的关键时段为出苗-拔节期,拔节期最敏感。不同干旱程度,在快速失墒阶段,不同生育时段的地上干物重、根干重、根冠比均呈下降趋势,分别较对照减少11.7%~67.8%,35.2%~85.8%和15%~62%;干旱维持阶段与快速失墒阶段相比,地上干物重呈持续下降趋势,较对照减少24.3%~89.7%,根干重、根冠比呈上升趋势或无明显差异,分别较对照减少9.7%~80.8%,9.6%~62%。出苗-拔节期,土壤相对湿度60%~62%为玉米地上部生长及形成合理根冠比的临界阈值;出苗-七叶期,土壤相对湿度51%~60%利于根系生长。土壤相对湿度62%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临界阈值,土壤相对湿度31%~40%,出现在拔节、抽雄等敏感期,玉米减产七成以上。土壤相对湿度50%~60%持续时间少于8 d,复水后根冠可迅速恢复生长,但对产量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减产1.4%~6.6%。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但是粮食生产时常受到旱灾的影响。为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河南省气象局自2009年开始布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截至2010年年底在作物地段安装127部,在固定地段安装11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覆盖了全省120多个县区,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土壤水分与干旱监测网络。为了实现高效管理、设备及时维护、确保自动...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自玺  侯建新 《气象》1988,14(9):13-16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通过各种生理生态特征表现出来。本文根据1984—1987年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对气孔阻力、光合作用、蒸腾强度、灌浆速度等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湿度与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式,运用最优分割理论进行最优分割,确定了夏玉米拨节—抽雄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为15.5%,干旱指标为10.5%;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1.4%和48.4%,抽雄—成熟期的适宜水分指标为16.7%,干旱指标为10.7%,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7.0%和49.3%。从而为灌溉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风云3卫星数据在重庆地区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以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为监测指标,利用Aqua/MODIS数据为对比数据,对重庆地区2015年夏季(7~9月)旱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夏季主要受轻旱和中旱的影响,旱情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7月开始,受旱情影响的范围在逐渐加大,旱情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结合高程数据(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MODIS土地覆盖类型产品数据,将重庆地区划分为低海拔混交林、中海拔混交林、低海拔小起伏山地作物、低海拔中起伏山地作物四类讨论不同地貌类型受旱情的影响。作物类受旱情影响的面积百分比较混交林类大,低海拔相较于中海拔地区受干旱影响的面积百分比更大。为验证基于TVDI的干旱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利用重庆市170个地面站点实测的土壤墒情数据为验证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FY3A/VIRR数据与Aqua/MODIS数据不论是在整体相关性还是按不同地表类型分类后与土壤墒情数据间的相关性都较好,且相关系数在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说明利用TVDI能较好的反映出重庆地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情况。但两类数据的相关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上,Aqua/MODIS数据与土壤墒情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FY3A/VIRR数据;分类后,FY3A/VIRR数据与土壤墒情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Aqua/MODIS数据。   相似文献   

19.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can strongly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negative impacts that can at times be detected at regional scales. In France, crop yield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drought and heat stress in 2003 and by extremely wet conditions in 2007. Reported regional maize and wheat yields where historically low in 2003; in 2007 wheat yields were lower and maize yields higher than long-term averages. An analysis with a spatial version (10?×?10?km) of the EPIC crop model was tested with regards to regional crop yield anomalies of wheat and maize resulting from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France in 2003 and 2007, by comparing simulated results against reported regional crops statistics, as well as using remotely sensed soil moisture data. Causal relations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crop yields were specifically analyzed. Remotely sensed (AMSR-E) JJA soil moistu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reported regional crop yield for 2002–2007.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JJA soil moisture and wheat yield anomalies was positive in dry 2003 and negative in wet 2007. Biweekly soil moisture data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wheat yield anomalies from the first half of June until the second half of July in 2003. In 2007, the relation was negative the first half of June until the second half of August. EPIC reproduced observed soil dynamics well, and it reproduced the negative wheat and maize yield anomalies of the 2003 heat wave and drought,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maize yield anomalies in wet 2007. However, it did not reproduce the negative wheat yield anomalies due to excessive rains and wetness in 2007.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PIC, in line with other crop models widely used at regional level in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s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droughts on crop yields, while it fails to reproduce negative impacts of heavy rain and excessively wet conditions on wheat yield, due to poor representations of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growth and management. Given tha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in frequency and perhaps severity in coming decades, improved model representation of crop damage due to extreme events is warranted in order to better quantify futur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inform appropri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相似文献   

20.
揭示春大豆后期干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开展夏秋干旱评估和抗旱灌溉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和2018年在吉林省中部开展大豆鼓粒—成熟期农田水分控制试验,设7个土壤水分处理和1个自然雨养处理,观测土壤湿度、结荚率、空秕荚率、百粒重及产量。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湿度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持水量以下,大豆粒重和产量与鼓粒—成熟期间耕层土壤水分线性正相关,结荚数和空秕荚率与土壤水分呈二次函数关系。鼓粒—成熟期间0—30 cm土层土壤湿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大豆结荚数和有效荚数分别下降3.1和3.7个百分点,相对百粒重和相对单产分别下降0.8和1.5个百分点,空秕荚率上升9.3个百分点。大豆鼓粒—成熟期比较喜水,但也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土壤湿度22%—23%之间大豆荚数多、空秕荚少、籽粒重、产量高。大豆鼓粒—成熟期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分别为66%—75%、57%—65%、50%—56%和50%以下,对应的减产率分别为5%—10%、11%—15%、16%—20%和20%以上。与以往指标比较,本试验重旱、特旱指标明显大于凋萎湿度,更符合大豆水分生理规律,可用于春大豆鼓粒—成熟期干旱影响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