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福建省古田水库地区1975—1984年十年人工降雨区域回归随机试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十年共进行228次随机试验,其中催化113次,统计结果表明平均相对增雨29.49%,绝对增雨1.45mm/小时(α<0.0005)。按云型、作业云回波顶温度、自然雨强等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有利的催化条件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4,(5):32-36
藁城县在1972年、1973年5月、7月和8月份,配合抗旱,利用碘化银炮弹对于积雨云、雨层云、高层云和层积云进行了14次人工降雨试验。通过对降雨试验资料的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碘化银炮弹不仅对积雨云有明显增雨效果,对降雨性层状冷云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层积云的催化,地面未收到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清 《贵州气象》1999,23(2):38-39
贵州省自1980~1986年先后共进行了7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及试验。1980~1986年主要搞大面积作业,1983~1986年在结合抗旱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试验。其中1980~1985年进行夏季抗旱作业及试验。1986年进行冬季飞机增雨试验。7年来,飞机人工降雨工作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及省内外有关单位的配合下,由省人工降雨指挥部具体组织实施的,为我省防旱抗旱、夺取农业丰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并获取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对飞机人工降雨的作业方案及催化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试验研究结果,为我省…  相似文献   

4.
古田水库人工降雨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是对福建省古田水库地区12年(1975—1986年)人工降雨随机试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统计分析表明244次随机试验得出20%(α<0.05)左右增雨效果。各种观测分析(冰核、雨水中Ag+含量,雷达回波、雨滴谱)及数值模拟结果为人工增雨统计结论提供了初步的物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5.
1975—1986年古田水库人工降雨效果总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光平  方仕珍  肖锋 《大气科学》1991,15(4):97-108
本文对福建省古田水库地区1975—1986年人工降雨试验效果进行总评价.12年共进行244次随机试验,三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区域回归分析法、双比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均表示122次催化平均相对增雨在20%左右,显著度高于5%水平.此外,按云型、天气条件、雷达回波顶温度分类统计,为选择有利作业条件提供科学依据.云和降水物理观测(冰核、雨水中银离子含量、雷达回波和雨滴谱)及数值模拟的工作,其结果为人工增雨统计结论提供某些初步物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75—1983年福建省古田水库流域人工降雨区域随机回归试验资料的分析,探讨降水自然变异对人工降水效果统计检验的影响。 分析表明:人工降水效果统计受降水自然变异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试验样本的增大而减小,只有在样本容量无限大时,才可把这种影响视作“偶然误差”。在人工降雨试验中,检出催化效果的概率都是随着样本容量和增雨效果增大而增大,在本试验中,如增雨效果要达到20—30%,在检出率为90%条件下,估计要250个样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古田水库地区人工降雨试验雨水中A_g~ 含量分布的分析,探讨催化对雨水中A_g~ 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雨水中A_g~ 含量增加与催化有密切关系,而且A_g~ 含量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增雨中心,区域雨量中心轴线相吻合。 雨水中A_g~ 含量增加机制探讨表明:除雨水冲刷外,还可能是A_gI粒子参与降水过程后与降水粒子同时下落所致。这些分析为人工降雨效果评价供某些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9.
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对流云尺度小、生消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对其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利用2003年在"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外场试验"试验区获取的对流云人工增雨监测资料,采用成对对流云试验方案,开展对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催化云催化前后雷达特征量和地面雨量变化分析,以及催化云与非催化云自身对比分析和双比分析,初步得出:人工催化后10~20 min增雨效果不明显,人工催化30 min后才能产生明显的增雨效果,其效果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对流性云火箭增雨试验效果的数值模式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人工增雨催化功能的三维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3年7月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对流性云火箭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式评估,并就火箭催化的时间、部位和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火箭在对流云中适宜的部位进行人工播云催化作业是有正效果的;在云发展阶段进行催化,增雨效果较好;火箭发射仰角对增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给出了火箭最佳发射仰角的选取原则,并分析了火箭催化增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初值不确定性对我国南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依据历史降水资料的统计分型,选取华南暴雨型、江淮暴雨型和黄淮暴雨型等三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暴雨过程,采用AREM模式以不同资料分析场(常规观测资料、NCEP和ERA40同化分析资料)作为初值进行暴雨预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各类型暴雨,不同资料初值的差异都会引起暴雨数值预报结果的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类暴雨初值误差及其变化信息,从中提取出主要的误差分量,并对这类误差的数值预报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预报验证,结果显示,寻找和消除主要的初值误差,对改进暴雨数值预报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随机化人工降雨试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分析各种非随机化人工降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案——区域控制模拟试验。统计数值模拟分析及采用本方案对古田人工降雨试验再评价、对河南、江西、山东等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作业效果评价均表明,本方案比其它随机试验方案能较客观、准确评价作业效果。文中还采用统计数值模拟方案探讨区域雨量相关、作业效果对区域控制模拟方案统计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樊志超  周盛  高继林  彭月 《气象》2012,38(8):997-1003
在总结柘溪水库多年人工增雨发电试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水流域的气候特征、防汛形势、发电需求和安全生产要求,确定了柘溪水库人工增雨作业的适宜时段。通过分析近5年资水流域37次典型降雨日的天气形势和降雨特征,将影响流域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归类分型为西风带降雨系统、东风带降雨系统和地形云,并进一步确定了柘溪水库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化布局和作业方式。在分析库区特大致洪暴雨典型个例的基础上,找出了柘溪水库人工增雨作业需要规避的强降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non-randomization experiments such as the sequential test, the regional control test, the double ratio analysis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regional regression tes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which were carried out over eastern Hexi Corridor from May to September during 1997-2004. It is discover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rti 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the rainfall amount increased by 161.5 mm averagely in 8 yr,that is,an average relativ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ratio equals 43%.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over eastern Hexi Corridor are obvious, thus carrying out these operations is feasible.The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ns a new way for eastern Hexi Corridor to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air water resources, to amelior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increase the water store in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5.
密云水库蓄水型增水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密云水库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火箭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由于2种工具作业影响区域在时、空上互相覆盖,所以需研究对飞机、火箭增雨作业综合评估方法。此方法依据长序列历史资料和较长作业资料,分别对飞机和火箭增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分析结果为基础,使用催化覆盖面积加权法分析综合增雨率,得出2004年密云水库流域增雨作业可增加降水量13%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 ~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 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17.
欧亚大陆积雪与2010年中国春末夏初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立言  武炳义 《高原气象》2012,31(3):706-714
利用欧亚大陆地区的积雪覆盖日数资料、中国160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和数值试验研究了欧亚大陆2-4月积雪与后期5-6月中国降水的关系。结合2010年积雪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可以发现,SVD第二模态基本反映了2010年积雪异常与降水异常的时滞耦合关系。欧亚大陆积雪在欧洲、青藏高原东部和东亚地区异常偏多时,我国华南降水增多,长江中下游降水减少,欧亚大陆东、西部积雪异常偏多与后期中国华南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统计分析得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积雪参数的观测数据,选用大气环流模式CAM3.1进行数值试验,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一致。积雪异常通过反照率效应和水文效应引起地表及其上的大气热力状况异常,进而引起位势高度场、风场等各个大气环流要素场的调整,导致后期华南降水异常偏多。欧亚大陆积雪异常很可能是2010年春末夏初华南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18.
华北夏季降水与北半球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利用基于Z指数的判别方法确定华北地区严重旱涝年份的基础上,应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严重旱涝年的环流形势并初步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的成因。然后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找出了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密切的海温关键区,即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两个区域海温影响华北降水的地理机制和相对重要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初步探讨了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江淮降水场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的降水预报主要是对汛期(夏季)的单站降水量或区域的降水型态进行预报,而主要的预报方法为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据此,利用江淮地区的月降水量标准化序列,得到江淮地区降水时空分布型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奇异谱分析和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设计了统计学的降水预测模型,对江淮地区的月降水量进行了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对江淮降水场的趋势作出较好的预报,且递推时间短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来鞍山市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4年计54 a鞍山市逐年春夏季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鞍山市半个世纪以来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鞍山市春季降水线性变化趋势为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 mm/10 a,夏季降水线性变化趋势为减少趋势,其线性变率为5 mm/10 a,并且从80年代开始春夏季降水的不稳定性开始增强。春季降水存在着4~6 a和16~18 a的主要变化周期,夏季降水有18~20 a和6~8 a的主要变化周期,各周期变化在不同时期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