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
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上空“逆湿”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模拟了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上空的“逆湿”,并研究了“逆湿”发生时沙漠戈壁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结果表明,“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基于EOS/MODIS的台风"浣熊"云顶相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周著华  白洁  刘健文  钟中 《气象科学》2006,26(5):494-501
借鉴MODIS云检测算法的地表生态分型和可信度思想,结合可见光和红外两方面的检测项目,介绍了为云相态分析提供输入的晴空像元检测方法。给出了多光谱判识云相态的综合流程,反演出2002年6月台风“浣熊”的云顶粒子相态分布,并结合1.38卷云检测与MODIS通道1、4、6合成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s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5.
6.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1):18-19,15
选取曲江前期冬季、初春3月的冷暖指数和降水旱涝指数,以及预报年前一年的前汛期旱涝指数序列,作为前期预报因子,试用"综合评判"模型作曲江前汛期旱涝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7.
2009年来遵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连续出现多次伺服系统驱动电源故障,根据故障现象细微差别,将其归纳为3种个例,并对应分析找出具体的维修措施,以便于本站维修经验的积累和省内其他雷达维修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 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 h的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明显优于常用的诊断物理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925 hPa层次增温、增湿明显,可能是非地转湿Q矢量在这次台风暴雨中925 hPa层次比850 hPa具有指示意义的部分原因.可见非地转湿Q矢量是预报山东暴雨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山东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楚艳丽  郭英华  张朝林  王迎春 《气象》2007,33(12):16-22
利用2004年7月9-11日北京房山地基GPS探测网逐30分钟柱积分水汽总量(PW,Precipitable Water Vapor)资料,通过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北京2004年7月10日暴雨天气过程。观测分析表明:地基GPS测站上空水汽总量值的时间变化趋势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过程降水量的分析和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利用NCEP全球预报系统GSF分析场资料作为背景场,采用12/4km双向两层嵌套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系统,通过同化7月9日1200 UTC地基GPS水汽总量等观测资料进行了36小时数值对比试验。数值研究表明:地基GPS水汽总量数据资料的初值同化明显增强模式初始场湿度,明显提高模式对该暴雨过程降水时段、落区和强度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发生季节、地域及影响系统都十分相似的"97.5"、"81.5"两次孟湾风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影响系统强度的差异,造成降水的范围及量级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时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的设计外部进程访问数据库的时闻控制方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响应时问的前提下。把握好系统与网络负载同系统事务响应处理速度之间的平衡关系。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数据的响应处理缺乏有效率的解决途径。此类数据采用通常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基于此,开发了1种由ODS API和Socket缩程的数据库ESP扩展方法,由应用系统主动查询方式变为数据库系统主动通知或推送的方式,从而提供了1种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台风大风开始影响温州的一个参考依据;多普勒雷达最大径向速度对台风极大风速的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预报挑战度"(measure of forecast challenge,MFC)是一种衡量预报难易的新尺度;"可预报性演变指数"(predictability horizon diagram index,PHDX)是一种检验集合预报的新评分。这二种新指标是杜钧等于2019年提出来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英文杂志《天气和预报》上。为了让国内基层台站业务预报和研发人员也能熟悉和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在此作一简短的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温州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温州新一代气象雷达资料等,对"南川""狮子山"外围云系对温州造成的大风和强降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台风外围云系影响时大风和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可根据雷达基本速度场中的强径向风、地面气压梯度的增大区和台风路径、移速等判断大风;可在...  相似文献   

16.
“三· 七· ”高炮射速较大 ,火力较猛 ,能自动装填发射。利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防雹 ,是实现农业抗旱减灾一项有效的科学措施。哈尔滨地区高炮共 1 2 7门 (双管 73门 ,单管 5 4门 )。目前是哈尔滨市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的主要设备。这里从实际出发 ,阐明了 5年来在高炮管  相似文献   

17.
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0411号热带风暴具有跳跃式移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从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进行分析,揭示造成0411号热带气旋跳跃式移动的主要原因是高空引导气流的加强,副高边缘风速加大到16m/s,和热带低压北部的东风波系统对其产生的吸附作用。粤东地区的不稳定中心、高温和高湿中心对热带风暴也产生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蒋宗孝 《气象》1996,22(6):25-28
通过分析1994年5月1-3日闽西北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面尺度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揭示了这场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各要素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广 《气象学报》2020,78(6):1065-1075
虽然台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300多年来关于台风的词源众说纷纭。通过收集和分析古今中外关于台风词源的资料,得到两个结论:(1)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相反,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但是台风的早期叫法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方言中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里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