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河流域降水极值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海河流域10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海河流域过去47年中降水极值时空变化趋势,从降水极值变化的角度解释了海河流域旱涝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海河流域的降雨量、小雨日数、暴雨日数、湿涝事件、日最大降水量均表现出明显减少趋势,干旱事件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加剧了海河流域干旱化程度。海河流域降水极值空间变化趋势在大部分区域表现为干旱化倾向,尤其是在海河流域东南部区域干旱化程度最为显著。降水的极值变化致使降水时空分布变得更加不均匀,使得海河流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四湖流域暴雨分布特征及可能日最大降水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燕  朱桂林  刘强  马丽 《气象科技》2010,38(1):75-77
利用南四湖流域11县市1971~2007年的暴雨资料,分析南四湖流域首次和末次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南四湖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但日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却有一定规律,呈Λ(x)型渐进分布。利用耿贝尔分布计算南四湖流域多年一遇的日最大降水量极值,计算的未来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与历史上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重现期基本一致,对未来50~200年的估算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8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年最大值法以及耿贝尔Ι型极值分布理论,对江西年平均暴雨日数、暴雨降水量、暴雨贡献率、暴雨强度等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重现期的降水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各地年均暴雨日数呈西南向东北递增分布;大部分地区年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并呈现西部和南部增加略慢,东部和东北部快速增加态势;尤其是江西东北地区既是暴雨高发中心,同时也是暴雨日数增长中心.2)江西各地年平均暴雨降水量和暴雨贡献率均呈东北多、西南少分布;景德镇和上饶为暴雨降水量和暴雨贡献率高值区也是增长中心;赣州北部和吉安南部为暴雨降水量和暴雨贡献率低值区,但呈现明显增长趋势.3)江西各地平均暴雨强度呈现较明显的北部大、南部小的分布特征;暴雨强度呈现西部增强、东部减弱的趋势.4)江西不同重现期的日雨量极值呈现东北大、西南小的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饶、景德镇和抚州一带,低值区主要在吉安南部和赣州.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柳州市的短历时暴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柳州市区短历时暴雨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增强、增多的趋势明显;高强度降水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外因,而暴雨强度公式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和排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建议每隔10年对柳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编。  相似文献   

5.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是进行风险区划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江西省贡水流域超警戒水位的降水作为暴雨致灾因子,以最优极值函数分布方法计算研究该流域的重现期面雨量,利用超警戒水位降水过程的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和降水空间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结合Flood Area模型开展不同降水时空分布情景的洪水演进模拟,以模拟淹没水深作为指标建立暴雨致灾危险性评价等级,对不同降水时空分布情景下贡水流域暴雨致灾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的降水时空分布对暴雨洪涝致灾危险性评价影响较大。该方法是完善流域内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流域内不同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价和暴露度评价,可为地方政府制订减灾规划与预案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淹没模型的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求取漳河流域雨洪曲线,分析流域历史暴雨洪涝风险个例基础上,确定流域致灾临界面雨量和洪涝风险水位段.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法求取流域不同重现期面雨量,基于GIS的暴雨洪涝淹没模型,利用D8及曼宁公式计算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淹没范围和水深;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漳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同时,对湖北省钟祥市行政区域制作了风险区划图,并与实际灾情进行了比较,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区与高风险区对应较好.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观表达暴雨洪涝灾害的形成,也反映了流域及研究区域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有较清楚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夜暴雨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勤  邱东平  刘正奇  白月波 《气象》1997,23(7):46-50
该文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干旱、半干旱及沙漠地区34个气象台站37-44年夜暴雨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地区暴雨的昼夜分布,给出了暴雨昼夜强度极值,重点讨论了地形对夜暴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渠江流域汛期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分析研究渠江流域汛期强降水时空分布入手,试图揭示该流域21世纪以来洪水频发的原因。经对渠江流域1970~2012年降水资料分析研究得出:(1)渠江流域汛期降水量、暴雨日数、降水变差系数呈“北大南小”的空间分布;“北区(河流汇水区,下同)”近年来汛期降水量增大、暴雨频率增加、降水趋于极端;(2)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04~08时,频发区主要位于“北区”,近年来频次呈上升趋势;(3)小时雨强极值“北区”普遍大于“南区”;近43年渠江流域汛期小时雨强极值总体呈增大趋势,“北区”尤为明显。因此,渠江流域汛期发生的强降水趋势性变化,是导致该流域洪水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赵宾怀 《气象》1979,5(7):14-15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的许多气象工作者在研究暴雨时,都不同程度的指出了地形对暴雨的作用。日本二宫洸三指出:短时间雨量极值分布与地形没有关系,而日雨量极值的分布与地形关系则较明显。陶诗言同志也曾指出:考虑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时要注意降水的时间尺度,对于时间尺度很短的暴雨,不容易看出地形对暴  相似文献   

10.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线性矩精确求解极值降水统计特征值,为极值降水频率估计值的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各站点的年最大日降雨量(Annual Maximum Precipitation,AMP)的均值和离差范围分别为92.79~130.28 mm和0.193~0.266;各站点的AMP分布都为右偏分布,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AMP值是小于平均值的,有少数的AMP值远大于平均值,且对平均值的影响较大;各站点的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而言,都属于尖峰厚尾.极值降水统计特征值的空间分布表明:大值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南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即这些地方具有更多更强的AMP极值.极值降水统计参数不仅能够反映AMP的一般平均水平和年际AMP的波动情况,还能更好地掌握AMP的两端分布情况,特别是尾端的暴雨极值.因此分析极值降水统计参数可以给洪涝灾害提供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文极值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文极值的非平稳性和预测方法,建立了水文极值非平稳广义极值(GEV)分布的统计预测模型。利用1952-2010年淮河上游流域累计面雨量和流量年最大值资料、同期500 hPa环流特征量资料以及17个CMIP5模式对环流特征量的模拟结果,筛选出对水文极值影响显著的年平均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作为GEV分布参数的预测因子。分析了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006-2050年淮河上游流域水文极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0年以下与10年以上重现期的水文极值在非平稳过程中呈现前者下降而后者上升的相反变化趋势;多模型预测的集合平均在未来情景中均呈现上升趋势,情景排放量越大增幅越大,重现期越长增幅也越大。与极值的常态相比,极值的极端态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直观反映暴雨洪涝灾害的淹没情景,及时有效地提供流域内的暴雨洪涝风险区划信息,采用洪安涧河流域气象站历史降水序列,结合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和历史灾情数据,使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等,确定了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采用FloodArea水文模型推演了洪水淹没的情景,并结合承灾体绘制了流域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提取了不同重现期和不同淹没深度下承灾体的受灾信息。结果表明:随着淹没水深的加深,人口和GDP受灾占比呈阶梯向上变化,而耕地和居民地受灾面积占比均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增长;随着重现期的增大,流域洪涝灾害的危险程度逐渐加重,较高风险区分布在河道及中下游河道两侧蔓延处等区域,承灾体在低风险区的受灾占比最大(超过80%),极高风险区占比次之,中、高风险区占比最小。  相似文献   

13.
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1971~200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变化清楚,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频次分布、量级分布、极值分布、集中降水强度差异明显,相邻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清江流域主汛期4次致洪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1998年主汛期清江流域4次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4次致洪暴雨均为500hPa青藏高原低槽沿副高西北外围东移过程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所造成;而各次暴雨前,该流域中尺度辐合系统及物理量场基本一致,这对暴雨发生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维散度方程及其对暴雨系统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F模式对中国江淮流域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比较可信的前提下,利用该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三维散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发现,此次江淮梅雨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尤其是4.287 km(约600 hPa) 高度层的三维散度场非零区与雨带对应较好。其移动趋势也与雨带的移动趋势(相同时段基本位于相同的纬度带内,逐渐南移) 一致。暴雨大值中心与三维散度极值中心重合。降水量的增减与三维散度强度变化一致。而无降水的区域为大片的三维散度零值区。三维散度之所以能较好地诊断降水,是因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蒸发和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凝结形成了云,而云导致的质量强迫对三维散度的这种上负下正的分布又有正反馈的作用,而且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三维散度方程,并通过计算找出影响三维散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历史灾情分析、统计、水文模型及水动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富水流域上游历史洪水过程特点、致洪降水时程特征;以年最大致洪降水序列为基础,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上游不同重现期面雨量,运用新安江模型模拟100a一遇暴雨诱发的洪水流量线,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下游洪涝风险,模拟溃堤风险下的淹没情景。结果表明:富水上游一个洪水过程持续24~72 h,多为单峰型;暴雨诱发的洪水过程占总数77%,诱发洪水的暴雨多为区域性强降水,100 a一遇致洪暴雨过程诱发的洪水可使库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在设计的溃口条件下,阳新县部分村镇有淹没风险。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0-2018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流域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hPa附近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7月较之8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hPa以上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针对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马振骅 《气象》1978,4(3):7-8
1.雷达测量降雨量分布的优点 及时地了解一个地区内在某一时刻的降雨强度分布或一个时段内的降雨量分布,对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都是很有用处的。在水文上,为了预告水情和积累降水资料,在流域内要设置一系列的雨量站,而要使地区内总降水量的估计尽可能准确,雨量站网就必须有相当的密度。因此一个重要流域的雨量站数是很多的。这么多分散的雨量站,不仅需要有很多人进行管理、观测和维护,而且在暴雨期间,还往往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地将降水情报送到管理中心。此外,站间间距较远的雨量站网,对于测量大面积较均匀的稳定性降雨,尚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区域总降水量,而对于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对流性降水,则区域降水  相似文献   

19.
登陆粤西的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49~2000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1年来登陆粤西的热带气旋在陆地维持时间、不同强度的降水之间的分布、相同量级强降水的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粤西热带气旋降水分布实况和特征。结果表明,登陆粤西的热带气旋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和其造成陆地强降水范围成正相关的关系;热带气旋造成不同强度(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降水在其路径左右侧分布,雨强越大,出现的几率越少;热带气旋登陆后造成的暴雨量级降水在热带气旋路径右侧比左侧产生的几率更大;而大暴雨、特大暴雨落在路径左侧的可能性比落在右侧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尺度气象监测网雨量资料对2008年影响明江流域的两个台风进行了比较分析,由降雨总量,降雨强度,降雨时空分布与江河径流关系给出明江致洪暴雨警戒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