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资料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光能丰富、光温配合好是本区主要的气候优势。它能使春小麦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可能成为仅次于青藏高原的另一个小麦高产区。文内还提出了该区春小麦种植的主要气象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试图从生态气候学角度认识灌区小麦高产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性,为趋利避害,大面积创高产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气候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振镛  林日暖 《气象学报》1987,45(3):346-353
河西冷凉灌区春小麦增产潜力大,具有光能丰富、温度适中、光温配合好、降水相对集中、有效风速大等气候优势,它可成为我国又一个小麦高产地区。限制该区春小麦生产潜力发挥的气候因素是分蘖—拔节期的干旱和开花—灌浆期的光照不足。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气候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使春小麦能稳产、高产,年年增产,根据新疆气候特点,结合春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性,为生产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生产建议与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春小麦对气象条件的要求1.1播种──出苗春小麦种子在日平均气温0~3℃时发芽,5℃以上出苗。春小麦适宜播种开始的温度是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即早春土壤夜冻日消时地表解冻5~7cm时进行,大量播种气温指标是日平均气温0~5℃,低于0℃或高于10℃均不直播种。春小麦适播期除要求有适宜的温度外,还要有一定的水份,一般春小麦播种的适宜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70%时,利于…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胡麻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西北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1987—2016年与胡麻1988—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胡麻典型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典型生育期间隔日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出苗期的变化幅度最大,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分别相差36 d和30 d;春小麦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P0.05),开花—乳熟期的间隔日数显著延长(P0.05),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变化不明显(P0.05);春小麦、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与日照的相关性最好(P0.01)(除春小麦开花—乳熟期显著相关及胡麻现蕾—开花期相关性不明显);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近47年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的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的气象数据,以月平均温度、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西、中、东部春小麦区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在过去47年中生长季(4—8月)平均气温升高了1.2℃,平均每10年升高0.32℃;生长季降水量年代际间波动不大,但本世纪初全区麦区平均降水量偏少;生长季日照时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使春小麦除成熟期外,其它各生育期基本随年代的增加而提早。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观测站1961-2004年春小麦生长发育期(3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结果表明,春小麦生长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89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7℃。在春小麦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春小麦的温度敏感系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及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正值,这两个时段的气候变暖有利于春小麦生产;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及4月中下旬温度敏感系数为负值,这两个时段的气候变暖不利于春小麦生产。总体而言,气候变暖对春小麦单产的贡献为-2.6%。  相似文献   

7.
海拔2800m的山区地膜春小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海拔2800m以上的和田县喀什塔什乡科克阿依村进行地膜穴播春小麦与露地春小麦栽培对比试验。地膜覆盖技术改善了小麦生物性状,分蘖数和成穗率大大提高,千粒重也有所增加。除4月15日播种的外,株高、结实小穗数、穗粒数都比露地播种小麦增加,A、B、C三处理比对照籽粒产量分别增加75.5%、82.0%和52.3%,增产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解决低温半干旱山区春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粗、旱、冻等突出问题,具有较好的保墒蓄水、增温保温效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是小麦生产再上台阶的一项有力措施,值得在南疆海拔2800m以上的山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东部,耕地海拔高度大都在1440—2000米,有祁连山水和地下水灌溉,热量充沛,光资源丰富,是春小麦适宜栽培区。武威地区历年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其产量起着左右全区粮食产量的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量的高低,特别是春小麦进入籽粒增重期,气象条件对产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观测站1961-2004年春小麦生长发育期(3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结果表明,春小麦生长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89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7℃。在春小麦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春小麦的温度敏感系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及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正值,这两个时段的气候变暖有利于春小麦生产;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及4月中下旬温度敏感系数为负值,这两个时段的气候变暖不利于春小麦生产。总体而言,气候变暖对春小麦单产的贡献为-2.6%。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  王毅荣 《干旱气象》2013,(2):298-302
利用近45 a甘肃省78县区春小麦实际产量生长期(3~6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主要采用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产量时空演变及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甘肃春小麦产量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产量递减;2)存在河东、河西2个特别区域,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高产而稳定,河东地区明显产量低且不稳定,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河西走廊区域产量变化与陇中反向,及河西产量偏高年份河东反而偏低,反之亦然。河东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产量变化与河西反向;3)河西走廊地区对气温响应敏感,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对干湿(降水)的变化敏感;4)响应最敏感区产量1991年之前变幅较小,之后变幅加大;丰欠年份相间,存在2~3 a的准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原理,逐步选取具有生物学和农业气象学意义的因子,进行春小麦产量预报,方法简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产量处理以奇台县 1953—1986年春小麦单产(y)为基本资料,用正交多项式取四项处理,模拟趋势产量。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 在朝阳市的“八五”规划中,把因地制宜地发展春小麦列为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首位,计划开发面积100万亩。春小麦生长期为3月中旬至7月上旬,此时正处于干旱阶段,降水量只有50~60mm,且蒸发量大。可见,通过灌溉这一措施来弥补水分不足,是减轻干旱的行之有效途径。这就涉及到在当前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如何灌溉才能达到节水、高产、稳产的目的。2 试验设计和方法 本试验是1993~1994年在建平县太平庄  相似文献   

13.
1引言春小麦是朝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丰歉是关系到朝阳人民生活改善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尽管小麦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朝阳地区小麦连年获得丰收,但品种单一。为了改变本市春小麦目前这种状况,春小麦高产品种的引进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西北超大穗冬麦偏春性的生物学特性,应用气候相似原理,我们连续进行引种,经3年春季播种试种,运用正交试验,确定定量化的指标,对朝阳地区高产小麦品种的更新具有现实意义。2应用主坐标方法确定引种源地超大穗小麦是经陕西咸阳农科所繁育而成的偏春性冬麦,经新疆乌兰乌苏做春季播…  相似文献   

14.
由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能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最佳路径资料,采用Bogus方案构造了西北太平洋2000—2006年包含热带气旋的风场,作为海洋模式POM的风应力驱动,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的能量分布、传播等特征。结果表明,考虑热带气旋后西北太平洋近惯性能量增加了三倍多,约为5.14×10-3TW,其中大部分能量在低纬产生,且近半数存在于50 m以上,85%发生在海表面至水下500 m,还有15%能达到更深层次。热带气旋产生的近惯性能量在下传时,其传播方向和速度随深度呈明显差异:在上混合层,能量基本均匀,平均能在此滞留约2 d然后下传;在200 m以上,能量以垂直下传为主,下传速度非常快;在200~800m左右,能量下传路径发生右偏,下传速度较慢;在800 m以下,下传速度重新加快,并向TC路径靠近。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海高原上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就低海拔地(民和)和高海拔地(诺木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年来民和和诺木洪两站均存在变暖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线性增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春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在低海拔地区播种期提前,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高海拔地区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较大。春小麦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高海拔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缩短11.7 d,而低海拔地区无显著变化。分蘖期是两地小麦生育时期变化的转折点,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  相似文献   

16.
干热风是我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严重威协着小麦的生长。七五年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干热风天气造成春小麦大面积青秕,千粒重下降8—10克。七七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干热风天气使春小麦逼熟,千粒重下降2—4克。因此,防御干热风危害是抗灾夺丰收的手段之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浪能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CMWF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应用波浪能流密度计算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风浪能、涌浪能、混合浪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波浪能流密度呈现出显著季节性差异。混合浪能流密度表现为冬高夏低;春、夏、秋季的涌浪能流密度明显大于风浪能流密度,冬季相反;(2)混合浪能流密度的大值区主要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高值中心可达60 kW/m以上;近海的大值区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巴士海峡—传统的南海大风区一带,年平均值在4 kW/m以上,南海北部可达12 kW/m以上;(3)黄渤海的涌浪和混合浪能流密度峰值出现在8—9月,波谷出现在6月。风浪能流密度峰值出现在11月—次年3月,波谷出现在6—8月,均呈现双峰型月变化特征。东海、南海北部、南海中南部海域能流密度的月变化特征相似,都为双峰型,12月—次年4月的能流密度整体较高,波峰出现在12月,波谷出现在5—7月;(4)2 kW/m以上混合浪能流密度出现的频率较高,近海低于大洋;(5)0.5 m以上有效波高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中国近海稍低于大洋;(6)涌浪能流密度的稳定性明显好于风浪能流密度;大洋的能流密度稳定性明显强于近岸。1月份能流密度的稳定性最好,4月和7月次之,10月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河西东部气候干旱,历年降水量的多寡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充足的年份产量上升,反之下降。然而,在一定生长季节的连阴雨。不仅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时甚至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导致减产。1976年武威地区春小麦推迟播种,部分麦田毁种;1977年春小麦结实率下降;1983年春小麦穗粒数减少、麦场出芽等都是连阴雨或随之出现的低温造成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2003年3月—2011年12月三沙市高空气象探测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三沙低空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沙2006年3月—2011年12月高空气象探测站所测地面—1 500 m不同高度的风向变化大致相同,各层风中主要盛行NE、ENE、SSW风;静风出现最少,其次是NW、WNW、NNW风向;春季地面—1 500 m高度的风向分布为双峰形状,主要集中在NE-ENE、SSE-SSW,夏季、秋季、冬季地面—1 500 m高度的风向分布为单峰形状,夏季风向主要集中在SWSW,秋季风向主要集中在NE-E,冬季风向主要集中在NNE-ENE;地面—1 500 m的各层风中,地面平均风速最小,500 m低空平均风速最大;地面—500 m高度的风从夏季至冬季都逐渐增大,1 000~1 500 m从春季至秋季增大,冬季反而减小;地面—1 500 m平均风速11—12月份最大,3—4月份风速最小。  相似文献   

20.
农桐间作农田的太阳辐照特征与小麦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田间实测基础上,根据泡桐树冠的几何学特征和辐射在植冠中传输的理论,模拟出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农桐间作田内辐照度的时间、空间分布与树木阴影的移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得出农桐间作的最佳模式依间作年期而异,以辐照分布与农林综合效益确定最佳树行距,间作3年以内可为10m,第4—5年为20m,间作6年以后应为4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