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广西降雨量资料,对2022年广西罕见龙舟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龙舟水期间高层欧亚中高纬地区高压脊异常偏强,引导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华南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位置偏南,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在广西上空构成了有利于垂直运动的环流配置。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西段脊线位置偏南,导致水汽输送偏南。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异常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前沿位置偏南,水汽收支在华南地区较常年偏多40%。在多个大尺度环流系统异常特征共同作用下,广西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上旬陕西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PAS)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r×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上旬先后发生在陕北和陕南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陕北暴雨过程形成先于陕南暴雨的成因在于:副高的活动对这两次暴雨过程有显著影响,陕北暴雨期间副高西伸明显,其外围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陕西北部;而陕南暴雨期间,副高经历了先西伸北抬、后南退稳定的过程,冷暖空气主要交汇于陕西南部;两次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良好耦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陕北暴雨期间850hPa低空急流走向偏径向,陕南暴雨期间低空急流走向偏纬向,位置稍偏南,两次过程的200hPa高空急流均为准水平走向,不同的是陕南暴雨期间高空急流较为南压;两次暴雨过程中均对应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大值带及能量聚集场,陕北暴雨时水汽通量到达较高纬度且强度较大,而陕南暴雨期间水汽输送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低层环流场及热带季风特征指数研究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6~7月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向北半球推进的过程与大暴雨过程紧密联系;淮河流域上空高、低层异常偏强的辐散、辐合环流,为黄河与长江之间降水异常偏多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较常年偏晚,热带夏季风及环流强度较常年稍偏弱,它的逐月变化相似于1991年,是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多雨的热带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 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长期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 °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 °N附近(4)在500 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 °E副高脊线与105 °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 d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风场和水汽通量资料及GPCP逐月降水率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具有3~4 a的周期。2)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变化与热带东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异常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异常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我国中部地区降水异常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3)当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偏强时,850 hPa上自阿拉伯海向东一直延伸到热带西太平洋为西风异常,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出现水汽辐合,使得该区域降水出现明显偏多,同时热带东印度洋低层为东风异常,受其影响,热带东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区域出现水汽辐散,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少;此外,在我国东南沿海为一个气旋式风场异常,不利于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到达我国中部地区,使得该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4)当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偏强时,东亚地区局地Hadley环流表现为异常偏弱,低空偏南越赤道气流异常在20°N附近与来自北半球的冷空气交汇上升,赤道附近及30~40°N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使得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和我国中部地区降水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揭示了该次连阴雨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连续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8.
吴成表 《浙江气象》2006,27(1):9-13,46
通过对梅雨期间副高的演变、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低空急流位置的研究表明:产生浙江省2005年梅雨期间雨量少、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等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强度弱、位置偏南;西风带环流无阻塞形势,经向度大;低空急流位置靠南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梅雨期降水过程性明显,两次过程均由于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9.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科  张文娟 《气象科技》2012,40(3):423-427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以及滑动平均的低通滤波效果分析在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环流场特征。研究认为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环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澳大利亚高压强度变化幅度小,马斯克林高压强度变化幅度大,两者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副热带高压明显比常年偏强,脊线平均位置偏南,西脊点平均位置偏西;南亚高压属于西部型,强度偏弱,东伸脊点偏东;南亚高压的东伸脊点与副高的西伸脊点具有明显的相向而行,相背而去的活动特征;副高脊线比南亚高压脊线偏南4~6个纬距,并且两者具有步调一致的南北移动,但是南亚高压脊线移动时间比副高脊线提前1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49—2007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1975年、1976—1987年、1988—2007年这三个时段7—10月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简称为TC)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对TC活动强、弱年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做了合成分析,并对各年TC强度与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西太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季风槽各特征指数做了相关分析,揭示了西北太平洋TC强度年际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1) 这三个时段TC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 当TC强度偏大时,西太副高减弱东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大,位置偏东,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强,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位置偏东,倾斜指数偏小;反之亦然;(3) 当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时,有利于TC生成源区热带低压扰动的发生发展;而西太副高减弱东退,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东时,TC生成源区850 hPa低空为正相对涡度异常,200 hPa高空为正散度异常。这样,低层水平辐合强、高层水平辐散强的配置使得该地区辐合上升运动、高层气流的辐散流出得以维持,且TC生成源区垂直风切变偏小,从而有利于TC的发生发展,TC强度偏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卫星云图形态特征提取和表示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可变形模型与形状分解相结合,给出了卫星云图形态特征提取和表示的一种方法。首先用阈值法进行云图分割,再提取出可基本代表云图内容的若干主要云块,之后用圆形可变形模型作用于每个主要云块,并结合形状分解的思想将其用圆形基元的组合来表示。对GMS5云图的实验表明,该方法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近55年中国大陆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向辽元  陈星 《气象》2006,32(6):44-47
以中国大陆1951—2003年160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重点对中国大陆地区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近55a来,中国大陆地区变冷区域显著缩小,变冷区域的变冷趋势明显减弱;东北、华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西北、中南区域年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同一区域气温发生突变时,冬季气温突变时间较春、夏、秋季节均偏早。  相似文献   

13.
榆树沟流域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榆树沟水文站是东天山众多小流域中很有代表性的水文控制站,也是天山山区唯一全沙观测的水文站。本文着重对此流域的地形条件、径流分布、洪水特征、推质泥沙特征等进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47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2个气象站1961-2007年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两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遍具有明显的增温现象: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阴山北麓段突变发生最早,其次是东段,中西段最晚;四季气温以冬季突变发生最早且最明显,春、秋季次之,夏季最晚。  相似文献   

15.
博州近4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博州4个气象站1960~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博州3个气候区域近45a来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a来博州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剐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增温尤为明显,中部博河河谷区及东部平原增温幅度明显大于博州山区.博州山区的夏季气温略有下降.上世纪60年代异常冷冬、凉夏事件最多,80年代异常冷暖事件最少.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云型识别主要是提取云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但这些特征中存在不相关和冗余特征,导致云型识别率降低.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 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特征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互信息标准化形式(Symmetrical Uncertainty,SU)克服互信息偏向于取值较多属性的固有缺点,提出了改进的mRMR特征选择方法,对云的综合特征集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出最优特征子集,运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云型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mRMR方法,使层云、积云、高积云、卷云和晴空5种天空类型的总正确率提高,特征选择前、后的总识别率分别为86.96%、89.04%,识别率提高了2%;对于云型识别研究,经过特征选择后可知纹理特征优于形状特征,基于形状的Zernike矩优于HU不变矩,基于纹理的灰度共生矩阵为最优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MCS的形态特征和外推预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登炎 《气象》2000,26(8):22-24
对红外卫星云图进行图象处理之后,对MCS的边界廓线进行傅里叶展开,求得其形态特征。利用形态特征的保守性,得到MCS的移动矢。以此对MCS的移动作外推预报,结果表明,准确率比目测判别要高。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拉山口地区大风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阿拉山口多年风速风向资料分析,得到了阿拉山口地区大风日数、月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和大风持续时间、强度以及最多风向的分布规律,并简要说明了阿拉山口大风的年际变化规律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9.
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慧 《气象》2005,31(12):61-64
利用1949~2003年资料,统计了影响和登陆海南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初、终期分布,并探讨了ENSO事件对海南省热带气旋的影响和2004年无热带气旋影响海南的原因.指出ENSO事件与海南省热带气旋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暖事件年有利于影响和登陆热带气旋偏少、初旋偏晚,冷事件年则相反.但ENSO事件与终旋日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 1998年气象及虫情资料的分析 ,证实气象因子对棉虫年度发生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 ,尤其是春季气候条件 ,对棉虫发生期的早晚及发生量的多少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