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PCC指南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林业、废弃物等5个单元,全面测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且有加速趋势,而温室气体吸收总量却增长缓慢,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趋势显著,单位GDP碳排放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最大,为78.42%~83.36%;工业过程、农业、废弃物处理排放所占比例分别为9.57%~14.78%、3.11%~9.02%、1.25%~1.98%;林业部门表现为碳汇,约9%的CO2排放被森林吸收。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包含碳汇的模型研究对指导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依据1997—2018年的年碳排放量数据建立ARIMA(5,2,0)模型,对2019—2060年的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和估算。结果显示,江苏省年碳排放量在未来40 a内将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江苏省植被类型分布面积和相关植物的光合速率,得到每种植被类型的CO2年吸收总量,进一步分析不同植被变化下的减排方案,评价未来植被变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在植被可增加面积有限且仅种植光合速率较大的经济林的条件下:1) 若2030年后CO2排放量保持不变,排放量应控制在2030年的26.94%,植被面积需增加1.078×109 m2才能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2) 若2030年后每年CO2排放量与预测结果保持一致,2030年开始年排放量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减少81.06%,植被面积需增加1.081×109 m2,可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3) 若2030年以后CO2排放量以2005年排放量为参考进行减排,并且减少到2005年排放量的75%以下时,不需要增加植被面积,也可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1960-2009年中国民航飞机的CO2逐年排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民航部门逐年统计数据,计算了1960—2009年中国民航飞机的CO2逐年排放量,分析了中国民航飞机CO2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民航飞机CO2总排放量由1960年的12.0万t增至2009年的4144万t;CO2排放强度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由1960年的2.9 kg/换算吨公里降至2009年的0.96 kg/换算吨公里,年均降低0.04 kg/换算吨公里。中国民航飞机的CO2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CO2排放量的比例较低,仅占6.6%,占全国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的比例也很小,平均只有0.25%。  相似文献   

4.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几个主要温室气体研究项目中关于二氧化碳(CO2)排放源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最新资料,对1990年的中国CO2排放源进行了收集和完善,对1994年中国CO2排放源重新做了计算.其中,工业生产过程的CO2排放,在以前的研究中仅仅计算了水泥一项,本研究中我们增加了石灰、钢铁、电解铝三项,力求使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结果表明,1990年和1994年中国CO2矿物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总排放分别为2218.9×106t(合605.1×106t碳)和2787.8×106t(合760.3×106t碳),分别占当年全球CO2总排放的10.2%和12.7%.能源和工业生产活动的CO2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矿物燃料燃烧是中国CO2的最大排放源,占总排放的90%以上.对CO2排放源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中国CO2排放存在大于10%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采用IPCC碳核算方法和LMDI分解模型,探讨了2000—2019年江西省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特征。结果表明: 1) 一次能源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以后碳排放量年均增长速度放缓、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加快。2) 对碳排放量增加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人口效应、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其中经济产出效应的作用最为显著;起抑制作用的要素为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替代效应不明显。与2000—2015年仅能源强度效应使碳排放量下降的情况不同,2015—2019年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替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均使碳排放量下降,其中能源强度效应贡献率比2000—2015年高3倍。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弱脱钩为主,其中2016—2019年脱钩弹性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四大城市群能源活动碳排放总体趋势均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成渝城市群已基本实现碳达峰;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能源强度上升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鉴于四大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应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群减排路径,促进城市群碳减排。  相似文献   

7.
分析、解读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能源供应,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等部门温室气体和CO2减排途径和措施评估的主要结论。2000年以来,除了AFOLU,其他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在增加的排放量中能源系统、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部门分别贡献了47%、30%、11%和3%。未来,这些部门仍将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和减排的重点领域。通过推进技术进步,持续提高能源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碳排放效率,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强化废物管理,提高产品使用效率,减少对产品及相应服务的需求以及广泛利用碳捕获与封存和CO2去除技术,到2050年与基准情景相比,这些部门的CO2排放量可减少15%~80%。所有这些减排措施对我国主要部门减排CO2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和GDP的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的阶段性特征,碳减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和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和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Kaya恒等式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1971-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CO2排放量的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的改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不仅是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选择,也对中国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1-2005年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Kaya恒等式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1971-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CO2排放量的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的改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不仅是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选择,也对中国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选取的36个中国典型大城市,分析2005—2019年直接CO2排放与总CO2排放特征,构建基于条件判断函数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的城市CO2排放达峰判断模型,判断36个城市排放是否达峰,并对达峰城市特征和处于不同排放阶段的典例城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36个典型大城市中,昆明、深圳与武汉3个城市已达峰,8个城市处于平台期,其余25个城市综合来看尚未达峰。建议未达峰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已达峰城市经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尽早实现达峰。  相似文献   

13.
马艳  黄容  陈尚  郭丽娜 《气象科技》2015,43(5):925-931
基于2006—2012年青岛市区雾日数和同一时期市区8个环境监测站SO2、NO2及PM10 3种污染物浓度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市区雾日和空气质量特征,揭示青岛夏季海雾和冬季陆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区年平均雾日55天,海雾日数占总雾日数的58%,6、7月是海雾高发期。青岛市年平均污染日数为30天,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冬、春两季,首要污染物为PM10。随着城市化进程,NO2质量浓度呈明显递增趋势,SO2年平均浓度是逐年下降的趋势。雾天气背景下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冬季大雾天气3种污染物浓度均显著高于夏季海雾天气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14.
评估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碳减排效果的现有研究普遍存在处理组样本选取范围明显大于试点ETS实际覆盖范围的问题。因此,文中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甄别:将2005—2017年各省的六大高耗能工业子行业中纳入试点企业的体量占相应子行业体量60%及以上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处理组,将非试点地区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对照组。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分析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试点ETS在启动后不仅促进了处理组工业子行业碳排放绝对量的下降,还促进了其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说明试点ETS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工业子行业的总产值和人均总产值分别与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工业子行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盈利能力越强、面临的环境规制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碳减排。建议主管部门坚定依靠市场手段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ETS;另外,应提高体系运行相关数据的公开力度,定期对体系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5.
广州亚运会碳减排的措施、估算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广州为亚运会已经采取的碳减排措施及取得成效,参考了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清单估算方法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所推介的ISO14064标准。借鉴北京奥运期间活动的水平数据,估算了亚运会期间活动的碳排放量,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减少亚运会期间碳排放的措施与建议,包括:政府应关闭市内高污染、高排放的工厂;场馆建设采用可再生利用能源材料;政府应鼓励城市居民和大型商场节约使用空调;汽车牌照单双号限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沈阳市72家供暖企业调研数据,利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核算供热企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51 d供暖期内,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小型分散锅炉房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8.25 kg CO2/m2,区域锅炉房为53.42 kg CO2/m2,热电联产为49.87 kg CO2/m2,组合式热源(燃煤锅炉+热泵)为34.49 kg CO2/m2,清洁能源为21.58 kg CO2/m2。基于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推荐的基准线确定方法,设置了实际排放、历史排放、单体容量40 t/h以上区域锅炉房排放、热电联产排放、技术水平领先前30%和40%企业排放6种基准线情景。通过各个碳排放基准线值比较,结合沈阳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未来碳交易市场计划,建议选择技术水平领先前40%企业排放情景下的碳排放基准值46.57 kg CO2/m2作为沈阳市2013年供暖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以此基准线为起始基准线,对2014-2020年的碳排放基准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缓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压力。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在分析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与经济总量增长脱钩关系的基础上,对影响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提出了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着力点。主要结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与经济总量增长实现脱钩,且“十三五”时期“喇叭口”现象日益明显;人口和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源强度下降总体上减缓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能源结构调整有效抑制了碳排放增长,且抑制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能源消费需求的作用全面显现,但还需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建议: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工业用煤效率和燃煤发电效率;减少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传统工业的过度依赖;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评估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碳减排效果的现有研究普遍存在处理组样本选取范围明显大于试点ETS实际覆盖范围的问题。因此,文中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甄别:将2005—2017年各省的六大高耗能工业子行业中纳入试点企业的体量占相应子行业体量60%及以上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处理组,将非试点地区的工业子行业作为对照组。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分析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试点ETS在启动后不仅促进了处理组工业子行业碳排放绝对量的下降,还促进了其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说明试点ETS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工业子行业的总产值和人均总产值分别与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工业子行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盈利能力越强、面临的环境规制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碳减排。建议主管部门坚定依靠市场手段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ETS;另外,应提高体系运行相关数据的公开力度,定期对体系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9.
白永飞  吕学斌  平措  张成  布多 《气象科技》2018,46(6):1274-1279
本文对2014—2016年拉萨市6种空气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①拉萨市区大气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是O3;②拉萨市区大气环境中SO2、CO的含量逐年下降,但是,NO2含量逐年上升;③拉萨市大气环境中的PM25与PM10比值明显偏低,表明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布的各国CO2排放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1990-2005年世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较大,而且在2000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整体上也呈现负增长,但各国情况相差较大。在人均排放量方面OECD国家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大多数非OECD国家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