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旱涝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作为旱涝指标,探讨了旱涝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旱涝成灾面积与年降水量、区域旱涝指数的关系,并提出了旱涝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定量地掌握旱涝及其变迁的规律,是旱涝预报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盆东地区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和气象观测降水资料为依据,以五百年旱涝等级分布图、干旱指数和平均旱涝等级及1951~1990年逐年伏旱、洪涝分布图为工具,探讨了盆东地区旱涝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功率谱分析和谐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盆东存在着旱涝变化的2~3年、11~13年、35年、138年和272年周期的规律性。并着重对有观测资料的近60年降水、旱涝变化进行了研讨,尔后,试作了公元2000年前盆东旱涝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旱涝的历史演变规律,做好旱涝趋势预报,需要将历史旱涝资料按照统一的客观标准划分为等级,整理成旱涝的时间序列资料。所谓客观标准,就是要以实际旱涝情况作为确定旱涝等级的基本出发点,尽量地减小人为的主观性,从而提高旱涝分析预报的可靠性。现根据初步分析谈一点个人看法。一、旱涝标准根据旱涝标准的实际调查,确定涝、偏涝、正常、偏旱、旱五个等级的标准原则如下: 1.涝:指范围较大的区域性的洪涝灾害。区域性指主要河流或3县以上范围。洪涝即是由于暴雨原因致使河流泛滥,造成较严重的水涝灾害。  相似文献   

4.
近200年来旱涝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涝是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旱涝变化规律的研究就成为必然。本文用二值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旱涝变化的规律,旱涝持续性、转折性和周期性进行讨论。过去的研究往往把旱涝作为统一的时间序列进行考虑,我们研究发现,旱涝变化十分复杂,统一研究有许多实际问题。因此应用“二值滤波”法将旱涝分开考虑,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也对黑龙江省连续四十年来旱涝变化进行了探讨,对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气候异常所形成的旱涝灾害,对农业及其它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制定几年以至十几年发展规划的需要,我们根据全国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进行的五百年旱涝会战成果,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陕西近代降水资料及府谷、黄陵、太白树木年轮资料,从时间、空间方面分析了陕西旱涝变化规律、特点、季节分配、地区分布、旱涝周期、典型旱涝年以及旱涝与太阳黑子、旱涝与树木年轮的关系。最后作出超长期气候顶报,提供给农业、水电、国防、科研等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后贵州地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旱涝的监测评判也成为气象服务中的难题。该文以贵州省阳河下游地区的岑巩县为例,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开展旱涝监测判定方法研究,建立了旱涝监测判定方程和指标,并计算了岑巩县气象站1971—2013年共43 a夏季逐侯旱涝指数和岑巩县11个乡镇2013年夏季逐侯旱涝指数。结果表明:1基于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构建的区域夏季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岑巩夏季旱涝变化,作为贵州特殊地形下的夏季旱涝监测判定指标是比较合理的;2岑巩县夏季旱涝有明显的侯际变化特征,并且旱涝的侯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和西风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夏季严重旱涝划分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童文林 《四川气象》1998,18(3):33-36
运用川云贵三省1961-1994年5-8月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西南地区5-6月、7-8月、6-8月三个时段的旱涝指数、结果表明,用旱涝指数来划分旱涝、具有客观定量地、正确地反映出旱涝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区域旱涝转换期定义方法,并对西南地区东部1961-1995年旱涝转换期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本文对西南地区东部旱涝转换期定义方法是可行的;在西南地区东部,转换日期最早出现于6月第6候,最晚出现于7月第6候,主要集中于6月第6候、7月第1、2、4候;旱涝转换具有东多西少、南早北迟的特点,部分年份各地旱涝转换日期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531 a夏季旱涝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东部38站531a(1470—2000年)旱涝等级资料,利用EOF展开得到3种基本旱涝型:黄河、长江流域一致型(Ⅰ型),黄河、长江流域相反型(Ⅱ型),黄河、江淮、华南旱涝相间型(Ⅲ型),进而根据各型正负位相给出了6种主要旱涝型的定义。鉴于单个指标存在难以准确刻画旱涝分布的局限性,采用3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最突出特征原则对逐年旱涝分布进行定型,从而得到了新的中国东部夏季旱涝型年表。将6种中国东部夏季旱涝型的年代频次变化与EOF分析的时间系数进行比较,二者变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分型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史料和实测降水资料重建的金华地区500余年旱涝等级序列,研究了旱涝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初步揭示了旱涝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孙安健  高波 《大气科学》2000,24(3):393-402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13个站1951~1995年6~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发现各有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6、7月份,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50年代多雨涝,60~80年代多干旱,进入90年代雨涝增多,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或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偏南、偏东),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干旱)。夏季风偏强(弱)年份,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相似文献   

12.
湖南伏旱期旱涝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环流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伯良  张超 《气象科技》2009,37(1):19-24
利用1961~2006年7月降水资料和z指数、小波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湖南伏早期旱涝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500hPa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伏早期雨涝指数增大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雨涝多发期。雨涝指数具有22年、12年、6~7年和3~4年的明显周期;干旱指数具有20年和10年明显周期。旱涝指数与500hPa高度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特别是2月500hPa高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典型涝年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地区500hPa呈明显的负距平,西太平洋副高区为明显的正距平,而典型旱年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地区500hPa呈明显的正距平,西太平洋副高区为明显的负距平。  相似文献   

13.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端干旱事件及干旱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旱涝等级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发生旱、偏旱最为频繁,且高值区位于宁夏及陕北;干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宁夏东部及陕北地区的干旱持续性相对较强,陇南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持续性较差;空间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大的重大干旱事件对干旱的持续发生起重要作用,历史上发生在1470—1500年和1910—1940年的两次西北地区东部百年甚至两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对该地区干旱持续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a来初夏旱涝事件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华山树轮宽度差值年表重建的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a来的初夏干燥指数序列,对该地区初夏极端旱涝事件及其连续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干燥指数与Palmer指数在变化上极为相似,可用于反映该地区的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近500a来初夏共发生18次极端干旱事件和11次极端洪涝事件,除公元1521年与历史文献记录的旱涝事件相反,公元1513年、1574年、1675年和1945年未发现历史记录外,其余年份均能找到相应记录;近500a来初夏存在9个显著的连续偏旱期和10个显著的连续偏涝期,并以16和19世纪发生的连续旱涝事件最为频繁,而17和18世纪发生的旱涝事件相对较少,20世纪发生的干旱事件明显多于洪涝事件.  相似文献   

15.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近50 a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除三江平原地区外东北大部7月降水最多;夏季全区出现较重干旱的概率大于较重雨涝,旱灾更为突出,其中辽西是较重旱涝频发的地区;近50 a夏季降水没有明显变干或变湿的倾向,而是具有阶段性旱涝交替特征,存在27、11 a左右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和3~6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6月旱灾几率大,易形成6~7月的连续干旱,7月易形成区域性特大涝灾,6月和8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反位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1616-1911年河南省异常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类和整理1616-1911年河南省洪涝灾害记录,建立了洪涝灾害等级序列。采用Morlet小波变换、DBSCAN空间聚类等方法研究了河南异常洪涝灾害时空分异规律。探讨了洪涝发生对东亚夏季风和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洪涝灾害的发生存在80 a、30 a、20 a、9 a 4个主周期。在不同冷暖时期,北部地区洪涝灾害强度大于南部地区,且气候冷期洪涝强度和发生区域明显大于气候暖期,这除了与降水分布有关外,可能还与水域分布有关。河南南、北部洪涝强度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东亚夏季风强年,季风系统位置偏北,易引起北部地区多洪涝;在东亚夏季风弱年,季风系统位置偏南,易引起南部地区多洪涝。不同时间尺度上二者相关性有显著差异,在100 a及以下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对河南南部的洪涝影响显著;在200 a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对河南北部的洪涝影响更显著。洪涝灾害易出现在太阳黑子数极值年及其附近,出现在极大值M年的频率高于极小值m年。河南北部的洪涝在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化均有显著响应,河南南部的洪涝只在100 a尺度上对SCL的变化有显著响应,即当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有利于河南北部洪涝的少发;反之有利于洪涝的多发。河南省洪涝的变化可能是太阳活动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历史洪涝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对于正确预估未来旱涝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择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刻画旱涝特征,基于云南省1954—2014年间32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径向基函数(RBF)空间插值法、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61年来云南省SPI序列、旱涝情态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近61年来,云南省整体呈现干旱趋势(SPI变率为-0.009 1),SPI序列在2000年之后变化更加剧烈、速率加快。旱涝等级时间序列中,偏涝至偏旱年份占88.52%,大旱占4.92%,重旱和大涝均占3.28%,且自2003年以后,发生干旱的次数和强度明显增加。旱灾易发区主要分布于2个片区:景洪-思茅-元江站片区,以及沾益站东北地区;洪涝易发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临沧-大理-华坪沿线的西部片区,昭通站北部区域,及云南省东南部片区。干旱与洪涝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但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要略高于洪涝事件。EOF分析的第一个模态表明云南省整体呈现一致性的变涝或变旱特征,可能受到大尺度气候特征影响,第二模态可能受到地形因素的控制,第三模态可能与季风、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相应的时间系数也印证了云南省整体具有干旱趋势。SPI序列存在准2 a、准6 a、准8 a、准18 a、准28 a的周期性特征,且以准28 a为主周期。   相似文献   

19.
Regional peculiarities of the direction of climate-related changes i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river runoff in Russia in the 20th century,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dangerous inundations with economic damage, floods, mudflows as well as lack of water, and low-water periods are under consid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first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compared to the la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azardous inundations during high waters and floods increased in the Upper Ob and Kama river basins, during high waters, in the rivers of the Far East Primorye and Sakhalin, in the Northern Caucasus, the danger induced by mudflows and rain floods increased. In the Lena and Yenisey river basins, the flood hazard was preserved in the case of ice clogging.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estern Siberian, Trans-Baikal, the Amur, and Kolyma basins the frequency of periods with extremely shallow wat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江西省81个台站的气温、降水、大风、冰雹等资料,采用多项式回归、低通滤波等分析方法,对1959—2005年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江西省的气象灾害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暴雨洪涝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70—80年代相对较少,进入90年代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致使在全省性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10个年份中,有4个出现在90年代。干旱在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发期,从2003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江西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夏秋干旱频发期。冬季低温冻害在80年代出现次数较多,最严重的冻害大多出现在60年代—70年代中期,之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极端低温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冻害较重。另外,大风、冰雹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风在90年代后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