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变分方法估算淮河流域总体输送系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2001年6~7月间在安徽肥西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利用变分方法计算地面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进而分别估算该处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用变分方法计算的地面粗糙度为0.03m。在中性条件下,10m高处平均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分别为4.83×10-3和3.81×10-3,比值是1.27。总体输送系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中午时段最大,夜晚最小;总体输送系数与大气稳定度存在明显关联,文中给出它们之间的拟合关系式;随着高度的增加总体输送系数减少,但减少幅度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动量输送系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53×10-3~4.99×10-3,热量输送系数为4.67×10-3~6.73×10-3,并且两种输送系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部分站点还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另外,还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地面风速等因子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可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3.
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参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目前流行的陆面过程模式的需要,利用2000年5-6月敦煌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一些关键陆面过程和土壤参数的特征和规律。并且利用相对反射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典型干旱区敦煌荒漠戈壁的平均反射率为0.255±0.021;剔除建筑物干扰后,利用对数平均法计算的粗糙度长度平均值为0,0019±0。00071 m;剔除绿洲影响后,用无降水影响的资料确定出土壤湿度影响因子为0.0045;剔除降水影响后,用观测资料计算的敦煌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热容量平均值为1.12×10~6m~(-3)K~(-1),比“黑河试验”在戈壁和在其它沙漠观测的有关值略小一些,但热扩散率和热传导率都比“黑河试验”在戈壁观测的值小一倍左右;观测的敦煌戈壁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1%。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2005年5月16~21日的加强期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鼎新戈壁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地表能量平衡、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地表反射率以及动量、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得到了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1)在5月份晴天天气下,太阳辐射各分量表现出了标准的地表辐射平衡的日循环形态,总辐射峰值可达1000 W.m-2以上;净辐射峰值达到526 W.m-2。(2)能量平衡各项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白天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到400 W.m-2,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小两个量级,地热流量峰值可达100 W.m-2以上;在下午和夜间存在负的水汽输送现象。(3)在中性条件下:z0=1.44×10-3m,CDN=2.1×10-3,CHN=1.8×10-3。(4)5月份地表反射率为0.217,反射率日分布大致呈"U"型。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张立盛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4,13(3):257-265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地区草地下垫面2014年7~8月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及湍流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能量平衡特征以及能量输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向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日变化平缓。反照率呈"U"型分布,早晚大,中午小,聂荣夏季地表平均反照率为0.20。(2)在夏季白天,聂荣地区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的形式加热大气。考虑了土壤浅层热储存和垂直运动引起的平流输送后,能量闭合率由0.65提高到0.80,闭合率有显著的提高。(3)在不稳定层结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平均值为4.7×10~(-3)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CH平均值为3.5×10~(-3);在稳定层结下,CD平均值为3.4×10~(-3),CH平均值为1.8×10~(-3);C_D和C_H在近中性层结下的平均值分别为4.30×10~(-3)和2.39 10~(-3)。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在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的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气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3年10月—2005年7月获得的近地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了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中午左右分别达到5.6×10-3和6.7×10-3。受下垫面植被的影响,在一年中呈现出双峰型特征,第一峰值出现在春小麦拔节—黄熟期,次高值出现在10月初。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9×10-3和3.1×10-3。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总体输送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总体输送系数高于戈壁、平原草地和海洋下垫面的值,但低于青藏高原草地和城市下垫面的值。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东部黑戈壁气候恶劣、人迹罕至,是具有黑色砾石下垫面的生态脆弱区。利用东疆哈密戈壁陆气相互作用站2018年全年观测资料,给出该戈壁地表动力学与热力学粗糙度、比辐射率和地表反照率等陆面过程特征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代入Noah模式对该戈壁热通量、地表温度及土壤温湿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东疆黑戈壁下垫面动力学粗糙度为1.13×10-3 m,热力学粗糙度为0.32×10-3 m,比辐射率为0.905。(2)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呈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曲线。12月因地面积雪,反照率最高,年内极大值出现在12月8日,为0.79,年均反照率为0.29。地表反照率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参数化方案为:α=0.78-0.47×(1-e^((-h)/1.12)),地表反照率关于5 cm土壤湿度的参数化方案为α=0.28-0.136w_s。(3)将改进后的陆面过程参数带入Noah模式,大大提高了模式在戈壁区域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原降雨天气过程中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国平  陶红专 《高原气象》2005,24(4):577-584
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近6年(1995年7月-1999年6月)观测连续、时次密集的近地层大气梯度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了高原中、东部夏季雨季的一些典型降雨过程,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这些站降雨过程中每隔20min一次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在降雨天气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具有确定的、密切的关系;总体输送系数对降雨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响应,但在与降雨过程的雨量峰值、降雨时段的对应上,各站的规律性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迭代方法得到普适函数Φ(z/L)的半径验表达式,对近地层总体输送系数的牲进行了分析,求得了与风速、温度的拟合关系,并利用实测资料地其适用性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最小;随着小麦的生长,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加,感热通量则呈下降趋势,波文比呈下降趋势;在10m高度处,在小麦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6.03×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3.40×10-3;在裸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5.18×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4.08×10-3。在同一观测高度上,Cd小麦>Cd裸地,Ch小麦相似文献   

14.
张艳武  黄静  吴统文 《气象学报》2009,67(3):433-441
分析2003年9月5-27日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取得的近地面层湍流观测资料,讨论无量纲湍流方差与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无量纲风速分量σu/u*、σv/u*和σw/u*在不稳定层结与稳定度Z/L满足1/3次方时,符合Monin-Obkuhov相似理论.在近中性时,σu/u*、σw/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小些,σv/u*值比平坦下垫面的略大.无量纲温度脉动方差和湿度脉动方差在对流状态下与Z/L满足-1/3次方,在稳定和不稳定层结下,随|Z/L|减小而增大.地面热量以感热输送为主,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50 W/m2,潜热通量的峰值为170 W/m2;夜间潜热通量较小,感热通量则出现负值.动量通量日间平均在0.2-0.3 N/m2,峰值为0.31 N/m2.黑河下游绿洲柽柳林动力学粗糙度比HEIFE戈壁及其他绿洲下垫面的大,中性时z0m=0.47551 m.中性状态下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D=22.2×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10.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CD=7.2 × 10-3.热量整体输送系数CH,中性状态下CH=3.2 × 10-3,不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3.3×10-3,稳定层结时平均值为CH=2.7×10-3.  相似文献   

15.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over Urban-like Surfaces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was examined for the urban-like surfaces used within the Comprehensive Outdoor Scale MOdel (COSMO) experiments. Simultaneous and comparative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ver a pair of scale models with different block geometries.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eight variations, obstacle elongation, and packing density, λ p , of blocks on the aerodynamic properties. In addition, the robustness of theoretical expressions of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for momentum and heat with respect to geometric parameters was examined. Our analyses showed: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momentum, C m , and that for heat, C h , was applicable for homogeneous building arrays, (2) the sensitivity of C h to the surface geometry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C m , (3)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were increased by variations of block heights, but not by elongation of blocks, (4)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s of C m and C h for an array of blocks with two different heights can be made by applying simpl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to include the effects of height variation, and (5) variations of block heights increased the momentum flux significantly, but caused little change in the sensible heat flux.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aerodynamic– thermal interaction; aerodynamic mixing decreased both the advective velocity and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相似文献   

16.
A Simple Energy Balance Model for Regular Building Array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simple urban energy balance model for mesoscale simulations (SUMM) was tested using results from an outdoor scale-model experiment. The model geometry is assumed to be an infinitely extended regular array of uniform buildings, each of which is composed of six faces (roof, floor, and four vertical walls). The SUMM explicitly considers the three dimensionality of surface geometry and theoretically predicts the energy balance at each face without time-consuming iterations. The SUMM was compared with outdoor scale-model experiments. The simulated energy balanc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agree well with the values measured on a reduced-scale hardware model corresponding to the numerical model geometry.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量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苗曼倩  季劲钧 《高原气象》1998,17(4):356-363
采用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研究高原陆面上总体湍流送系数CD和CH的特征及边界层高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廓线法计算的高原上局地的CD和CH值比同样粗糙度长度条件下平原地区的值大得多,而且日较差也大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