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晋中近49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晋中市近49年的气候和水资源等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10年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呈减少趋势,以35.9mm/10年的速度在递减,1990年代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河川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与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2000年南阳市降水资料和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分析了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水资源量也呈减少趋势.南阳市人均水资源虽在河南省辖市中位居第三,但仍属缺水地区.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 2000年南阳市降水资料和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分析了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水资源量也呈减少趋势。南阳市人均水资源虽在河南省辖市中位居第三,但仍属缺水地区。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的气候条件造成了该地区水资源量的补给不足,雨水是本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雨水的多少往往对应着水资源的丰枯变化。根据1961—2005年河北省长系列降水资料,对全区雨水资源进行了时空分布、年内变化分析和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平原降水减少速率要远远高于山地。通过雨水资源量的分析得出在一定程度上降水的缺乏形成了河北省水资源的补给量不足,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河北省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己达到极限,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提出大力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是缓解本区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晋中市1956年~2004年的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晋中市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10a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以35.9mm/10a的速度在递减,20世纪90年代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全市的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河川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与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南召县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南召县19582007年降水资料,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年际变化、丰枯变化趋势以及频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52%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年降水量呈递增趋势,趋向率为8.15 mm/10a;夏季是影响年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丰、枯年变化均匀.  相似文献   

7.
黄慧君  王永平  李庆红 《气象》2013,39(4):436-442
利用1961-2010年洱海流域的气候和洱海水资源等资料,统计分析了洱海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不同气候类型对洱海水资源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洱海水资源量与洱海流域降水量、气温的定量关系,对洱海水资源量进行定量估计.结果表明:近50年洱海流域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明显;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洱海流域近50年来最暖的10年.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洱海水资源量与年降水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洱海流域气候类型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以偏冷和偏湿为主,进入80年代后开始出现暖年,特别是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气候以偏暖和偏干为主,未出现过偏冷年.在偏干和偏暖的年份洱海水资源均为枯水年;而偏湿和偏冷的年份洱海水资源多为丰水年;气候正常的年份,洱海水资源多为正常.可根据洱海流域未来气候趋势的预测结果,分别通过气候类型及回归预测方程对洱海水资源的丰欠作定性的估计和定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估算。分析得出:龙羊峡年入库流量的丰枯主要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关,春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上一年秋季的流量、春季的降水量有关,夏、秋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同期的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沈阳近百年特别是近50 a降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沈阳市降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降水量变化决定水资源变化,从1956年以来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且随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地下水变化平缓;地表水资源变化速度比降水变化速度快。同时降水量对辽、浑河的自然径流量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剧烈;近10 a沈阳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将加剧沈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对气候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发展趋势做了预估。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107个观测站1961-2006年46 a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冷暖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别.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7个气候分区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整体一致性,都呈现升温趋势,但各区域的增温幅度不一,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太行山气候区,最小的区域是豫西山地气候区.平均最高气温南阳盆地、淮北平原、豫北平原3个气候区呈略降趋势,其他4个气候区呈升温趋势,豫西山地气候区增幅最大;各季气温变化呈现春、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暖冬现象明显;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河南省平均气温按10 a增加0.22℃计,估计未来50 a升高1~2℃.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8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冬季降水观测数据,应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和层次聚类法(HCA)对湖南省冬季降水进行分区,并在分区的基础上,运用离散小波变换结合Mann-Kendall(MK)和Sequential MK(SQMK)的方法,讨论湖南省各分区冬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并识别影响各自变化趋势的主周期分量。结果表明:(1)REOF的前3个旋转空间模态揭示湖南省冬季降水存在3个主要的异常敏感区:湘南、湘西北及湘中;(2)湖南省冬季降水在空间上可划分为5个一致性子区域:湘西北区(DJF1)、湘西-湘北区(DJF2)、湘西南-湘中区(DJF3)、湘南丘陵区(DJF4)和湘南山地区(DJF5),且每一子区域从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展布;(3)近54年来,5个子区的冬季降水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各区存在差异,其中,湘西南-湘中区、湘南丘陵区和湘南山地区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D1分量是影响湖南省不同区域冬季降水变化趋势的最占优的周期分量,揭示湖南省的冬季降水变化趋势存在准2年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EOF、REOF、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台湾地区1961—2008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台湾本岛年降水量丰沛,澎湖列岛的年降水较少。台湾岛年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东-西部、南-北部的差异。台湾岛的年降水可分为3个气候区,即北部、中西部和东南部。除台湾岛东南部外,整个台湾地区的年降水量均有增加趋势和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贵州省黔南州12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989-2019年的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Kriging法、反距离权重法、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黔南州近31年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突变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黔南州年平均降水呈东西部偏多、北部和中南部偏少的“川”字型分布,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季节降水高值区围绕都匀为中心南北摆动,其中春、夏、秋三个季节降水呈增多趋势,冬季呈减少趋势;(3)月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11-4月降水为东多西少的东西向分布,5-9月为南多北少的南北向分布,10月为北多南少的南北向分布;(4)降水突变总体表现为2000年左右由减少趋势向增多趋势突变、21世纪10年代初由增多趋势向减少趋势突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8~2015年TRMM卫星3B42的日降水资料,对秦巴山区的年降水量、季降水量、各个等级降雨日数、整个区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同时还对各个不同降水类型的倾向率进行了统计,再根据他们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5年秦巴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特征且呈带状分布, 山区南部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北部,山区东西部降水差别不大;2)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无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增大的趋势,小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减少的趋势,中雨日数除山区东南外呈增大的趋势,大雨日数除重庆、河南、四川北部外基本呈增大的趋势,暴雨日数除山区东西部暴雨日数减少外其他地方都呈增加的趋势;4)整个山区年降水量随着时间的增长在缓慢的增多。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近45a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省35个测站1960—2004年45 a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降水量资料集,分析了近45 a江苏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年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而极端低温则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显著增加,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自南向北逐渐减少;(2)极端高温在江苏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而西北地区则有弱的下降趋势;全省极端低温表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极端降水频次在南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北部减少趋势,中部则无变化趋势。(3)江苏极端高温、低温和极端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其中极端降水频次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资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2011-2050年B2气候情景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资源增多趋势不显著,但在2031-2040年达到峰值;生长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与辐射资源变化呈相反位相,减幅从西向东依次增大,辽东大部地区减幅达20 mm/10a以上。不同年代降水多寡将对洪涝和干旱事件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大于等于10 ℃积温呈极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地区增幅在100 (℃·d)/10a。辽西东部和辽北西部地区初霜日显著延后1-3 d,辽宁北部和辽东部分地区终霜日显著提前1-2 d。初霜日的延后和终霜日的提前使得无霜期延长,说明辽宁地区未来40 a热量资源明显增多,这将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1--2012年河南省11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2a河南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夏季降水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淮河沿线为降水最多的区域,豫西和豫西北太行山一线为降水偏少区。全省夏季降水以全省偏多或偏少一致性为主,此外,还呈现南北反相、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夏季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分布: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降水存在22a左右的周期,且在1977年后信号较强;年际变化尺度上以7a周期为主。在降水偏多年,中高纬存在一个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低层有气旋式环流,高层有明显的东风环流,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在降水偏少年,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0—2020年秋季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利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秋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秋季降水场主要有4种类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湿(干)南干(湿)型、西湿(干)东干(湿)型、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累计贡献率为86.7%。1980—2020年,全区型和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降水呈增加趋势,而北湿(干)南干(湿)型和西湿(干)东干(湿)型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中全区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75.6%,主要受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北湿(干)南干(湿)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17.1%,这是由于赣北地区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而中南部在背风坡,降水较少,同时秋季赣北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且受到台风外围的影响,易发生降水,使得南北降水呈反相位变化。  相似文献   

19.
Temporal trends between 1951 and 2007 in annual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of severe drought years and onset date of ISM were analysed on a 0.25°?×?0.25° grid cell basis across India using APHRODITE daily gridded precipitation data. Locations which experienced temporal trends of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annual ISM precipitation and onset date of ISM were detected using the non-parametric Mann-Kendall test. A new method of defining local onset of ISM from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was developed to enable countrywide temporal trend analysis of onset date. India was characterised by a heterogene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location of significant temporal trends in the examined facets of ISM precipitation. A greater extent of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rends (p?<?0.05) of increas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rather than simple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rends in annual ISM precipitation and onset date of ISM. Field significance tests showed grid cells reporting significant trends were significant (p?<?0.05) at the global or field level (except trends of increasing, i.e. later, ISM onset dat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finer spatial detail regarding trends and variation in annual ISM precipitation, severe drought years and onset date of ISM complementing recent studies on trend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India to produc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behaviour of ISM precipitation. These findings will benefit water managers charged with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y at a fine spatial scale (the watershed or basin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