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关于全国七大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黄河中下游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细则",开发了"四大流域面雨量监控预报系统".系统程序设计采用C++Builder4.0和Visual Fortran5.0,实现了降水实况自动入库、全省站点雨量预报及四大流域面雨量预报的计算输出,达到了对四大流域面雨量进行实时预报、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四大流域面雨量监控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关于全国七大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黄河中下游面雨量预报业务实施细则”,开发了“四大流域面雨量监控预报系统”。系统程序设计采用C++Builder4.0和Visual Fortran 5.0,实现了降水实况自动入库、全省站点雨量预报及四大流域面雨量预报的计算输出,达到了对四大流域面雨量进行实时预报、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MM5V3中尺度模式,基于陕西省河流特点、面雨量计算方法开发了陕西省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系统以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所计算的面雨量为基础,人工订正的方法制作流域面雨量,对外发布和服务。该项工作是对面雨量预报客观化、定量化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SVM方法与长江上游降水落区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长江上游各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及面雨量与暴雨站数关系的基础上,依据SVM回归方法,利用面雨量和ECMWF 0 h资料,建立了面雨量的SVM回归方法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SVM回归方法能运用于面雨量预报,并给出了依据SVM方法建立的流域面雨量实时业务预报系统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1引言为使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快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研究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预报服务系统势在必行。组建流域预报中心是省局年初提出的重点突破工作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台站对流域面雨量的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满足各级领导对流域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2业务系统建设的构思基于抚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90年代以来地方各级领导对流域气象服务工作的要求 ,从流域防汛的角度出发 ,抚河流域预报中心业务应从3个方面来建设。即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暴雨洪涝指数预报业务和暴雨次生地质灾害指数预报业务。业务时段为每年的4~7月。2…  相似文献   

6.
以MAPS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采用1998~2001年MAPS数值格点降水预报场资料,选取长江上游六大流域不同的代表格点计算该流域不同时段、不同时效的面雨量。以历年面雨量实况为标准,对上述时段面雨量预报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格点选择不同,该流域面雨量预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于MAPS数值降水预报而言,采用将格点北移1纬度、东移3经度的方式,其预报效果最佳。将这种格点选择方式应用于2002年长江上游六大流域面雨量预报,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三种数值预报产品在清江流域面雨量预报中的应用检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2003年主汛期(6—8月)清江流域逐日面雨量为预报对象,采用自行开发的“数值预报产品分流域面雨量客观预报应用系统”的运行结果,对T213、MAPS、MM5等几种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一般性预报、定量误差值及重要降水过程预报的检验。通过这一检验分析,旨在加深对几种数值降水预报产品在清江面雨量应用中的认识,也为日常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赣江流域2004~2006年4~7月气象测站的实测雨量资料,计算得到流域上、中、下流域段的面雨量,以面雨量为初值场,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方程,建立了赣江流域水位预报模式;并通过对2003年5~7月(4月份缺资料,5~7月部分资料残缺)水位预报模拟试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能反映出赣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水位突变趋势,与实况值变化趋势较吻合,对防汛决策服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电网直调水电厂所处的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在对西江流域面雨量监测区域基础信息处理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开展分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以1:5万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基础,针对西江流域河网、自动气象站、水电站等分布特点,结合水系、等高线特征,沿水系分水岭对西江流域干流进行精细化分区,为分流域面雨量计算提供基础参数;(2)对分流域面雨量采用算术平均法与泰森多边形法计算,结果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偏差较小,取算术平均法为流域分区面雨量计算方法;(3)逐小时处理、计算面雨量实时数据,实现西江流域面雨量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赣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降水、洪涝概况,并以吉安站为例,阐述了赣江中游流域面雨量预报和气象洪涝指数预报方法,从而为气象部门直接向防汛决策部门开展相关服务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史恒斌  常军  梁俊平 《气象》2016,42(11):1364-1371
文章采用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数据和BCC-CGCM模式资料,利用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交叉验证期,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原始模式预测,且较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稳定;分月预测比夏季整体预测效果要好。(2)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各个区域的预测能力不同,在夏季(6—8月)预测中,预测较好区域比较分散,而分月预测中,预测较好的区域比较集中。月份不同,降尺度方法对于不同地区的预测能力也不同。(3)2009—2013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要明显好于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尤其6和7月的降尺度预测较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经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流域蒸散发变化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RA5)定量分析了1979-2020年黄河流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温、降水和风速数据,对黄河流域蒸散发与3种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蒸散发在1979-2020年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源区附近蒸散发上升,上游的干旱区附近蒸散发基本不变,而中游和下游地区主要呈现下降趋势。1979-2020年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风速呈上升趋势。对黄河流域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蒸散发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区域占流域的较大部分;而在复相关性方面,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强,其中以流域上游的干旱区附近复相关性最强。研究黄河流域不同地区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区域气候调节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0—2019年黄淮海地区18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春花生发育期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作物需水指数将旱涝灾害分为7个等级,分析春花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旱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构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指数,开展黄淮海地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中部、淮河流域东北部以及海河流域北部是干旱灾害高发区;涝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淮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海河流域东部,以中度涝害为主。春花生干旱灾害高危险性地区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北部;而涝害中、高危险性地区多分布于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EI的中国干湿变化趋势归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60—2012年中国气象站点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研究了中国干湿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过去52 a,中国干湿变化由西北向东南呈现"+-+"的空间分布状况,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部、西南流域东南及珠江流域西部显著变干;淮河流域中西部和西北流域大部显著变湿;通过数值试验,定量计算了参考蒸散发及降水对干湿趋势的贡献状况。就中国总体而言,年平均参考蒸散发显著减少抵消了由年降水量减少导致的干化趋势,呈微弱变湿趋势;其次,降水仍然是多数区域干湿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流域中部、长江流域、西南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流域);同时,参考蒸散的影响值得引起注意,其在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及西北流域对干湿趋势的贡献均超过降水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估算。分析得出:龙羊峡年入库流量的丰枯主要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关,春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上一年秋季的流量、春季的降水量有关,夏、秋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同期的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气温变化对黄河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温是影响流域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黄河流域蒸发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简洁且实用的指数型蒸发能力估算公式,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简洁指数型公式具有与高桥浩一郎公式同样好的蒸发能力估算效果,在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流域蒸发能力约增加5.0%~7.0%;干燥系数约为3时,蒸发能力随气温的变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1960~200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数据集群技术,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用日照百分率拟合太阳总辐射的不同时空尺度估算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集群下总辐射的拟合精度。利用逆距离加权插值法,将获得的黄河流域及其周边35个日射站1~12月总辐射拟合的经验系数进行空间内插,获得了黄河流域1~12月总辐射拟合经验系数的空间分布。结合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64个常规气象站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对黄河流域1960~2000年太阳总辐射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在季节上主要表现在夏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18.
The direct climatic effect of aerosols for the 1980-2000 period over East Asia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a regional scale coupled climate-chemistry/aerosol model,which includes major anthropogenic aerosols(sulfate,black carbon,and organic carbon) and natural aerosols(soil dust and sea salt)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used in model simulation are from a global emission inventory prepared fo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IPCC AR5) ,whereas natural aerosols are calculated online in the model.The simulated 20-year average direct solar radiative effect due to aerosols at the surface was estimated to be in a range of-9--33 W m-2 over most areas of China,with maxima over the Gobi desert of West China,and-12 W m-2 to-24 W m-2 over the Sichuan Basin,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Aerosols caused surface cooling in most areas of East Asia,with maxima of-0.8-C to-1.6-C over the deserts of West China,the Sichuan Basin,portions of central China,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erosols induced a precipitation decrease over almost the entire East China,with maxima of-90 mm/year to-150 mm/year over the Sichuan Basin,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e response to the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 is evident,indicating larger decreas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stronger perturbation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1990s than that in the 1980s,which could be due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9.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a 30-year precipitation dataset of observed daily rainfall from 109 gauge stations are utiliz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REOF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109 st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Meiyu periods from 1978 to 2007.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outh and north part. As a resul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 atmospheric heating source (hereafter called ) over the Asian regi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 of Yangtze River in Meiyu periods were separate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The flood/drought to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NYR)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over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n the over the Philippines through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was weakened (strengthened), it would probably result in the flood (drought) in NYR; and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south side of Yangtze River (SYR) was related to the over the east Asia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n the over the areas from sou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and south-eastern Japan was strengthened (weakened), and the over the areas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weakened (strengthened), it will lead to flood (drought) in S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