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济南市城市热岛和山谷风环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基于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采用水平网格嵌套等方法,实现了使用同一模式对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气象场的同步模拟.作者重点模拟和分析了济南地区两种典型的中尺度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山谷风环流.在考虑复杂地形条件和非均匀下垫面型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影响下,结合考虑长短波辐射、湍流扩散和积云对流等多类重要物理过程,揭示了影响济南地区这两种中尺度局地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不同辐射传输方案对中尺度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MM5非静力稳定中尺度气象模式中引进了建立在δ-4流近似和相关-k分布基础上的对云水、雨水、冰晶和霰的辐射特性进行详细描述的辐射传输方案。新建立的辐射传输方案和MM5中原有的辐射传输方案在华南暴雨中的模拟结果相互比较,并与天气实况的对比表明:辐射在中尺度暴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辐射传输方案对云辐射特性描述的准确程度对于地面降水影响是明显的;不同的辐射传输方案对地面降水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白天比在夜间明显;辐射传输过程对地面降水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中心上,而对降水的地理分布改变很小;相对而言,不同的辐射传输方案之间对短波描述的差异对地面降水的影响明显,而对长波描述差异的影响不大;新辐射传输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MM5对中尺度降水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ARW模式,进行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发展和结构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云辐射强迫效应主要通过改变TC云区的辐射分布影响对流活动,进而影响TC的发展和结构。在TC发展阶段,TC内区对流云区云顶的强烈辐射冷却作用和云层内部的辐射增温过程降低了TC中上层的静力稳定度,中下层的变化相对不明显。总体上考虑云辐射效应的试验更易激发出更多更强的对流活动,有利于TC的发展及TC尺度的增大。鉴于云辐射强迫对TC的影响,在TC数值预报中需要更加重视云辐射强迫效应。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暴雨过程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2003年7月3~4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特别是安徽省北部的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全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暴雨过程中、低层的环境背景、降水量、降水生命期和降水总体分布随时间演变的趋势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的检验,发现MM5模式对此次大暴雨过程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可以模拟出中α尺度和100km左右的中β尺度天气系统,但对于时空尺度更小的且发展比较强盛的中β(γ)尺度系统,则有较大的局限性。利用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结果验证了低层中β尺度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影响系统,并通过对物理量场特征的分析得到该辐合线的三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复杂地形气象预报误差主要与模型对地形特征的准确描述、对物理动力过程的假设有关。采用融合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WRF)和微尺度风速模拟模型(CalMet)的方案,既能考虑大尺度、中尺度和微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又能最大程度上体现局部地形影响。融合预报结果与中尺度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融合预报方法能更好地模拟复杂地形的大风过程,对于复杂地形地区大风风灾预测、预警和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啸华  吴海英  唐红昇  喜度 《气象》2012,38(9):1060-1069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南京地区合并,合并后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强,移速慢,造成了南京地区的强降水。这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BB资料上表现为对流云团合并后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强,移速缓慢,TBB梯度大值区在南京地区停留;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南移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南京地区局地生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合并,使得地面风场辐合显著增强;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京地区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入形成大面积高效率降水回波,镶嵌其中的γ尺度对流单体沿着相同方向依次通过南京地区。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这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识别和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特征,为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衣江流域“93.7”特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衣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多暴雨区。从天气学角度,对1993年7月28~29日,该区域产生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中尺度特征、地形作用等分别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为一典型的青衣江流域中β尺度暴雨过程。它产生的原因为,100hPa南亚高压东西向脊线位于该区域上空,500hPa青藏高压东移后高原低涡切变迅速增强并促使地面──700hPa中尺度地形涡旋强烈发展,而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对暖湿空气的强迫辐合和抬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降水强度.太阳对地表面辐射增温及边界层的感热、潜热汇对中尺度地形涡旋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宁夏区域精细化温度预报业务平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以宁夏中尺度数值模式温度预报为基础,以宁夏精细化预报系统温度预报产品为核心,结合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资料,以图形方式显示、修改和制作宁夏各站逐时温度预报业务平台。该平台以宁夏各地区代表站与该地区其它站之间的回归方程的计算量为依据,在温度预报物理过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改曲线的方式,完成对大数据量温度预报值的订正。该平台的建成,为制作高时间密度的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沙尘暴微气象特征和局地触发机制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隐樵  光田宁 《大气科学》1997,21(5):581-589
强沙尘暴是干旱地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分析了1993年5月5日强沙尘暴的微气象特征和各辐射分量特征。并结合这次强沙尘暴大、中尺度过程特征,分析了强沙尘暴和干飑线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干飑线发展具有一种沙尘造成的辐射冷却正反馈机制和局地不稳定大气的触发机制。进而根据这些事实建立一个干飑线发展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primitive equations, a one-level model is described for computing surface winds under the meso-scale influences of orography, friction and heating.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and land-water contrast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Results of testing the model with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Year for the Great Lakes (IFYGL) in 1972 are given. The model is able to simulate land and lake breezes as well as meso-scale effects due to gradients in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simple methods of computing surface winds, use of the model reduces the vector error in estimates of surface winds by about 1.25 m s–1 on the average.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静力模式物理扰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GRAPES中尺度有限区模式作为试验模式, 从模式的不确定性方面来构造中尺度的集合预报, 重点考虑物理因子与初始条件的扰动作用。针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的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36 h的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可有效地捕捉到中尺度过程的信息; 中尺度集合预报是可行的, 可改进中尺度暴雨过程落区、强度的预报; 不同集合方案的预报结果各不相同, 同一方案各个成员的预报结果也有差异, 即存在适宜的离散度; 在离散度分析中发现在北京附近存在一个明显大值区, 且在大气中低层的垂直结构表现出一致性, 表明这一区域的预报不确定性很大。从集合检验结果中得到:单纯考虑模式物理扰动来构造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有一定难度, 当加入初始场不确定信息后, 同时考虑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初始场的不确定性, 有助于捕捉更多的中尺度系统的不确定信息, 有助于构造更为有效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6.
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观测资料分辨率与模式分辨率的不同,利用高分辨率模式对暴雨进行预报时,常规观测资料形成的初始场不能直接分辨出中尺度系统,这种中尺度系统特征的缺少可以认为是初始场的一种信息误差。利用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尺度分离方法可以提取这种中尺度信息。通过分析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暴雨预报影响的机理,发现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在主要雨带的对流敏感区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包含了有利暴雨产生的信息;其能量随时间也是增长的,特别是在积分12小时以后,能量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超过了初始随机扰动的能量增长。利用减弱和增强初始场中中尺度信息的两种初始场作暴雨预报,其结果反映了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雨团位置和强度的预报,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暴雨的精细预报。  相似文献   

17.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PSU/NCAR的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中对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尺度模式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采用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WM O规定的数值预报标准化检验方案开发的数值预报格点产品检验系统,可以实时检验广西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及9210下发的多种数值产品,可为数值模式的改进及数值产品的业务化应用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WMO规定的数值预报标准化检验方案开发的数值预报格点产品检验系统,可以实时检验广西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及9210下发的多种数值产品,可为数值模式的改进及数值产品的业务化应用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Using the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model MM5v3, dense fog that occurred from March 7 to March 8, 2001 over the Mts. Nanling area was studied. With integrated field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lift mechanism of fo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fore the coming of stratiform clouds, southerly warm and wet air ascended along mountainside and cooling condensation formed mountain fog. Then fog was formed by the stratiform on cloud-contacting mountaintop. A front inversion layer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tended the duration of the lower cloud and fog. The intensity, occurrence time, mass content and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fog agreed with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It showed that the meso-scale model has the potential to forecast mountain f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