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57-2009年南澳县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南澳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澳10月蒸发量最大,2月蒸发量最少;秋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少.1957-2009年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60-90年代基本上是锐减,21世纪的第1个10 a反而上升,平均以7.2mm/a的趋势下降;11月减...  相似文献   

2.
基于1976~2018年山西东南部1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43a山西东南部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降水量、雾日数和霾日数等气象因子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东南部平均年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多、东西和中部少的分布特征;近43a年山西东南部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1.9h/10a,2005年发生由多转少的突变;四季日照时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趋势最小,秋季趋势最大;各月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匀,5月最多,2月最少,除3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月均呈减少趋势,6月和9月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近43a总云量、雾日数、霾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低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雾日数增加是导致春季、秋季、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重要因子之一,总云量增加是导致夏季、秋季、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重要因子之一,降水量增加对夏季日照时数减少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 a、5~6 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 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相似文献   

4.
近40年南澳县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0—2009年南澳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向、风速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南澳县年平均风速为3.7m/s,秋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3.8m/s,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8 d,冬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近40 a来的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和年大风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年内变化呈一峰一谷型;最多风向为ENE风向,NNE和NE风向位居第二,偏西风最少。  相似文献   

5.
近46a山东菏泽日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10年菏泽日照、云量、雾(轻雾)、相对湿度、降水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9点2次平滑、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6a菏泽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6a菏泽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a减少121.66h;夏季和秋季极显著减少,冬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的是8月。1981年是菏泽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也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优势向负距平优势的转折点。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呈弱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雾日数负相关不显著外,均与平均总云量、相对湿度、雾和轻雾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影响菏泽年和春、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雾,秋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雾和降水日数,冬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  相似文献   

6.
易志学  王长金  吴廷兴 《贵州气象》2011,35(4):25-26,36
利用黎平气象站1957—2010年54 a日照资料,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黎平年日照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递减率为48.4h/10 a。年际间变化幅度大;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减少的趋势最大,秋季次之,冬春季减少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0,38(1):58-65
利用1971~2000年台站云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的分布与演变。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总云量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阴天日数193.5天,降水日数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7kg.m-2。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与全年分布显著不同。在高原上,总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云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增加;在盆地内,云和降水日的演变趋势相同,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线性减少。30年来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线性变化则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8.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云量在夏季占总云量的比重最大;(2)区域平均总云量在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在各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3)总云量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处在高值期。(4)低云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在20世纪90年代,而冬季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总云量未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5)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和同期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春季低云量和夏季降水,相关系数可达0.52。  相似文献   

9.
利用龙川国家基本气象站1966—2015年日照时数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分析龙川县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川县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递减率达到-2.964 h/年,减少时段主要发生在秋季,其中1993—2002年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日照时数的突变点是1978年;近50年龙川县日照时数与低云量、总云量、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龙川县低云量的不断增加是导致日照时数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无锡站1961—2000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总云量及低云量资料,对太湖无锡地区近40a来日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年变化及多年变化特征,分析了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为99.72h/10d,其中又以夏、秋季减少最快;日照时数年内变化为夏秋季大、冬春季小;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呈负相关;年日照时数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吐鲁番1981-2012年32a的蒸发量资料,分析了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吐鲁番蒸发量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年蒸发量以45.5mm/10a的速率减少,由80年代偏多转为90年代减少,到21世纪的最低,减少明显年份在2010年1392.4mm,其中夏季减少最大,其变化的气候倾斜率约为–23.627mm/a,2010年夏季最低值794.30mm,占年蒸发量的43%,春季略小于夏季,秋、冬季较小,秋季大于冬季。年平均蒸发量为2195.426mm,平均蒸发量最大的是7月,为364.8387 mm,约占全年的16.62%;6月次之,平均蒸发量最小的是12月,约占全年的0.83%。分析吐鲁番1981-2012年的气温,风速,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和降水资料,发现影响吐鲁番蒸发量的因子中高温、风速、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都与蒸发量呈正相关,而降水与蒸发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开平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59—2017年逐月日照时数和1959—2012年逐年总云量、低云量、雨日、降水量、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开平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59—2017年开平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7.36h/年,其中1993年为突变年,199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日照时数在4个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月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2.3h,其中7月最高为221.6h,3月最低为78.8h;3)日照时数存在3~5、7~8年的短期振荡周期,1980年以前存在准14年的振荡周期,1975年以后存在21~23年的中期振荡周期;4)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云量,云量增多,特别是低云量增多,会导致日照时数减少,次要因子是降水,平均风速也是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荆门市境内荆门、钟祥、京山三站1961—2017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能见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荆门、钟祥两站年、季日照时数均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中减少速率最大的是日照时数,夏季减少最多,秋、冬季次之,春季最小;20世纪60—70年代日照充沛,80年代为过渡时期,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加剧。京山站夏季减少趋势显著,秋、冬两季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春季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异常出现过11站次,季日照时数异常出现过33站次,均以异常偏多为主;能见度显著下降是造成年/季日照时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总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增加也是个别季节、个别站点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京山站日照时数下降趋势小于荆门、钟祥两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能见度下降趋势较小,这可能与京山县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黔东南州16个台站1971—2011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近408以来,黔东南州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a,黔东南州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但各季节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春季有弱增加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显著,秋季和冬季也呈减少趋势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日照时数的突变发生在1992年。分析表明,日照时数的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日照时数和云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近48年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及低云量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日照和云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来,城区的总云量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但低云量呈增加趋势;郊区的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具体到年代变化,1980年代初以后,城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且1990年代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后,城区总云量变化发生逆转,呈显著增加趋势。对于低云量,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低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而1990年代到2000年代后呈波动增加趋势。对于日照时数,1960年代到1980年代城区郊区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则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低云量与日照时数表现出明显负相关特征,这与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上海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靳利梅 《气象科技》2012,40(2):293-298
基于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年际、季节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9年期间,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其中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1980年是上海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占优势转为负距平占优势的转折点。空间上,整个上海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均呈减少趋势,并且由北向南减少趋势逐渐减弱。上海年日照时数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年降水量的增加有关。上海各季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基本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夏季日照时数减少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增加造成的,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与水汽压和降水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8年六盘水市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六盘水市近58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水市近58 a来年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20世纪60-90年代六盘水年和各季的平均气温相对偏低,90年代以后逐渐升高,1999年前后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突变。六盘水市春、夏、秋季及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增多趋势。六盘水市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六盘水市年及各季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更显著;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较多,冬季日照时数最少;日照时数8月最多,1月最少。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通径分析法、M-K突变检验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电白历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2年电白年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3. 927 mm/年;年代际变化显示年蒸发量呈缓慢增加又下降的变化,并且在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电白蒸发量月平均变化呈单峰型,历年月平均最大为7月,最小为2月;季节变化下降最显著的是秋季,春季变化最小;对蒸发量影响按决策系数排序依次为:风速气温年较差气温低云量日照时数,其中风速和气温年较差起增进作用,低云量和气温起限制性作用,日照时数则是来自其它气象因子的间接作用对蒸发起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陕西6个基准气象站1957—2008年地面云量资料,分析总云量和低云量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发现:陕西云量呈南多北少、从北向南渐增的气候特征,总云量汉中最多(7.2成)、绥德最少(4.7成)、低云量安康最多(2.7成)、定边和绥德最少(1成);总云量最多月份北部早于南部,定边6月、绥德和洛川7月、西安9月、汉中和安康在9月和10月;低云量陕北最多月份出现在8月,而关中陕南最多在9月;关中、陕南总云量季节变化呈夏秋季双峰型;总云量在1975年、低云量在1964年分别达到最多,二者同时在1996年最少;52a来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总云量约减少了0.3成,而低云量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3成减少为1.0成;低云量减少趋势明显,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低云量减少最为显著;90年代后期以来总云量有增加趋势,而低云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1957-2008年陕西云量分布与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6个基准气象站1957-2008年地面云量资料,分析总云量和低云量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发现:陕西云量呈南多北少、从北向南渐增的气候特征,总云量汉中最多(7.2成)、绥德最少(4.7成)、低云量安康最多(2.7成)、定边和绥德最少(1成);总云量最多月份北部早于南部,定边6月、绥德和洛川7月、西安9月、汉中和安康在9月和10月;低云量陕北最多月份出现在8月,而关中陕南最多在9月;关中、陕南总云量季节变化呈夏秋季双峰型;总云量在1975年、低云量在1964年分别达到最多,二者同时在1996年最少;52a来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总云量约减少了0.3成,而低云量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3成减少为1.0成;低云量减少趋势明显.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低云量减少最为显著;90年代后期以来总云量有增加趋势,而低云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