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沙地及其周边小规模沙被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川井沙地的范围、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研究显示:川井沙地总面积4222.90 km2,属于大规模沙被,其主体部分(74.2%)位于川井苏木境内,属半干旱气候,地带性植被是荒漠草原;川井沙地大部分区域沙层厚度小于50 cm,以平沙被、物理沙堆和植物沙包为主要表面形态,缺乏较高大的沙丘;最常见的植被类型是小针茅-藏锦鸡儿-蒙古葱群落、沙生针茅+克氏针茅群落、沙生针茅-藏锦鸡儿群落。研究还发现:半干旱区地表一定程度的风积沙化,有利于保存水分、聚积养分和植物生长;草原管理与利用方式对沙物质的聚积和侵蚀影响较大,过度利用会造成侵蚀作用加强,细粒物质丧失,甚至丧失沙物质(去沙化),发生更为严重的退化(砾石化等草原退化过程);灌木是荒漠草原的固有成分,其正常的生长有利于维持荒漠草原生态位的多样化和群落生物量的稳定性,有利于牲畜在干旱时和冬春季度过“饥荒”;灌木的发育过程往往与其下沙被覆盖相关,灌丛及沙物质的萎缩或缺失都是区域退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气象》2022,(1):24-30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单元都有成带性的表现。研究沙被生态系统的成带性,对于深化沙被生态系统空间结构规律性的认识及其保护、修复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沙被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和卫星影像解译发现:沙被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存在从其边缘到腹地的带状或近似于带状的规律性分布,我们称为沙被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成带性;沙被生态系统成带性主要表现在沙被表面形态的成带性和植被的成带性两个方面;沙被表面形态的成带性是植被成带性形成的基础,同时植被对沙被表面形态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理解沙被的概念,促进沙被概念的应用,文章对沙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释、说明,阐述了沙被的规模(面积和厚度)、形态与微形态、规模与其生态效应的关系,以及沙被成因和确定沙漠、沙地边界范围的依据。认为沙被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探讨了沙被属于沙汇还是沙源、沙被生态系统的适度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建设与修复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利用2004年的ETM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给出了该地区的土地景观格局现状图。同时通过对不同景观指数的计算,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的景观格局主体由农田景观和沙地景观构成。湖盆低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谈哲敏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0,58(3):265-277
利用一个有地形、边界层摩擦作用、简化的二层浅水锋面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地形上空边界层流动中地面暖锋的结构及环流分布特征问题。暖锋的坡度主要取决于其暖域地转流、锋面移速,它随锋面移速增大而减小,这与冷锋特征相反。地形对暖锋坡度的影响作用较小。与无地形作用时相比,静止性暖锋冷域中,位于锋面界面附近的闭合正环流系,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其伸展范围增大;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其伸展范围缩小,中心位置上抬;锋面移至背风坡时,其伸展范围重新增大。对于冷域中远离地面暖锋的另一支正环流系来说,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或迎风坡时,它可被地形完全阻塞于背风侧,地形高度越高,地形阻塞作用越大。在暖锋锋区附近主要存在三支垂直上升运动带:(a)由于边界层摩擦辐合作用,导致在地面暖锋后缘暖区中形成一支水平尺度较小、强度较大的垂直运动带,它随着暖锋移速增大而减弱。该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地形迎风侧,强度增加;暖锋位于地形背风侧,其强度减弱。(b)在锋区暖域沿锋面存在均匀的上升运动,(c)在冷域远离地面暖锋处,存在一支水平范围较宽,其中心位于边界层顶部附近的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这支垂直运动带可被地形阻塞于地形背风侧。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个有地形、边界层摩擦作用、简化的二层浅水锋面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地形上空边界层流动中地面暖锋的结构及环流分布特征问题.暖锋的坡度主要取决于其暖域地转流、锋面移速,它随锋面移速增大而减小,这与冷锋特征相反.地形对暖锋坡度的影响作用较小.与无地形作用时相比,静止性暖锋冷域中,位于锋面界面附近的闭合正环流系,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其伸展范围增大;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其伸展范围缩小,中心位置上抬;锋面移至背风坡时,其伸展范围重新增大.对于冷域中远离地面暖锋的另一支正环流系来说,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或迎风坡时,它可被地形完全阻塞于背风侧,地形高度越高,地形阻塞作用越大.在暖锋锋区附近主要存在三支垂直上升运动带:(a)由于边界层摩擦辐合作用,导致在地面暖锋后缘暖区中形成一支水平尺度较小、强度较大的垂直运动带,它随着暖锋移速增大而减弱.该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地形迎风侧,强度增加;暖锋位于地形背风侧,其强度减弱.(b)在锋区暖域沿锋面存在均匀的上升运动,(c)在冷域远离地面暖锋处,存在一支水平范围较宽,其中心位于边界层顶部附近的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这支垂直运动带可被地形阻塞于地形背风侧.  相似文献   

7.
敦煌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某些参量和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年和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两个沙尘参量———沙尘浓度指数(DCI)和粒子数浓度(N(d))的变化以及摩擦速度(u )和风速(u)与地面风蚀起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可用DCI=0.2作为扬沙、浮尘等一般沙尘天气的临界值,DCI=0.4作为沙尘暴天气的临界值;沙地和农田上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0.5m·s-1和0.3m·s-1,临界风速分别约为7m·s-1和3m·s-1。农田和沙地起沙临界摩擦速度的差异,导致绿洲站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数比沙漠站大;与地面起沙量有关的总沙尘粒子数浓度N(d>0.5μm)近似与u2 成比例。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沙被的概念和定义,即:沙物质在地表积聚形成的覆被。阐述了依据沙被所处的气候区与植被区、沙被形态、颜色、有无植被、位于表层还是下层等特征的沙被分类方式。同时,指出了沙被的水平结构和从沙被边缘到中心其形态变化、植被变化的规律,研究和探讨了沙被的生态效应、与植被、风的关系和沙被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及沙被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2008年7—9月中国北方不同下垫面晴空陆面过程特征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曾剑  张强 《气象学报》2012,70(4):821-836
采用2008年7—9月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选取了9个下垫面(包括裸地、草地、森林和农田),分析了中国北方不同下垫面以及不同地区同类下垫面的晴空陆面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日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以及不同地区同类下垫面的地表辐射和能量过程特征差异明显,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下垫面的光学特性、水热特性以及局地陆-气系统中可利用水分的不同。在辐射平衡的比较方面,荒漠沙地发射的长波辐射最大,高寒森林的长波辐射最低,农田下垫面发射的长波辐射总体低于草地;荒漠沙地、草地、农田和高寒森林的反射率依次减弱;荒漠沙地、草地、农田、森林下垫面的净辐射依次增大。在能量平衡方面,荒漠区沙地可利用能量大部分(约80%)用于加热大气,约20%消耗于蒸发和加热土壤;草地下垫面可利用能量中用于加热大气的能量比蒸发水分消耗的能量高,但高寒草甸例外;农田下垫面可利用能量的大部分消耗于蒸发,消耗于加热大气的能量不到20%。水含量越高,潜热通量越大,能量闭合率越低,能量过程也更复杂。  相似文献   

10.
灌丛沙堆表面的蚀、积特征直接影响着沙堆的形成和发育,是研究灌丛沙堆的重要方面。选择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内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上的各一个独立柽柳沙堆作为表面蚀、积特征的定点观测对象,运用地形测量结合插钎法对每场大风后沙堆表面的蚀、积量与蚀、积分布状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处于半固定沙地的柽柳沙堆,整体蚀、积空间分布规律不显著且蚀、积量相对较少,以微弱的蚀、积变化为显著特征,形态相对稳定。与之相对,处于流动沙地的柽柳沙堆,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较高的蚀、积强度,这表明柽柳沙堆所处环境的沙源供给强度是控制沙堆单体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2)伴随着柽柳灌丛开始萌动到逐渐形成一定的灌丛覆盖,沙堆表面由大面积侵蚀逐步转为积沙,风蚀退缩到沙堆两侧且总体上沙堆体积在年内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波动状态。(3)柽柳灌丛沙堆以灌丛内部具有覆盖的保护区域及背风侧大面积稳定积沙,迎风和两侧区域强烈风蚀为主要蚀、积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