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荆江段九曲回环,流域内河网密布、湖泊纵横,孕育出了典型的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环境。洪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国际重要湿地”;天鹅洲麋鹿、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稻虾共生”、“双水双绿”、生态立体农业等湿地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均缘起江汉平原。江汉平原沿江丰富的湿地资源在发展农业、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江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与退化风险也突显出来,直接威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沿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工作,助力长江大保护。荆州市气象局依托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长期关注湿地生态保护与湿地农业发展气象服务,近年来,通过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与农业影响评估、生态功能修复气象评价、平湖湿地涝渍地开发、农业面源污染气象风险监测预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气象保障、湿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评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气象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发挥了气象职能作用。本期的主题为长江生态气象,主要汇总了荆州市气象局牵头成立的“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在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区域代表性,又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湿地生态保护气象服务工作的参考,服务“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主编语     
生态气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以包括大气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演变,适应环境变化,需要将气象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开展交叉研究,探讨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是生态气象学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水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其流域的生态环境与天气、气候变化对于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流域,夏季的强降水使得这片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流域始终面临着洪水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的威胁。因此,研究该流域的生态气象特征,对于这里以农业、水产养殖业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及清洁环境和健康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气象服务价值。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在生态气象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对一些科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期以“刊中刊”的形式集中刊登了依托于荆州市气象局的“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有关成员单位在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章。本期“进展报告:长江生态气象”在荆州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展示了该局科研业务人员独立或与高校等机构学者合作,在江汉生态气象方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这些研究分别从产量预报(P36)、洪涝灾害(P51)、农作物遥感(P58、P72)、水体遥感(P85、P91)以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P105)等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气象领域在当地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陕西成立气象减灾服务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和完善陕西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决策服务出口多、服务力量分散、科技含量不高、需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统筹集约公共气象服务资源、促进各类气象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创新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工作,陕西省气象局于2010年成立陕西省气象局减灾服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用户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设立无级别非法人事业机构.并分别挂靠于应急与减灾处和气象服务中心,建立“小实体,大网络”的决策服务机制及专业化、人本化、精细化的用户服务实体机构,提升了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了气象服务的效果,弥补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有效搭建了气象部门与政府及各行政部门、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这一探索与实践使省级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承担着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等多项职责。中心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发展方针,完善省市气象用户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窗口建设、队伍建设”四方位于一体的发展方式(简称“四位一体”),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塑造综合性服务的优质窗口,着力打造气象服务精品和品牌,全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莱西市中心城区、姜山新城、大沽河城区、青山旅游、田园生态等5个功能板块农村社区气象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对当前农村社区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种类、结构、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电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息、气象信息广播系统、气象信息显示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站、手机客户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7种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气象服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气象科技成果业务转化应用,咸阳市气象局运用中国气象局、陕西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新政策,搭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成立咸阳市智慧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制定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施办法,先后实施16项科研项目,将项目成果应用于市县业务服务,提高基层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湖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事业发展,以社会效益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发展壮大了气象科技服务,推动了事业的全面发展,并由此提出了“以需求引领服务,以服务带动需求”的发展思路,对如何正确处理公共气象服务与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目前气象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科技服务运行存在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建议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引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简称“干旱所”)是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七五”期间,根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为适应兰州区域气象中心建设和气象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更名为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2002年作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并对江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思路、重点,以及服务的组织与分工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应主动适应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总体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防灾减灾服务放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和不断适应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为主线,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可视化,推动气象应急服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构建集约化、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月17日,以“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促进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由省气象学会主办,省气象局业务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省防雷中心协办的“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11.
从气象服务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和“国内一流城市”建设入手,介绍了惠州市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和垂直管理体制优势,通过提升大气环境治理气象先导联动服务能力、提升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定职能作用等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开展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精耕细作需要气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数据来源的统一、气象信息的共享,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目的是让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更加的有序、简洁、高效,业务交流的“头脑风暴”则有助于增强气象服务产品的创新能力,“组合拳”的合力也让“龙江气象”的专属品牌充满活力。目前,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部分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发布,并开发出可视化天气图形产品,节省下来的劳动力与时间就可以用来创新产品,把内容进一步做精、做细。同时也应深入思考:一方面要把服务做得更加深入,做好天气预报的深入解读、科普答疑,把新媒体目前的“多而不精”向“精耕细作”转变;另一方面,力争实现服务产品的延伸,如挖掘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打造气象的品牌效应;以及在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务必要实现天气预报产品的盈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局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使气象科技服务产业项目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至今7年间,发展项目7个之多。成立了“阳泉市气象科技服务开发中心”,下设“一台四部”(23...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本文通过对榆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找出能源化工气象服务在机构及队伍、监测预警能力、专业服务内涵、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围绕能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把握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企业生产安全运营和提质增效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提出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下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推进榆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迈进,也为国内同类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引 言近几年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 92 1 0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现有的气象业务体制和运行流程。中国气象局根据气象业务发展的进程和需求制定了“以分析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 ,以MICAPS系统为主要工作平台 ,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技术路线 ,并对国家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省 (区 )、地、县各级台站业务作出了具体的分工和要求。作为西北区域气象中心 ,兰州中心气象台承担着制作本省天气预报服务、决策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对西北区及本省台站的指导预报、以及大量的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分发等…  相似文献   

16.
首届第四次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家组工作会议于1993年12月25~27日在辽宁省科技活动中心举行。会议主题有:总结和交流1993年热带气旋业务和服务工作;“热带气旋警报系统效益和灾害分析研究”课题;交流国际台风特别试验部分科研成果;介绍热带气旋和海洋气象国际活动等。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17.
引 言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气象防雷工作从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逐步走向社会化。为了社会服务工作的需要 ,甘肃省于 1 990年成立了“甘肃省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 ,1 997年省编委批准成立“甘肃省防雷中心”。至此 ,全省气象防雷工作已形成一个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防雷体系 ,气象防雷工作队伍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军 ,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成为气象防雷工作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是地方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气象防雷工作的社会化是气象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  相似文献   

18.
徐世民 《黑龙江气象》2003,(2):39-39,4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要求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固定随时发布的天气预报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方便广大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天气预报服务信息,提高天气预报的服务质量,缩小气象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要建立一套气象短信平台系统。1气象短信平台的技术要点气象短信平台是基于短信息服务的一种智能化信息交互产品。气象短信息平台可同时支持移动、联通、“121”电话短信等三大短信息服务系统,做到应用和业务的即插即用,支持多业务集约式的运…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学》2007,27(6):F0003
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于2005年7月20日经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准成立,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交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与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2006年12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区域气象中心在此成立“区域交通气象业务中心”,负责指导华东区域交通气象业务工作。研究所与交通部门长期合作,自行研制了可适应多种环境的AMW型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主持编制了我国首个交通气象行业标准,建立了交通气象示范基地,研制了交通气象决策支援系统,参与了国内数十座大型桥梁的设计论证。为交通部门在提高交通安全系数、减少无效封路时间、提高运行效率等运营管理中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更好地贯彻党的科学技术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广西气象科技开发中心经过半个月的筹备,在欢度国庆三十五周年的前夕,已在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成立。它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单位,它将由一些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气象工程师、技师组成。在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面向社会,遵循“开发气象科技,服务四化建设,振兴广西经济”的宗旨,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在完成国家所规定的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气象人员的积极性,开发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