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所选取的2004—2013年共78例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将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过程分为3个类型:低槽/切变线冷锋型、低涡(西南涡/西北涡)气旋型、低槽/切变线冷高压型。统计结果表明,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出现概率最多的类型依次为切变线冷锋型、低槽冷锋型和西南涡类型,各天气类型的雨区移动方向均以自西向东为主,低层700 h Pa和850 h Pa多存在西南或偏南急流,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分析中部区域3种主要降水类型特征及其增雨潜力区位置发现:1)低槽冷锋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500 h Pa和700 h Pa低槽前部、地面冷锋后部,多为连续性降水;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500 h Pa低槽前部、700h Pa槽前和西南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以及地面冷锋后部或锋线附近区域。2)切变线冷锋类型降水多出现在地面冷锋后部、低层切变线两侧附近;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两切变线之间且较靠近700 h Pa切变线一侧、急流出口左侧的带状区域。3)西南涡波动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低涡中心及700 h Pa暖式切变线两侧附近,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及暖式切变线北侧区域。  相似文献   

2.
山西中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19日出现在山西中部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低空低涡切变线、地面回流以及河套气旋等的共同存在为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流型配置;700 h Pa西南急流、850 h Pa偏东南急流和925 h Pa偏东急流为此次暴雪天气提供了强的水汽输送和补充;500 h Pa偏西北急流和850 h Pa偏东北强气流耦合加强,且高层正涡度输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倾斜垂直结构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暴雪天气的发生。低层和近地层温度变化、0℃层高度下降、逆温层增厚以及垂直风切变加大是判断此次降水过程相态变化和降雪强度增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广东前汛期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NL1°×1°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广东前汛期的2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2次降水都处在低空急流通道里,空气中深厚的高绝对水汽含量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背景条件;降水落区主要在强垂直涡度差和弱的对流抑制相重合区域,925 h Pa的风速辐合为5月11日降水的主要系统,而5月17日的主要降水系统则为500 h Pa的短波槽。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在低层流场中发现有中尺度系统与雨区相配合,有利于降水效率。5月11日500 h Pa槽线的南落以及切变线南侧强上升运动抑制了切变线附近的上升运动使得降水在粤北比预报偏小;5月17日数值预报未能预报出500 h Pa的短波槽使得暴雨漏报。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罕见的春季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T639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4月15~16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罕见春季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天气系统为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500 h Pa东移短波槽是这次暴雨天气的触发系统,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在低涡作用下不断向北输送水汽,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下游高压脊的阻挡作用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强水汽辐合、强上升运动出现时间比降水集中时间滞后3~4 h;K指数大值区、θse高能舌区与暴雨落区相符合;强冷空气的入侵,是降水量级增大的直接原因;变温对春季强降水的反应比变压更敏感;过程前期的高温高湿对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锋前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锋面云带的合并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风廓线资料,对2015年肇庆市开汛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风廓线产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200 h Pa高空气流分流区、700 h Pa显著西南气流前方、850 h Pa切变线以南风速辐合区、925 h Pa风场辐合区和地面锋面低槽的重叠区域。暴雨发生前伴随着CAPE值激增,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条件下,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广东中部地区辐合汇聚,为暴雨提供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过程低层气旋式涡度和高层反气旋式涡度使得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更加深厚,进一步增强上升运动。暴雨期间雷达风廓线资料直观地显示了中小尺度系统引起的风场变化,中层波动对应过程中的几个强降水时段。当上空处于中层西风波动槽前时,西南暖湿气流层次深厚,降水加强;当6 km以上高度西北气流向下发展时,降水处于减弱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 1°×1°格距逐6 h再分析资料、FY-2F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国家气象站常规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湖北省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对2019年5月25日湖北省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低槽不断分裂南下,盆地低槽稳定维持,中低层低涡扰动,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维持,是本次大暴雨的有利天气背景;有西南向的水汽输送通道并在暴雨区强烈辐合,水汽辐合中心位于900~950 hPa,500 hPa以下整层温度露点差都在4℃以下;暴雨区在150 hPa以下为正平均涡度;400 hPa以上为正平均散度,其下为负平均散度,最强降水时段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明显向对流层下层压缩,高层负涡度低层正涡度的配置催生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配置,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从1 000 hPa延伸到200 h Pa,整层以上升运动为主,在最强降水时段上升运动中心明显下移;有明显的上冷下暖层结结构,形成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温度平流配置,有利于产生对流不稳定;降水云顶亮温TBB≤-50℃区域与降水区对应,近似圆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湖北东部强降水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7.
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为中国中部区域春秋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根据地面冷空气活动路径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具体分为低槽西路冷锋型、低槽东路转西路冷锋型和副高西伸型3种类型,其中低槽西路冷锋型占比最多。选取2012年11月24日中部区域一次典型低槽西路冷锋降水个例,首先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增雨潜力区初判,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综合给出增雨潜力区位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500 hPa和700 hPa槽前及地面冷锋后部区域,过程典型时刻2012年11月3日14时初判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安徽大部分地区,模式模拟的过冷水分布区域与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得到此次中部区域典型低槽西路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500 hPa和700 hPa低槽前部、700 hPa急流左侧且更靠近急流轴一侧、地面冷锋后部及锋线附近。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2年6月27日河西走廊东部突发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FY-2D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82个区域气象站及6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从天气特征、高低空急流、水汽条件、中尺度特征、稳定度、垂直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为典型的"北槽南涡",即500 h Pa贝加尔湖冷槽东移南压携带冷空气从柴达木低涡后部侵入与其汇合,冷暖空气在河西走廊中东部交汇。同时鞍型场的稳定维持,为柴达木低涡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进一步加强了低空锋区和动力辐合,造成本地大到暴雨及暴雨天气;(2)700 h Pa中尺度低涡和地面辐合线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3)冷空气侵入700 h Pa低涡成为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4)高原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北上与河西走廊东部新生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大到暴雨的直接原因;(5)高空西风急流与中低空偏南和东南急流的耦合,中层干冷、低层暖湿,环境风垂直切变以及散度"上正下负"和涡度"上负下正"的强上升运动区都为大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2012年春季绥化市2次较大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2012年3月16日与3月29日2次较大的降水天气,对比分析了其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分析表明,这2次过程在高空都存在低涡系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地面都有较强的低压中心维持。从涡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及相对湿度的垂直时间剖面看,在2次降水过程的时段内整层均表现为大面积的正涡度区,都有很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输送带都处于中低层,只是相对湿度大值区高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23-24日河南省一次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加尔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西部形成深厚低槽,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境内与强盛的西南急流汇合,是本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而南支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促使西南低涡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出,使得切变线南侧西南低空急流加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与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低层能量场出现明显辐合,当低层能量场转为辐散时,能量释放,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高层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条件配置,使得大范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特别是高层散度场的下伸,利于降水释放潜热,增加大气的不稳定,进而利于强降水的发生。850 h Pa垂直螺旋度中心大值区域能很好地反映切变线、急流等与低涡相联系的天气系统,其中心强度的迅速变化能较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雨区在天气图上占的相对面积问题。发现不同的雨区相对面积联系着不同的概率,从而形成了一个概率分布函数。还得到了雨区相对面积的出现概率与气象站出现降水的气候概率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石河子地区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3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石河子年降水量最多,其次是炮台,最少是莫索湾。3站季节变化一致,均以春夏季降水量居多,约占全年63%,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全年的13%。降水量年际变化一致,70年代降水量偏少,80年代以后降水量偏多。出现丰水年和干旱年的降水趋势一致,且出现丰水或干旱时大面积发生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商水县面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商水县面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方法优缺点的讨论,确定采用面积权重法。  相似文献   

14.
面雨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冶林茂  符长锋 《气象》2000,26(1):9-13
面雨量的和预报,适合防汛、抗洪需要,并可能成为我国气象和水文两大学科相结合的纽带。提出了计算面雨量的三角形法,不仅有其明显优点,且易于实现业务自动化;进一步探讨了面雨量在预报和服务中的应用以及面雨级的划分和预报。  相似文献   

15.
螺旋度诊断分析与短时强降水面雨量预报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刘惠敏  郑兰芝 《气象》2002,28(10):37-40
利用T106细网格多个基本要素场和物理量预报场,诊断分析高低空Z-螺旋度在暴雨形成中的贡献,结合其他动力、热力物理量场,采用动态方法,建立降水量的逐步回归方程,作未来6小时的面雨量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1—2002年博乐垦区出现冰雹天气所对应的天气形势,采用统计学方法为博乐垦区的冰雹天气建立多因子交叉相关综合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距离权重反比法对重庆市气象自动观测站的雨量资料进行格点化处理,采用地球椭球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暴雨面积,对重庆市2007—2016年的各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暴雨面积估测,计算出的暴雨面积能真实反映暴雨的影响范围,并充分证实了重庆市2014年的"9·17"区域暴雨是该年重庆市影响范围最大的暴雨。通过对暴雨面积的估测,分析重庆市近10 a的暴雨面积变化趋势,反映出其总体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地区一种新的干旱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用一种新的指标方法来揭示乌鲁木齐地区的干旱,该方法具有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能反映客观实际等特点。根据该指标的变化分析得出:用该方法反映出来的干旱程度与实际干旱比较一致;乌鲁木齐地区的干旱程度有减小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转折点,与气温变暖发生转折的时间基本一致,这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和农牧业生产都有好处;虽然80年代以后的干旱程度比六七十年代有所缓解,但由于降水和蒸发的量级差别,该地区降水增加和蒸发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在短期内并不能有效改善本地区的干旱状况,未来一段时间内干旱仍将是我们面临的很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老风口生态区偏东大风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环流形势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老风口地区大风及偏东大风。文中通过对实测风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气象学原理,揭示出了老风口风区大风及偏东大风发展维持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verification-area designs on the sensitive areas identified using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 (CNOP) method for tropical cyclone targeted observations.The sensitive areas identified using the first singular vector (FSV) method,which is the linear approximation of CNOP,were also investigated for comparison.By analyzing the validity of the sensitive areas,the proper design of a verification area was developed.Tropical cyclone Rananim,which occurred in August 2004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was studied.Two sets of verification areas were designed;one changed position,and the other changed both size and position.The CNOP and its identified sensitive areas were found to be less sensitive to small variations of the verification areas than those of the FSV and its sensitive areas.With larger variations of the verification area,the CNOP and the FSV as well as their identified sensitive areas changed substantially.In terms of reducing forecast errors in the verification area,the CNOP-identified sensitive areas were more beneficial than those identified using FSV.The design of the verification area is important for cyclone prediction.The verification area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a proper size according to the possible locations of the cyclone obtained from the ensemble forecast results.In addition,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yclone analyzed from its dynamic mechanisms was another reference.When the general posi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area was determined,a small variation in size or position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of CN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