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局地热力强迫与准定常大振幅扰动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克利  蒋后硕 《气象学报》1998,56(4):424-435
文中导得了包括热力强迫和耗散的非线性强迫KdV-Burgers方程,并作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热力强迫和耗散是孤波质量和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耗散使孤波质量能量随时间指数衰减;热力强迫与地形一样,都能在强迫区产生定常孤波,但前者产生的上游扰动振幅更大,而后者产生的下游扰动更为明显;加热和地形一样都能使孤波发生位相漂移,减小其移速,阻挡孤波的移动,从而增加与孤波的相互作用时间;适当大小的耗散与热力强迫的组合迫使移动性孤波在强迫区附近来回振荡,大大增加与热力强迫的相互作用时间;在耗散与热力强迫同时存在的非线性系统中,移动性孤波与热力强迫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产生阻塞等长生命周期的局地准定常系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切变气流中地形强迫激发的非线性长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后硕  吕克利 《高原气象》1998,17(3):231-244
经推导得到了包括地形和耗散的FKdV-Burgers方程,利用数值解讨论了地表强迫激发的弧波演变以及移动性孤波与地形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对于α〉0或α〈0,不论是在气旋式切变气流还是反气旋式切变气流中,地形都能在强迫激发出定常孤波,在其下游产生调制椭圆余弦波列的背风波,当α=0时,在反气旋式切变气流中强迫区产生的是大振幅定常孤波,气旋式切变气流中强迫区产生的是复杂的非定常孤波,地形强迫产生的m=  相似文献   

3.
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日宇 《大气科学》2001,25(3):289-302
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分析了一次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期间(1991年6月27日至7月16日)高频波活动强弱的分布和传播的特征,发现在阻塞高压上 游的巴伦支海上空有明显异常的高频波活跃区,从该活跃区和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常年活跃区,高频波不断东传,传到东北亚时,变弱消亡。据此,作者推测高频波的能量传给了阻塞形势,使阻塞形势得以维持。利用Eu矢量分析的高频波能量传播也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利用Eu和Ev矢量讨论了高频波对纬向平均流和经向平均流的反馈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高频波的强迫作用使得时间平均纬向流在急流分支处呈减弱的趋势。高频波对时间平均的经向流反馈强迫作用更加明显,这种强迫使得急流在阻塞高压的上游产生分支,而在下游产生南北分支气流的汇合。最后,分析了高频波和低频波对热量的南北输送,表明在阻塞期间高频波在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附近产生非常清楚的向北热量输送(冷空气向南输送或暖空气向北输送),而低频波(可用来表示阻塞流型)的向北热量输送作用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来讲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谭本馗  伍荣生 《大气科学》1995,19(3):289-300
本文讨论了强迫和耗散对Rossby包络孤立波的影响,得到了在强迫和耗散共同作用下,当准共振条件和锁相条件满足时,包络孤立波从外场那里获取能量来克服耗散并形成稳定的锁相包络孤立波。本文还研究了在强迫和耗散作用下两个包络孤立波的碰撞相互作用,发现在某些参数下,两波碰撞后性质变化不大,而在另外一些参数下,碰撞后两波性质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
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维持的波数域动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波数域动能方程分析了1986年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和衰退过程。发现该夏季代表阻塞高压的波动是5波(长波),而不是2波(超长波)。在阻高形成和维持阶段,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向5波输送动能,使5波动能增大;而波与平均流的相互作用则使5波动能减小。在阻高维持阶段,有效位能向5波转换动能,维持阻高。波与平均流的相互作用却使5波维持。在阻高衰退阶段则完全相反,波与波相互作用项以及有效位能与动能转换项均为负值,使5波动能变小,阻高衰退。而波与平均流相互作用,却使高纬西风减小,有利阻高维持。  相似文献   

6.
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在方程中考虑了偶(单)极子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在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的条件下,模式共积分90d,得到:在偶、单极强迫热源和基本气流强度的共同作用下,三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波动振荡呈现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同时偶、单极强迫源及基本气流的强度变化对中高纬大气的低频振荡调制作用不同。在准共振三波流函数场随时间变化的试验结果中,进一步证实了中高纬大气存在较好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7.
波与波的相互作用对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和衰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缪锦海 《气象学报》1984,42(1):35-45
采用波数域的动能方程和定常波与瞬变波的波数域动能方程计算了阻塞高压形成、维持和衰退阶段的波与波相互作用项和波与平均运动相互作用项。计算结果表明波与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项在阻塞高压形成阶段是促使阻塞高压形成的能源,在维持阶段,是维持其稳定的能源,在衰退阶段又是促使其崩溃的能汇。波与平均运动的相互作用项在衰退阶段也起着促使阻塞高压崩溃的重要作用。定常波与瞬变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起着在具体时段使阻塞高压形成、维持和衰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峰  丁一汇  鲍媛媛 《大气科学》2008,32(3):469-480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维持机制, 结果表明, 2003年淮河梅汛期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中, 波流作用十分显著。6月上旬, 阻高建立前期和维持过程中, 上游地区天气尺度波动活跃, 欧洲斜压区不断有瞬变动能生成, 并在阻塞区向阻高平均流转化。从瞬变涡动的作用来看, 上游传播而来的瞬变波不断将较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向阻塞区输送, 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建立维持; 平均流则使位涡呈相反形势发展, 引导阻塞高压向东频散, 削弱了扰动位涡输送的作用, 对阻高的维持起到耗散作用。阻高建立前, 瞬变涡位涡输送作用强于平均流位涡平流, 造成阻塞区位涡降低, 有利于阻高生成; 阻高维持期间, 瞬变涡位涡输送与平均流位涡平流输送量相当; 6月25~30日, 阻塞高压明显西退, 该阶段瞬变涡动明显强于平均耗散作用, 引导低位涡场向西移动。研究表明, 大气内部的波波作用对阻高的建立维持也十分重要。1波与5波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阻高建立维持的决定因素, 而天气尺度波动扰动则对阻塞高压的建立、 维持和崩溃起到重要的作用。波波作用表明, 2003年6月份阻塞高压建立、 维持时, 尺度较长的波一般从平均动能得到扰动动能的转化, 尤其5波, 斜压能的转换不但是其能量的来源, 同时非线性作用也使得尺度更小或更长的波向其提供能量; 阻高衰退时, 5波则通过非线性作用向其他波动输送能量, 同时也存在斜压耗散, 能量逐渐失去。  相似文献   

9.
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获得了一个高阶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并用此方程来描述缓慢移动的包络Rossby孤立子与双地形相互作用。数值结果表明,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在弱西风气流中,当一个弱包络孤立子位于地形槽区时,包络Rossby孤立子可以通过近共振强迫而放大,并产生振荡现象然而长时间过后这个孤立子将破裂并激发一系列向西传播的小振幅波。在一定时间后,强迫孤立子除了东传外还存在一个缓慢的西传。同时,强迫包络Rossby孤立子的瞬时流场与观测到的Ω型阻高和偶极子的形成、维持和崩溃过程类似。除此之外,孤立子扰动理论被用来研究双波地形在Ω型阻高和偶极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孤立子的强迫过程中,由于高阶项的存在,孤立子的群速度和相速趋于相等,以致于阻塞包络与载波在某个时刻锁相,在这种情况下,阻塞的产生是强迫包络孤立子从频散向非频散的转换过程,而在阻塞崩溃期间则相反。因此包络孤立子与地形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阻塞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阻塞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介了大气阻塞动力学在多平衡态理论和外源强迫的共振理论、孤立子及偶极子理论、强迫耗散KDV动力学以及天气扰动的激发等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对阻塞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共振地形强迫Rossby孤立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吕克利  蒋后硕 《气象学报》1996,54(2):142-153
利用扰动展开和时空伸长变换导得了包括地形强迫的非齐次KdV方程,讨论了近共振地形强迫Rossbyy孤立波的产生,及其与自由孤立波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显示出地形对扰动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局地地形在阻塞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2):138-148
本文推导出可以用来讨论大尺度扰动强迫对平均经圈环流作用的变形平均经圈环流变化方程,并利用此方程对北半球冬季4次阻塞高压的形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波动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使高压脊的西部南风加强,而东部北风加强,从而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形成。文中还分别分析了瞬变波及其低频瞬变波部分在阻塞高压形成中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并讨论了低频瞬变波强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阻塞高压形成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夏第二阶段梅雨期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维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洪水形成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梅雨异常。异常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夏季风偏弱及热带外环流持续异常有关,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乌拉尔山地区长时间维持阻塞形势。本文结合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从瞬变对基本流的强迫(大气内部强迫)及热带热源强迫(外源强迫)两方面,分析了与第二段梅雨相对应的乌拉尔长时间阻塞的维持机制。利用共轭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了最有利于乌拉尔阻塞发展和维持的敏感扰动,发现扰动的分布位置,刚好与观测到的,从东大西洋到欧洲区域的异常增强的瞬变活动区相重叠。E矢量及斜压线性静止波模式的诊断进一步表明,异常期间的增强瞬变活动有利于乌拉尔出现正高度异常。计算了持续异常期间的高空急流及大气加热场,发现北美到大西洋的高空急流及热带加热都出现明显异常。中期天气预报模式 IAP T42L9的集合预报试验表明,热带地区的加热异常,尤其是热带中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加热异常,有利于乌拉尔正高度异常的形成。最后,提出了一种热带异常热源驱动下,瞬变波与定常波双向相互作用的阻塞形成与自维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In the summer of 1980,serious persistent abnormal weather occurred over vast areas in China.While record-breaking cold and flood were observed in th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s,severe hot wave and drought dominated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The long-lasting disastrous weather is mainly due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blocking anticyclone over the northeastern Asia.This study aims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time-varying weather system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locking.It was shown that during this period,there appeared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synoptic-scale perturbations along the strong baroclinic zone over Europe and the western Asia.While such perturbations propagated eastward,energy conversion occurred.At equivalent barotropic layer,with weak dissipation,such energy conversion was subjected to the so-called bi-directional principle:while the energy of the synoptic-scale system cascaded to smaller scale system,a much larger portion was transferred to the blocking system with larger scale.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e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transient weather systems played the roles of maintaining the mean anticyclonic vorticity to the south,and mean cyclonic vorticity to the north,of the westerly jet,and exciting strong anticyclonic vorticity growth and corresponding geopotential height increase in high latitude area downstream of the westerly diffluence region.The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the intensity of the forcing of the blocking formation via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 in this Asian case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Europe in the summer of 1976.It wa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when persistent abnormal weather in the northern China was studied,in addition to the subtropical weather systems,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draw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roclinic zone over Europe and the western Asia,and the propagation and transfer properties of the synoptic systems embedded in the baroclinic zone.  相似文献   

15.
李志锦  纪立人 《气象学报》1996,54(4):398-408
对线性定常强迫问题,本文发展了具有能量意义的内积空间中建立一组完备正交强迫模的动力学方法,其中这组正交强迫模是正定对称阵的特征矢量,相应的特征值则决定了强迫模产生的大气响应强度。以冬季300hPa气候平均流为基本状态进行具体计算。结果表明,有实际意义的遥相关型只是由很少几个使大气产生大响应的最有效强迫模产生。这些最有效的强迫模产生的大气响应同实际观测到的遥相关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量分析表明,有利强迫模建立遥相关型,基本流向大气响应提供的动能比强迫产生的动能更大。所以,强迫建立遥相关型不只依赖于外源产生的动能的传播,更主要依赖于大气响应能否从基本流吸取动能。  相似文献   

16.
时变涡动输送和阻高形成──1980年夏中国的持续异常天气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吴国雄  刘辉  陈飞  赵宇澄  卢莹 《气象学报》1994,52(3):308-320
1980年6至8月发生在中国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南方低温洪涝及北方高温干旱天气与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在东北亚持续发展维持有关。本文研究了时变天气系统的输送过程在强迫阻高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源于欧洲强斜压带上的天气尺度扰动在东传过程中出现动能转化。这种转化满足双向法则:在向小尺度系统转化的同时,还向时间平均西风急流及大尺度的阻塞系统输送能量。位涡分析也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着急流轴南侧的反气旋式平均位涡和北侧的气旋式平均位涡,并在急流分流区下游激发出高纬强烈的反气旋性涡度增长和相应的正变高。研究表明,这种波流相互作用激发阻高增长的过程比著名的1976年夏西欧阻高的发展还强烈得多。因此,在研究中国北方的持续异常天气形势时,除了注意热带、副热带系统的动态外,还必须注意欧洲及西亚地区强斜压带的发展及其上天气尺度系统的传播和输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