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田间小气候特征与生产潜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度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_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但根据当年的光、热、水条件和生产水平要素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3558.5kg/hm~2。  相似文献   

2.
1993-1994年,从栽培、植保、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试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常规栽培法进行了稻田田间小气候、水稻纹枯病发生及其防治策略的系统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稀植田间温度升高、温度降低,行间透光率提高,致使纹枯病发生期推迟,发病程度减轻,能减少一次用药,降低农本,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讨论了不同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土壤有效水分含量以及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可使春小麦生育期提前,产量提高,并可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率。吐鲁番市地膜春麦最佳土著部方案应采用“膜下条播、3月初播种、525万株/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稻田栽培食用菌的气象条件,认为在水稻分蘖后期稻田内形成的小气候具有栽培食用菌的优越条件,提出了合理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义洋 《贵州气象》2005,29(1):29-30
气象条件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稻田水稻各生育期小气候的调节,可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观测的目的中造水稻生育期在7—8月,此时是我省最高温时期,中午前后短时间内气温常高于32℃,同时雨量多,湿度大,水稻株间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欲通过排灌措施以适当降低土壤及田间气温及空气湿度,更有利于中造水稻生长发育,从而获得中造水稻的稳产高产。为此,本观测设  相似文献   

7.
匡昭敏  温福光 《广西气象》1997,18(4):44-47,50
研究旱育稀植育秧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稻衣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阴冷天气旱育秧增温保温效应更显著,旱育秧的生理性状明显优于水育秧,其抗寒性,抗旱性,抗逆性均比水育秧强,插后有很强的暴发力,同时根据本试验所得的资料,对旱育秧苗生长与积温的关系建立了其动态生长模拟模式,经检验,其模拟效果精确度很高。  相似文献   

8.
《气象与环境学报》1997,14(4):25-25
本刊讯记者大地报道沈阳市气象局卫星遥感室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水稻抛秧高产田间小气候研究,历时3年,取得丰硕成果。最近,该项成果通过了有关专家的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水稻抛秧高产田间小气候的研究堪称新领域里新的研究课题。该局卫星遥感室的科技人员针对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增产因素之一的田间小气候,进行了连续两年系统全面的小气候观测试验。结合有关气象台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水稻抛秧田田间光、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生态…  相似文献   

9.
渭北春玉米抑蒸集水防旱抗旱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开展了6种抑蒸集水综合抗旱技术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以地膜+ 垄植+ 中国旱地龙处理抑蒸集水和增产效果显著。水分利用效率达19.89kg/ (m m ·hm 2), 耗水系数仅0.05 m m / (kg·hm 2), 产量达7200 kg/hm 2, 比其它综合技术增产17% ~60% 。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效、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栽插方式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生态效应及其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雷暴下近地面电特性及其对人工引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郄秀书  言穆弘 《高原气象》1996,15(3):293-302
利用已建立的一维时变模式,对雷暴下近地面的电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地面的不规则性所产生的电晕电流密度可达2.0nA/m^2,由此而形成的空间电荷密度在100m密度以下可达1.1nC/m^3,传导电流可达3.5nA/m^2,并可延伸到1000m高度,形成0.1nC/m^3和1.0nA/m^2的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2.
本对青海省泽库地区3万hm^2“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热带大气波动的频率方程出发,详细分析了过去给出的低频Rossby波的近似频率公式ω=-βκ/[(2n+1)β/c0+κ^2],发现其对热带Rossby波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歪曲。针对这一问题,经分析得到一个能更精确地表征热带Rossby波性质的近似频散公式ω=-βκ/[(2n+1)β/c0+4n(n+1)/(2n+1)^2k^2],还简要地比较了热带线性Rossby波和孤立Rossby波两者的频散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关于水稻栽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生态效应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水稻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这类研究正是确定最优密度、提高单产和品质的理论依据。为了确定合理的栽插密度并揭示在这种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为其高产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我们于1991~1992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农学、气象对比试验,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玉米采取6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方式下田间小气候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适合贵州的合理的栽培方式,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贵州省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京与美国德克萨斯稻田甲烷排放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甲烷排放试验分别在南京与德克萨斯水稻生长季实施,观测期内测定甲烷排放通量、上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结果表明:南京稻田土镶温度的季节性变幅为15.3℃,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成非线性正相关而与水稻生物量无关;德克萨斯稻田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幅为的2.9℃,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无关而与水稻生物量成线性正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在持续淹水和无外源有机碳施加的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幅大的地区驱动稻田甲烷排放季节性变化的关键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变幅小的地区其关键驱动因子则为水稻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教、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水稻超稀植栽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增产潜力,是当前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生产实践证明,这项技术措施优点在于有效利用和改变农田小气候条件而提高产量。通过比较水稻不同栽插密度所产生的气象效应以及它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从气象角度为客观评价超稀植栽培法的实效和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进一步普及这一技术和挖掘超稀植栽培法的增产潜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旱育稀植育秧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播育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阴冷天气旱育秧增温保温效应更显著,旱育秧的生理性状明显优于水育秧,其抗寒性、抗旱性、抗逆性均比水育秧强,插后有很强的暴发力。同时根据本试验所得的资料,对旱育秧苗生长与积温的关系建立了其动态生长模拟模式,经检验,其模拟效果精确度很高。  相似文献   

20.
冬暖式塑料大棚小气候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连续三年(1993~1995年)对冬暖式塑料大棚系统观测的小气候资料及生物学资料,分析了大棚内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棚内温度日变化范围在11~30℃内,基本适合蔬菜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2)影响蔬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是棚内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CO2浓度;(3)通过改善棚内的光照条件和CO2施肥等措施,可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