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2021年12月25—26日湖南长沙暴雪天气过程,以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为主,分析此次过程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雷达风廓线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 本次暴雪过程受冷空气、短波槽过境、700 hPa急流的共同影响;深厚的湿层、大气整层低于0 ℃、中层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强冷垫上爬升导致长沙出现暴雪。2) 长沙暴雪时段,持续不断有25—30 dBz反射率因子生成,同时,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偏低。3) 降雪时段,径向速度表现出风场辐合、急流核增强、零速度线成直线等特征;预示着动力条件增强,为降雪的维持和增强提供了临近预报信息。4) 垂直风廓线产品上,3.4—4.9 km高度风场由西北风为主转为偏西风再转为西南风,表征短波槽过境,动力条件有所增强;随着西南风强度和厚度的持续增加,降雪强度增强;后期风场再次转为西北风为主,对应的降雪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初春暴雪过程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气象》2004,24(3):6-8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烟台市一次初春暴雪天气的多普勒速度和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雪开始后相继出现的暖平流辐合、闭合零速度区和逆风区是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多普勒速度的主要特征;持续的垂直风向切变及强辐合等风场结构为暴雪产生创造了条件;低空东南气流对多普勒速度特征的形成及暴雪的产生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2009年11月10日出现在大同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及雷达产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得出:此次降雪是在稳定的500hPa西风槽背景下,地面回流形势影响下造成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是此次过程的动力原因,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是此次大到暴雪产生的根本因素。雷达产品分析表明:低空持续的偏东气流以及风向垂直切变的风场结构是这次暴雪产生的主要环境特征,暖平流和中层强西南急流有利于产生持续的降雪。  相似文献   

4.
由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8年1月25—29日,南京地区普降大到暴雪。为揭示此次暴雪的形成机理和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南京-马鞍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体积扫描数据对1月26日的暴雪进行三维风场反演,研究了暴雪的三维动力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雪的低层有β中尺度气旋性切变线和β中尺度涡旋活动,有利于气流抬升和水汽辐合,这对于降雪的维持和发展非常重要;中低层有较强烈的风垂直切变,这为暴雪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用EVAP方法反演冷流暴雪的风场及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成芳  李泽椿  王俊 《气象学报》2010,68(4):577-583
EVAP(Extended VAP)雷达反演方法是在忽略空气垂直运动速度而考虑云雨粒子下落速度影响的条件下,导出从雷达多仰角多普勒速度资料产生不同高度上的水平径向速度计算公式,然后利用VAP方法来反演出等高面上的二维水平风场.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EV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2月山东半岛两个风场背景条件和暴雪落区均有明显差异的冷流暴雪个例水平风场.将雷达实测的径向速度、反射率因子插值到各等高面上,并与反演的同等高面风场叠加显示,以此分析反演的风场是否与原始雷达数据相符.此外,还与地面自动站风场、高空风场等实测资料进行对比,综合检验反演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冷流暴雪的中尺度风场结构.结果表明,反演风场与实测资料相符;EVAP方法对强风和弱风的冷流暴雪个例都可反演出不同高度的中尺度风场结构,反演的西南风与东北风、西北风与东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和强回波带相对应,揭示了暴雪产生的动力机制,说明EVAP方法对不同风场条件的暴雪中尺度系统都有一定的反演能力.高时空分辨率的EVAP反演风场弥补了天气图上仅能分析出山东半岛西北风的缺憾,且反演过程中一个体扫的计算时间不足1 min,因此EVAP反演的中尺度风场信息适合在冷流降雪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哈密南部一次罕见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11月19~20日哈密暴雪天气分析表明,暴雪是萨彦岭低涡直接南压进哈密南部造成的.深厚的低值系统为暴雪产生提供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低层风场辐合及中高层强西南气流为暴雪提供充足的水汽,而冷暖、干湿空气的水平、垂直交换,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做冷流暴雪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成芳  王俊 《高原气象》2009,28(5):1034-1043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EVAP方法反演风场, 并结合径向速度、 反射率因子、 自动气象站和探空风场等观测资料, 对2005年12月6~7日山东半岛一次冷流暴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 (1)雷达回波呈狭窄带状, 移动缓慢近乎停滞, 径向速度上存在风向切变线, 烟台和威海的暴雪不同步是冷流暴雪的典型特征; (2)首次通过雷达反演证实了逆风区实际就是风场切变在径向速度图上的反映, 垂直各层水平风场存在中尺度切变线, 且与强回波带相对应, 切变线的位置决定暴雪的落区; (3)通过雷达反演风场和风廓线共同揭示出强降雪产生时对流层中层有西北风、 西南风和东北风三股气流, 明显的西南气流位于850~700 hPa, 表明冷流降雪过程并非传统认为的仅有西北冷平流, 而是不同气流辐合的结果; (4)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暖平流为云的播种和反馈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 使得冷流降雪增强, 这在常规观测资料中无法看到。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出现在河南省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低空急流、地面河套倒槽与回流形势同时强烈发展,造成持续性暴雪天气。(2)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结构的持续存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持续加强,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不断释放;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稳定维持,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冷暖空气稳定对峙是造成暴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之一。(3)OLR特征分析表明,OLR6 h低值中心与6 h最大降雪中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徐芬  郑媛媛  肖卉  慕熙昱 《气象》2016,42(5):567-57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形势背景、环境热动力条件、强冰雹发生前地区环境场变化、超级单体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槽后干冷气流影响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系统的配置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热动力条件;高CAPE值、逆温层、低层适当水汽条件及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2)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数据反演垂直分布的物理量场(平均散度、平均垂直速度、相对风暴螺旋度、垂直风切变)能够反映本站上空环境场的快速变化情况:强对流系统移入本站前雷达站上空逐渐调整为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风场配置结构,螺旋度和垂直风切变数值逐渐增加,表明环境场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维持发展。(3)强降雹超级单体除具有三体散射现象、入流缺口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外,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存在造成了显著的有界弱回波区和高悬垂强回波区。应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揭示了超级单体内部环流结构:低层气旋性旋转,中层旋转加强,高层风场辐散。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特征的出现和维持有利于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分析了2017年8月中旬萍乡地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并选取了其中最强的一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低槽、南副高”的环流形势是此次长时间雷暴大风的环流背景,萍乡受“上下一致”的西南急流控制,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导致了强对流不稳定;低层逆温、“上干冷、下暖湿”以及风垂直切变的垂直结构,为雷暴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层结条件和能量条件;地面热低压和地面辐合线、干线等是此次雷暴大风的触发机制。飑线过境,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在“人”字形回波附近,回波断裂处等区域容易产生强雷暴大风天气。强回波高度迅速下降、拖曳作用、动量下传、中层干暖空气的夹卷及蒸发作用、一定强度的中层径向辐合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此次地面大风。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最大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的持续下降,对地面大风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的,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 hPa有>30 m·s-1的西南急流,700 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的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 hPa,700 hPa至400 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 hPa。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山东半岛连续三次冷流暴雪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对2005年12月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威海地区的三次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用WRF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冷流暴雪发生时低空850hPa层强冷平流与地面降水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和地面都是偏西北风流场,半岛地区呈气旋性弯曲;地面风场存在风向辐合,特殊的地形和海陆温差在北部沿海地区形成海岸锋,为冷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从垂直面的风场辐合辐散高度说明了冷流过程较其他降水过程有着明显的低空性.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鄂东一次暴雪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5—6日发生在湖北东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北支槽后干冷空气配合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冷暖交汇以及850hPa低涡北抬发展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背景;200hPa高空急流、700hPa西南急流、925hPa东北气流、850hPa气流汇合区、700hPa及850hPa露点锋、锋生次级环流、风向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区的有利空间配置,对暴雪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雪过程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22017年发生在天津城区的4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却不尽相同;暴雪主要产生在500 hPa和7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东移的形势下;水汽主要来源于700 hPa西南急流及850 hPa低空和925 hPa超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回流东北风在天津地区形成冷空气垫,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通过对暴雪过程的雷达径向速度场分析看到,暴雪过程具有零速度等值线闭合特征,此特征是冬季降雪过程独有的特征,反映了近地面层与中高层之间的风切变,闭合越完整表明切变越强烈,可以直观地预警暴雪量级。另外,高仰角上中尺度辐合线维持时间的长短与降雪量之间对应关系较好,可以作为预警降雪量级的一个指标。VWP图上从观测到西北风出现到降雪结束平均需要12 h,这可以作为暴雪结束时间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5.
北方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3月14~16日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了二重嵌套的48 h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本次过程强降雪中心的强度、位置以及强降雪的时间变化。导致本次过程降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倒槽和700 hPa中α尺度低涡,其影响时间相对持久。强降雪的出现则是由于高空短波槽产生的高层强辐散强迫与低层增强的辐合相互耦合所致。高低层系统这一适宜配置的维持时间相对短暂,却导致了本次过程降雪强度的两个峰值的出现。同时,中α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加强及其与低空暖湿急流的适宜配置也是强降雪产生的一个有利因素。阴山山脉对本次过程强降雪的强度和位置具有重要影响:山脉使降雪在其南麓增强,北麓减弱。山地强迫抬升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另外,山地在其迎风坡使上升运动增强的同时也使正涡度减小和低层辐散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17年2月新疆天山北坡一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合GDAS再分析资料并采用HYSPLIT模式,模拟追踪水汽源地、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对水汽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此次天山北坡暴雪是在典型后倾结构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产生的,中、高纬地区短波槽在东移过程中同位相叠加,为暴雪长时间维持提供了稳定的天气尺度背景;暴雪发生时位势不稳定性加强,中低层持续冷垫抬升是主要的动力机制,较强垂直风切变是降雪强度较大的重要原因,高低空急流耦合激发中尺度垂直上升支和次级环流圈,地形作用对暴雪有增幅作用;暴雪主要水汽源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和伊朗高原西南侧的波斯湾至阿拉伯海北部一带,水汽通道主要集中在500~850 hPa,水汽辐合区位于700~850 hPa,中高层有偏西气流、中层有西南气流、低层有西北急流将水汽接力输送至暴雪区;利用HYSPLIT模式模拟发现,暴雪期间,西、东、南边界水汽输入均起重要作用,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分别为偏西路径、偏西南路径、局地水汽路径,1500 m高度的追踪,三者贡献率大致相当,3000 m高度,局地水汽和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更大。  相似文献   

17.
北上低涡引发辽宁历史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2007年3月3~5日, 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此次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各种资料, 包括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 认为500 hPa南北支槽合并带来的强冷暖空气交汇及北上低涡的发展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背景; 地面气旋北上带来的南来倒槽是产生暴雪的天气特征; 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低层上升运动是增强降雪强度的有利条件, 这一分析结果对预报暴雪天气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次强沙尘暴和雪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发生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一次强风、强沙尘暴、强雪暴和强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造成多种灾害的主要动力,高空急流是强风的动量来源,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气压梯度风加剧了地面大风和沙尘暴。强烈的冷、暖平流空间配置使大风、沙尘暴和降温更为剧烈。散度场的空间配置有利于沙尘暴、暴风雪的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对低空西南急流具有耦合和触发作用,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长距离的水汽输送与辐合,成为内蒙古东部产生暴雪的重要条件,低层东风切变带中的正涡度平流的输送,叠加到了较好的水汽输送及辐合区域,加大了降雪。后期低层西北急流的形成,是产生暴风雪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高压、低压中心位置和强度与实况较为吻合,气旋的气压梯度强度与实况较为接近;冷暖平流在分布区域、输送方向、强中心位置上也与实况具有较相似的特征,但是温度平流模拟的结果在量值上略大于实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对2016年11月22日陕西东南部地区一次伴有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是在低层东路回流冷空气与中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700 hPa存在强的风向风速辐合,辐合区前部16 m/s的西南急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急流加强是降雪增幅的主要原因。(2)冷季、强的锋区和低空急流、冷垫、逆温层、锋区之上湿的中性到条件不稳定层结、强切变低CAPE、雷达带状回波是此类天气预报中需要关注的特征。(3)整体层状云降水中,局地对流性云团旺盛发展,是此次暴雪的云系特征,暴雪发生在对流云团加强西伸、移速减缓的时段;与本地暖季相比,暴雪对流云团的面积较小,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的高度较高。(4)由动力锋生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促使冷垫之上的暖湿气流快速上升,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气块在逆温层之上获得正浮力,是暴雪发生并伴有雷暴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