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根云  郑大玮 《气象》1979,5(3):32-33
北京地区的耕作制度几经变更,主要有两年三熟制(小麦、夏玉米、秋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夏玉米或小麦、水稻);“三种三收”制(小麦、玉米、高粱间套作,实质上也是一年两熟)三种。本文主要分析一年两熟制的旱地秋粮作物的热量条件。 一、秋粮生长季内的热量条件 北京地区小麦收获期在6月15—20日之间,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秋粮(包括“三种三收”的第三茬作物)的生育期基本上是在这段时间内,因此我们用6月21日到9月20日这段时间的大于10℃的活动积温作为秋粮生长季内的热量条件。图1是北京地区秋粮生长季积温分布图,由图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各种作物单产年际变动的特点黑龙江嘉荫县位于小兴安岭北坡。10℃以上活动积温2200℃,年降水量612毫米,年可能蒸发量579毫米,属于温带湿润气候类型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海拔90—300米,为以小麦、大豆、谷子、玉米等所构成的一年一熟制。按照试验资料,它们要求的活动积温为1800℃(小麦)、2100℃(大豆)、2200℃(谷子)、2250℃(玉米)。  相似文献   

3.
广西靖西县地处桂西山区,大部地区海拔5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9.1℃、雨量1566.3毫米、日照1547.7小时。解放前主要种一季中稻,产量低。解放后,经过反复实践,找出了适合于本县气候条件的田玉米加晚稻为主的两熟制,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嘉兴地区人均占有土地日趋减少,要进一步增加粮食和完善粮食多元结构,只能着眼于20万亩二熟制旱粮的开发。能否改二熟为三熟,首先对气候作了初析,然后组成了站内、气象系统上下和与农业部门,农户三个三结合的课题组,选择石路,丁桥两地进行不同路子探讨和玉米,甘薯分期播、栽气候适应性试验。经1987—89三年实践,确立的小麦/玉米/甘薯和大麦——玉米/甘薯,大麦——玉米——甘薯三种熟制,其效果显著,比老二熟增产63—71%。从海宁1988—90这三年共推广10073亩,增粮3170吨,增值260万元和90年丁桥原试验户亩产仍超吨粮,湖塘42.3亩示范坊亩产原粮也超1吨的实际看,确实为旱地纳入吨粮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河池地区气候资源潜力 河池地区位于北纬23°41′—25°37′、东经106°34′—109°09′,属亚热带气候区域,≥0℃年积温6000—7800℃一日,≥10℃年积温5000—7000℃一日,年干均气温16—21℃,一月平均气温6.6—12.6℃;全年太阳总辐射量89—109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1150—1700小时;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是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但由于我地区过去没有冬种习惯,种植制度多为双季稻冬闲两熟制,在晚稻收获后至次年早稻  相似文献   

6.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从几年来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推行“春粮/春玉米/甘薯”三熟制,即改原“春粮—甘薯”两熟制,以增种一熟春玉米为三熟制,产量有显著提高。春玉米亩产一般为250~300公斤,高的达400多公斤,甚至亩产超千斤。因此,发展春玉米生产,对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发展合理的间套复种多熟  相似文献   

8.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97,比单作提高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9.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作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0.
光热资源和农作物的光热生产潜力——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于沪宁  赵丰收 《气象学报》1982,40(3):327-334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作物光合生产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分析其效率和限制因素,以确定各项参数建立计算方案,进行温度订正。并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计算了小麦、玉米、水稻和不同熟制的光热生产潜力。最后,对提高光热利用效率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气象》2014,(5)
正《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影响研究》杨晓光,陈阜著该书以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种植制度影响为主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近50年来的作物熟制界限、主要农作物种植北界空间位移,以及对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状况。全书是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分析完成的,提出了农业气象资源要素与灾害评价、作物种植界限与适宜性、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等思路与方法,并针对典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临沂 1961-2006 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沂市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春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明显,夏季几乎无变化,临沂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升高所致,自 1990s 以来,暖冬现象十分严重;≥O℃的积温经历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近 16 a 来上升最明显;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临沂的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农业气象灾害加剧.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对水稻、玉米生产不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种植制度变为一年两熟制.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一、秦岭山区垂直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1.种植业秦岭南坡农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且90%为旱田,多集中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种植业占当地经济收入的80-90%,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洋芋,水稻和豆类为主,其中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40-50%。1987年留坝县玉米产量占秋粮的53.2%,占全年总产的39.0%。据调查玉米生产以中、低山地区经济效益最高。每亩纯收入46.43元,是平坝水稻的1.2倍,小麦、油菜则以900-1000米左右效益最高。考察留坝县1949-1982年主要农作物平均种植高度,玉米、水稻,油菜实际种植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黑龙江省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1983~200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基础上,逐渐向北和东部扩展.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和近20 a来全球变暖、黑龙江省地区气温显著增加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温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比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7.
运用农业区划成果针对商南县实际, 改革种植制度提高了山区玉米产量, 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多样化的特点, 发展经济作物,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分析历史时期旱、涝的一般规律,着重剖析近30年来旱、涝出现情况。历史证明,旱、涝是我区显著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夏旱、秋涝出现机会多,对农业生产威胁大。要从根本上战胜旱、涝灾害,把农田基本建设搞上去是当务之急。安康地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有秦岭,汉江横贯全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90%的耕地为山坡地(一般坡度为20—35度),土层脊簿,抗旱、耐涝力差。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薯类为主,大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由于具有亚热带气候条件,不少经济作物和山货特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 兴城市粮食作物历来以高粱、玉米为主,其次为杂粮和水稻。从1990年才大面积种植春小麦,种植面积近万亩,后又出现回落。我们对兴城市历年小麦生育状况和产量结构进行调查,结合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如下开发意见。 2 干旱缺水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品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求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玉米品种布局的影响,基于玉米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结合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2011—2099年RCP_4.5,RCP_8.5两种气候背景气象资料和1961—2010年我国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东北玉米品种布局、生产潜力、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未来东北地区玉米可种植边界北移东扩,南部为晚熟品种,新扩展区域以早熟品种为主,不能种植区域减少。未来玉米生产潜力为南高北低,增加速率均高于历史情景,水分适宜度最低,而历史情景下温度是胁迫玉米生产的关键因子。未来东北玉米对气候资源利用率整体下降,其中RCP8.5情景利用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