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GPS的倾斜路径观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研盟  毛节泰  李成才  符养 《大气科学》2006,30(6):1169-1176
介绍了地基全球定位系统 (GPS) 沿倾斜路径方向观测水汽总量 (SWV) 的原理和方法; 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GPS SWV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SWV符合较好, 误差在3 mm左右, 表明GPS可以较高的精度探测SWV.计算了区域GPS观测网在一次暴雨过程中不同空间方位上的水汽观测结果, 为消除不同路径对SWV的影响, 把SWV转化为天顶方向的值VSWV; 分析了同一GPS站点对不同卫星方向VSWV的变化情况, 以及不同GPS站点对同一个卫星方向VSWV的关系.结果表明, 区域GPS观测网中倾斜路径观测可较好地探测不同方位上水汽的分布和变化; SWV相对于天顶方向的大气水汽总量PW而言, 能更好地代表真实大气水汽分布; 在探空或卫星观测等传统观测手段无法探测的情况下, GPS SWV数据可提供中小尺度暴雨结构中水汽分布和变化状况等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地基GPS技术已被公认为观测大气水汽的最具潜力手段,而天顶湿延迟(ZWD)是地基GPS解算高精度水汽的关键量。瑞士伯尔尼大学天文研究所开发的BERNESE软件在解算天顶湿延迟方面独树一帜。以香港地基GPS连续运行参考站数据为解算实例,详细介绍了BERNESE软件解算ZWD的基本步骤和相关设置,并对有气象观测文件、数据跨天、跨周和定点解算ZWD情况的特殊设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ERNESE软件完全胜任ZWD解算工作。  相似文献   

3.
地基GPS天顶总延迟由于其解算误差来源少于目前广泛应用的可降水量资料,其同化应用将会为数值预报初值场更好地提供大气信息。面向同化应用的天顶总延迟观测质量控制方案的研发将会有效推进该资料在中国数值预报中的广泛应用。基于2013-2014年华北地区天顶总延迟观测资料,发展了一套针对数值预报同化应用的天顶总延迟观测质量控制方案。该方案从测站稳定性和解算精度、离群值、系统偏差及标准差等考察点切入,从不同角度检查和标记出致使观测序列统计特性偏离高斯分布特征的样本。质量控制后序列统计特征量更接近三维变分系统对观测资料的性质假设,表明了所建立质量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基于北京市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系统BJ-RUC开展了连续11 d的快速更新循环预报试验。评估结果表明:同化质控后天顶总延迟试验的降水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同化未质控天顶总延迟试验,表明所建立质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同化质控后天顶总延迟试验的降水预报效果优于未同化GPS资料试验,表明天顶总延迟资料的同化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效果,特别是在无探空资料参加同化的预报时次;同化质控后天顶总延迟资料试验的降水预报效果也优于同化可降水量的试验,表明使用天顶总延迟资料代替可降水量资料在数值预报业务中开展同化应用是可行的。在天顶总延迟观测质量控制方案研发和同化应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助于推进该观测资料在数值预报科研和业务中的应用,为提升预报性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数值模式预报延迟量与GPS测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GPS观测网中4个站点的资料,研究了2002年梅雨期静力延迟和湿延迟的时、空变化,以上海宝山站为例用探空资料对GPS资料进行了验证,并将MM5模式24h的预报结果与GPS测量资料进行比较,以检验MM5模式对静力延迟和湿延迟的预报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订正模式预报静力延迟误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GPS是一种与探空观测有可比性的大气静力延迟和湿延迟测量手段。GPS站点测得的静力延迟和湿延迟呈现出不同特征,静力延迟有明显的周期变化,湿延迟的变化与天气过程相关联。模式初始场对静力延迟有很好的描述能力,而对湿延迟却存在低估现象。MM5模式24h滚动预报基本能反映出静力延迟的日变化趋势,而模式在预报静力延迟的逐时次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模式对湿延迟变化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低估现象。模式对总延迟的预报总体偏低,偏差主要集中在-3cm附近。可以通过订正地面气压的方法减小模式对静力延迟的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5.
地基GPS技术在广东区域水汽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利用广东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GDCORS)观测资料,采用地基GPS/MET技术线路,用Bemese软件平台求解各参考站上的对流层天顶总延迟和湿延迟。通过推导湿延迟与大气可降水汽含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GPS各测站大气水汽含量。试验结果表明,GPS/MET技术可获得覆盖广东省范围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水汽总含量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GPS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个国际GPS服务(IGS)基准站为期6 d的GPS观测资料,组成了一个GPS气象学的区域性地面实验网,进行了我国首次GPS气象学试验。归算用的软件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GPS分析软件GAMI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天文台GPS精密定轨定位软件SHAGAP。为了提高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监测精度和分辨率,我们采用了分段的参数估计和随机过程相结合的估算方法来处理对流层延迟,由此获得了分辨率分别为2 h和30 min,精度好于1 cm的天顶延迟量。通过天顶干延迟和天顶湿延迟的分离和天顶湿延迟到可降水量的转换,得到了精度为1~2 mm的可降水量的计算结果。将这些结果与实测探空仪资料计算的结果相比较,两者基本符合。试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地面GPS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指出了今后地面GPS在气象上应用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年6—8月华北—东北地区的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天顶总延迟(GNSS-ZTD)观测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以2016年6—8月的13 d强降水为例,开展基于Desroziers等(2005)理论的Des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观测误差确定的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对比试验研究,探讨Des方法相对于传统观测误差确定方法对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预报效果的影响,并以未做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的试验为对照试验,考察天顶总延迟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Des方法得到的天顶总延迟观测误差诊断值较为合理,诊断值站点间差别较大,说明逐站进行观测误差诊断的必要性;(2)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使强降水的强度、落区预报性能得到提高,使温、湿、风等要素的预报与观测接近,Des方案同化分析、预报效果优于传统方案;(3)对2016年7月25日华北—东北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同化预报分析,整体而言,天顶总延迟资料同化有效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初始湿度场,修正了积分初期水凝物含量与位置,进而改善了降水预报效果,修正了对照试验对辽宁东部地区强降水的明显漏报,且通过降水的反馈作用改进了温度与风场预报效果。基于Des方法逐站诊断观测误差相比传统方法得到的观测误差更为合理,因此能够提高天顶总延迟资料的同化预报效果,同化天顶总延迟资料能够提高降水及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来,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提出了一种遥感水汽的新途径。根据GPS折射率测量结果能够反演出温度和水汽和垂直廓线。对于气象部门来说,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潜在资料源。基于宾州/NCAR的中尺度模式的绝热版本及其伴随模式发展了一种四维资料同化系统。然后,进行了一系列观测系统模拟试验来评估GPS推算的大气折射资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大气折射率同化在反演水汽垂直廓线中是非常有效的。推算出的水汽场的精度明显比用传统反演技术得到的精度要好。大气折射率同化也能提供有效的温度信息。资料同化结果对于附加在模拟折射率观测值上的随机误差较不敏感。而它们对于观测值的空间分辨率却非常敏感。谱分析表明,湿度场具有较小尺度的变化且对大气折射率观测值的分辨率比温度更敏感。当折射率观测值分辨率较粗时,单个观测值同化得到的结果比在模式格点上内插的观测值同化的结果要好。沿大约240km距离(GPS折射率观测的特征尺度)平均的折射率观测值的同化对温度和湿度场的反演仍得到相当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观测约束的地基犌犘犁三维水汽层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信号穿过大气层时发生的偏折和延迟,可以用来反演信号传播路径上的大气水汽总量。为获取区域高精度的大气水汽三维分布,借助分布密集的地基GPS观测网及其斜路径水汽观测,建立新的观测约束层析模型,提出以高斯函数为水平约束,区域逐月多年探空观测为垂直约束,即以平均量为先验值,以标准偏差为权重矩阵的新方法;并在层析算法中引入地面观测,以提高整体尤其是低层反演精度。三维水汽层析网格模型基于长江中游鄂东区域的22站地基GPS加密网搭建,实时解算系统可逐时输出三维水汽产品。三维湿折射度和水汽密度可以分别由斜路径的湿延迟总量和水汽总量观测反演获得。以2010年开展的汛期联合加密探空观测为参照,对三维层析的总体反演精度、低层反演精度、层析区域中心与边缘反演精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样本检验三维水汽密度平均偏差为-0.63 g/m~3,标准偏差为1.22 g/m~3,与探空相关系数为0.98;水汽密度与探空资料的相关比湿折射度与探空资料的相关好;对于不同层析区域,中心区域观测元数量较为丰富,使得位于中心的层析精度好于整体和边缘;加入低层观测的层析结果与探空的相关比未加低层观测时的好,低层观测的加入提高了层析与探空的相关,减小了低层层析标准差、区域中心和2 km以上层析的均差,有效提高了反演精度;低层观测的加入对整体标准差的影响,可能与加剧观测方程中长度矩阵元素间的量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威  隋立芬  符养  黄贤源 《气象科技》2007,35(3):411-413
在水汽监测网中,利用精密预报星历得到的结果与精密星历的结果相差很小,因此可以采用精密预报星历进行实时的水汽探测。由于电离层延迟对水汽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以消除。详细地介绍了Klobuchar模型、双频观测值求解电离层延迟和双频观测值线性组合无电离层延迟3种方法的推导过程。将3种方法消除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大小作一比较,认为双频观测值线性组合无电离层延迟是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基GPS斜路径水汽反演技术及资料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万蓉  付志康  李武阶  陈波  于胜杰  邹倩 《气象》2015,41(4):447-455
斜路径水汽总量(Slant path Water Vapor, SWV)包含了一定的水汽非各向同性空间分布信息,是区域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网进行三维水汽层析的主要数据源;测站所得到的SWV时间序列,直观地反映接收机测站周边水汽的不均匀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天顶可降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反演技术,以及湿映射函数构建、大气水平梯度模型构建、残差处理等技术,建立斜路径水汽总量解算算法。通过同步并址观测的1141个样本比较,在高仰角区间,GPS与微波辐射计对斜路径方向上水汽总量的观测平均偏差5.8 mm,均方差4.4 mm。在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等观测对暴雨个例的综合分析中,SWV系列时序产品能较好地表现测站周边水汽堆积和降水发生后的水汽减少等细微特征。SWV作为一种新的观测产品,为天气分析提供了能反映测站周边水汽的分布状况的新信息,为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和机理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2.
地基GPS不同水汽反演方法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宜昌2007年观测的GPS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对采用不同水汽反演方法计算的对流层可降水量PW的正确度和精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天顶干延迟计算模型对GPSPW的精密度影响不大,但对其正确度有明显的影响,与探空PW相比,Hopfield模型计算的GPs册的平均偏差最小,Saastamoinen模型的平均偏差次之,而Black模型的平均偏差最大;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对GPS PW的正确度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本地化订正可以明显减小GPS PW与探空尸形的偏差,但对GPSPW的精密度影响不大;GPS PW与探空PW的相关性受大气水汽含量的影响,当大气水汽含量较低(PW≤65mm)时,两者的相关系数可达0.92,两者的平均偏差为3.8mm,偏差的均方差为6.4mm,而当大气水汽含量较大时,GPS PW与探空PW的偏差会增大,两者的相关系数会变小,这可能与GPS水汽反演方法有关;GPS PW比探空PW偏小,这可能是由两种探测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区秋、冬季GPS可降水量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成都地区5个测站地基GPS2007年9月-2008年2月的观测数据,解算出1 min间隔的天顶总延迟,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出30 min间隔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对月平均的GPS-PWV分析表明:秋、冬季变化趋势从9月开始下降,1月达到最小值,2月又逐渐上升.在大气环流相同的情况下,地理位置相近的站,海拔高的地区大气中的水汽量比海拔低的地区要少,且变化较大;海拔高度相近的站,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由南向北减少.日合成分析显示:在静稳天气下,日变化特征显著,具有双峰型特征:白天峰值与气温的最大值相对应;夜间峰值与降水量的峰值相对应;GPS-PWV与地面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呈负相关,夜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印痕函数研究测风塔资料代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测风塔代表性的因素很多,为了合理地确定测风塔观测结果能够代表的区域范围,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湍流通量代表性研究中常用的印痕函数是风速、稳定度、下垫面粗糙度等的函数,可以定量地刻画单点观测结果的代表性。利用印痕函数方法对中国风能资源观测网中来自不同下垫面的44个测风塔2010年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测风塔资料的代表性分析。首先,根据两层(10、70 m)的风速和温度计算稳定度参数Lp并确定中性层结,粗糙度的计算选取了中性层结条件下满足对数风廓线的资料。然后,利用中性层结下70 m高度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较大方位的资料分析了两种印痕函数方法(Schuepp和Hsieh方法)的适用性及代表性范围与粗糙度的关系。两种方法得到的印痕函数对应距离(即代表性范围)比较接近。但是,在复杂山地Schuepp方法已不适用。当粗糙度小于10 m时,粗糙度与印痕函数对应距离的关系可用对数-线性函数描述。根据经验推荐了利用印痕函数积分90%对应的距离以及下垫面显著变化位置来确定测风塔代表范围。但是,印痕函数积分阈值仍需要通过示踪实验或数值模拟检验。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静态PPP(精密单点定位)处理稳定的GNSS地面站可以高精度反演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对于运动的载体,静态PPP无法正确地估计待估参数.利用动态PPP数据处理方法,在解算载体动态位置的同时,可以估计动态载体GNSS的天顶总延迟,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水汽含量.分别利用PPP动态和静态模型解算3.5 h的稳定可靠GNSS参考站数据,结果表明,动态PPP与静态PPP利用稳定CORS站解算大气可降水量(PWV)时,最大差别为6.6 mm,且水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快速运动平台下,旋转平台解算的PWV与相同环境下的CORS站解算的水汽结果在量级上一致,但并不能像CORS站结果一样可以反映出水汽的变化趋势.针对地震等GNSS台站失稳问题,分别利用动态、静态PPP进行水汽的提取,结果表明,地震的短期形变对PPP水汽的提取无明显影响.建议使用静态PPP对失稳GNSS台站进行水汽提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基GPS测量大气水汽廓线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GPS倾斜路径的湿延迟反映了大气中水汽的三维非均匀分布,通过准确确定空间各卫星对地面各接收机的倾斜路径湿延迟,就可以利用断层扫描技术,确定大气层中水汽的三维分布和变化,从而增加目前还相对缺乏的大气水汽探测。文章就这方面介绍了国际上利用地基GPS测量倾斜路径大气湿延迟的两类方法(单点定位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以及应用断层扫描技术利用这些观测进行水汽廓线遥感探测的两类方法(附加约束法和卡尔曼滤波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GPS"射线打靶”模式的并行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定位系统(GPS)“射线打靶”模式是GPS/MET(气象)资料变分同化中联系GPS原始观测与大气状况的一种自成一体的观测算子,但因其计算量非常巨大而一直没能得到实用。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建立一个并行版本的 GPS“射线打靶”模式,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资助下研制的微机机群系统(LSSC)上成功地实现了并行计算,取得了理想的加速比和并行效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该观测算子达到实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紫外线观测与预报系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对1999-2000年紫外线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紫外线强度与天顶距、总云量、低云量有很好的关系,并利用1999-2000年紫外线强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研制了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并建立了紫外线预报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西藏地区水汽GPS遥感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章对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西藏改则、拉萨两站GPS预测数据,利用GAMIT软件进行了解算,通过对两站GPS观测数据的解算,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观测数据,给出了长达7个月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的水汽总量分布。水汽解算结果由GPS解算软件分析达到毫米量级的精度。通过对这两个观点GPS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西藏地区水汽日变化较大,春秋两季比冬季的日变化大;长期的水汽变化具有5~10天左右的周期性,青藏高原水汽自西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技术推算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解释了利用GPS技术推算大气水汽含量的原理和方法,简要介绍了求解干延迟的三种经验公式,对GPS观测数据推算大气水汽总量Wp时存在的几种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