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东北低压大风天气的数值预报与模式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玲  仲雅琴 《气象学报》1985,43(1):97-105
东北低压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在春季出现最频繁,低压强度也最大,它所带来的天气经常是持续的强烈大风。根据1956—198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四、五月份东北低涡出现大风(长春,四平和白城三站地面风速≥10米/秒)的机率可达60—80%。本文对一次东北低压的发展及其大风天气进行了数值预报。为  相似文献   

2.
西南热低压及其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文 《气象学报》1965,37(2):126-131
在四川盆地或其附近地区生成、发展的热低压是春季影响西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系统。受热低压控制的地区,晴天少云、温度高、湿度减小、南风增大,贵州西部、云南北部常出现偏南大风。热低压填塞消失后,常常给川黔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温和降水天气。文中也指出了西南热低压与高空西南低涡的关系:在热低压发展达最盛之前,700毫巴相应的位置上有低涡出现,低涡出现后24—36小时,它随同500毫巴上的西风槽东移,地面热低压就填塞了。 本文总结了热低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天气图从贵阳气象要素的变化上得出了热低压消失与成长的一些经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典型高影响天气系统之西南热低压研究Ⅰ——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方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2008,24(4):391-398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究其形成规律和机理,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热低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较少移动;春季我国西南地区近1/4时间受热低压影响,4月份热低压出现频率最高,而5月份的热低压最强,热低压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其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热低压主要形成于地形鞍型场附近,是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高温天气和贵州春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70%的热低压天气过程会带来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贵州分别有69%、50%的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会产生大雨、暴雨以上的降水.  相似文献   

4.
汪厚基 《气象》1975,1(2):16-17
1974年1月12日上午我区西部的一次降雪,雪量不大,但出现得很突然。它不是出现在低压、低槽、切变线之类降水天气系统的影响下,而是出现在700毫巴高压范围和500毫巴脊线前部的下沉气流区域中。这就与一般的降水情况显著不同。探讨一下这次比较特殊的降雪,对逐步认识这类降水,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1引言回流天气是冬季黑龙江省产生暴雪的一种特殊的天气形势,黑龙江省回流天气特征是在一定的环流形势下.中低层有由东部或东南部海上伸向陆地的暖脊,风向以出现偏东风为标志,地面气压场上,黑龙江省处于低压北部的偏东气流里。2009年冬季,黑龙江省出现了两场典型回流暴雪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强降雪产生在锋区靠近暖区一侧.地形在回流暴雪过程中,通过其强迫分别位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正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2009年2月贵州西部出现的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异常高温天气主要由于极涡较常年偏东、偏弱,中高纬一直维持纬向环流,热低压较常年偏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引起热低压维持,地面出现高温少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对造成阿图什地区1980年──1989年10年中3──5月96次大风天气个例的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造成大风的影响系统有6种高压类型,同时对应普查了塔里木盆地的系统,得出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热低压,另一种为均压场。并从表征高压和低压的范围、强度及其变化等特征出发,选择了有明显物理关联的高压或低压的出现范围、中心数值、闭合圈数、中心数值的变化、移向、移速以及一定区域的等压线梯度(条数)和有无冷锋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高压或低压的特点及变化情况,用于分析总结各种类型影响系统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气图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一次典型热低压填塞导致贵州产生暴雨天气过程CAPE值及抬升指数,借以分析热低压天气系统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低压天气系统的维持为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积累了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同时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从热低压的南部开始发展,最不稳定区域位于热低压中心偏南的位置,暴雨中心的降压升温过程相当匹配,暴雨过程对应着对流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暴雨过程结束后大气层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春夏西南低压的发生发展分析及对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0年的天气资料,统计了春夏季节在我国西南地区至中南半岛北部的西南低压,基本掌握了其活动情况,并对它的发生发展消失进行了分析,发现西南低压是一个浅薄的、局地的、独立的天气尺度系统,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是五、六月,一般只向偏南方向移动,既不是温带气旋,也不属于热带低压,但却具有二者的部分性质,它的发生发展消失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西南低压的本身结构和控制下的天气是非对称的,对西南地区可造成大至暴雨天气,而影响粤西则是晴热少雨,北部湾还有大风出现。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锡稳  刘治国  黄玉霞  张铁军  程鹏 《气象》2006,32(7):102-10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预报实践和研究工作证实,高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低压(涡旋)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1975—1982年六次高空冷涡形势下,山东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资料,研究了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形成及其对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作用。通过对本省范围地面站资料和地面涡度,散度图,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地面中尺度低压,流场中的中尺度扰动、辐合线的演变及其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系。 关于急流与强对流形成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Beebe和Bate (1955)依据850hpa和  相似文献   

12.
黄海波  米永胜  郑永光 《气象》2006,32(7):58-63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涌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此次强雷暴天气是由飑线引起的。飑线的形成可能与冷性的中-α尺度的高压和生命史较短的中-β尺度热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4)925hPa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域对于预报雷暴天气的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强雷暴出现在MPV〈0的大值区内。  相似文献   

13.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西藏高原北缘,西邻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山系,北以天山为屏障.盆地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东面开口,呈马蹄形的内陆盆地(见图1).盆地内以沙漠、戈壁组成,有全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热低压在特殊地形的影响下,其发生发展与南疆地区天气有密切联系.就地面天气图而言,塔里木低压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在低压控制下的南疆地区,冬季绝大部分地区为晴天或高云天气;春、秋季影响南疆天气则以锋区冷空气入侵为主,低压影响不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6-1999年宜昌市地面观测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并对1996-1999年逐日08时东亚天气图进行普查,根据发生灰霾天气时宜昌所处地面形势进行分类,普查结果表明:宜昌灰霾天气可分为高压控制、高压前部(或底部)、高压后部、变性高压、低压、鞍型场共6类。宜昌处于变性高压控制时出现灰霾天气的概率最大,处于高压或低压控制时,出现灰霾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根据宜昌市灰霾天气气象因子诊断分析结果,建立了宜昌市灰霾天气预报决策树,并用2009年的数据进行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冬季及秋季预报效果优于春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16.
2014年3月底广东省开汛期间,出现了大范围的多灾种连续强对流天气。利用区域加密地面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常规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连续强对流发生期间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和动力热力条件,重点讨论了大气层结不稳定维持的原因。动力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出现在低空急流的中尺度大风速中心前方强烈的辐合区和上升气流中,垂直风切变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迅速增大,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中尺度低压和地面辐合线在对流落区预报中具有较好的指示性;热力分析和热流量方程诊断表明,低空西南急流由北部湾附近暖区沿温度梯度方向不断向广东输送强暖平流,使得不稳定能量得到补充,是导致广东大气层结不稳定维持的根本原因;对于广东开汛期间的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中需要特别关注低空急流的演变及其与温度场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0-2007年吉林省11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共计100次雨凇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雨凇天气南多北少,丘陵地带及长白山脉的迎风坡一带为雨凇的频发区。雨凇多发于冬初和初春,并且雨凇出现几率在减少。吉林省的雨凇天气的温度层结结构与中国南方省市雨凇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雨凇天气并不存在融化层和逆温层等结构。通过对地面形势的分析,将雨凇天气分为低压后部型、高压前部型、低压南部型和低压型。它们的共同点是高空均有较深厚的后倾槽移过吉林省,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近地面层先升温后降温,850 hPa相对湿度为70 %左右,而地面相对湿度均可达到80 %或以上。强雨凇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地区,强雨凇天气出现时的地面及高空形势与一般的雨凇天气发生时的形势基本相似,但850 hPa和地面的相对湿度比一般情况偏大10 %左右。  相似文献   

18.
赵景忠 《气象学报》1980,38(2):182-186
雨季对流层中下部的涡旋或地面气旋是极为重要的暴雨系统,为广大气象工作者所注意。但有时暴雨的产生既没有出现这些明显的暴雨系统,也没有天气尺度的锋面或低压相伴随。松本诚一等提出了中间尺度的天气系统,指出了带有暴雨团的中、小尺度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月1日与2012年4月19日黔西南州出现了2次冰雹天气过程,2次冰雹天气分别是在西南热低压与滇黔静止锋的控制下所发生,但2种天气系统发生冰雹天气较为罕见,本文利用MICAPS 3.1常规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特殊天气系统影响所发生发展冰雹天气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汤懋苍 《气象学报》1982,40(4):506-507
《气象学报》编辑部: 读了叶笃正、高由禧等先生所著《青藏高原气象学》后,本着求教的心情,有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不对之处,请即指正。 一、第三章气压和风,在夏季平均气压场基本特征的论述中,认为高原南侧的高压带是高原热低压和印度低压的分界线。我同意这个分析,由于印度低压和高原热低压的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在高原南侧发生不连续的现象,这在盛夏是很明显的天气过程。因此,这个南侧的高压带,实际上是两个季风热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并没有天气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