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NCEP/DOE、ECMWF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降水及温度等方面对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呈负相关关系,且大气环流及对流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同时南海夏季风偏弱(强)时,同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500hPa高度场偏低(高),南海地区500hPa高度场偏高(低);欧亚大陆低纬地区大部为偏东(西)风,南海地区处于反气旋(气旋)环流中。青藏高原主体地区上升运动较弱(强),南海中心区域上升运动均较弱(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减少),华南降水减少(增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高),华南地区气温较高(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根据关键区500 hPa位势高度的变化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指标,利用该指标围绕东亚夏季风系统开展分析,详细对比了夏季6月、7月副高东西向活动异常时,季风区相应的环流及对流活动差异.结果表明:副高东西位置的年际变化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偏西(东)年,南海夏季风偏弱(强),副热带夏季风偏强(弱);副高的东西进退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副高偏西年,南亚高压偏东、偏强,季风槽不发展、强度偏弱,西风带长波槽发展加深,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减弱,越赤道气流减弱,而副高偏东年情况则反之.  相似文献   

3.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1996,20(5):575-583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高纬度气压系统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柳艳香  郭裕福 《高原气象》2005,24(2):129-135
中高纬度气压系统的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蒙地区平均海平面气压和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负相关系数分别达-0.67和-0.69,远远超过了99.9%信度。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压系统异常表现为距平低压的1960-1976年期间,东亚季风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增强了东亚夏季风,造成华北地区多雨;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压系统异常为距平高压时的1977-2000年,其东部的偏北风阻止了南来水汽的往北输送,减弱了东亚夏季风强度,使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江淮流域降水增多。100hPa位势高度的距平场呈偶极子型分布,表现为东高西低时东亚夏季风偏强,西高东低时东亚夏季风偏弱,这一现象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中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与陕西降水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最新的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近50a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以及东亚季风强度与陕西省降水的同期和非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强的东亚冬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冬季降水偏少,强的东亚夏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夏季北部多雨、南部少雨的气候特征,反之亦然。此外,比较了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距平特征差异,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了东亚季风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预测高原不同区域春、夏季温度趋势分布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高原温度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温度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高原春、夏季温度指数相关关系清晰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Ⅱ区春季温度偏高(偏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东太平洋海温同时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Ⅱ区南部、Ⅲ区夏季温度偏高(偏低)。进一步分析这2种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指数偏高(低)时,春季高度场高纬冷空气活动的势力弱(强)且路径偏北(南),同时高原高度场较低(高),有利于(不利于)偏南气流北上,有利于(不利于)冬季向夏季环流形势的转变,春季高原中部温度偏高(偏低);而当冬季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域海温综合指数偏高(低)时,同年夏季500hPa高度场高原北部至中西伯利亚南部脊加强(减弱),高原及北部为高值(低值)系统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夏季高原中部、南部温度偏高(偏低)。  相似文献   

7.
ENSO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夏季风的形成和强弱变化是季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使用1951 ̄1992年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地东亚夏季负强度指数进行研究,试探讨其与ENSO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东亚季风偏弱,次年夏季风偏强;反厄尔尼诺年反之。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较有代表性的16个东亚夏季风指数,讨论了不同季风指数反映的环流及降水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不同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分为两类:1)第一类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弱的整体一致型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指数年,整个东亚区域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强;贝加尔湖地区为深厚气旋性环流控制,副高位置略偏北;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降水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偶极型季风降水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2)第二类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反映的是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南北反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二模态相对应。高指数年,我国东南地区夏季风偏弱,东北部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为深厚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副高偏北,该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十分相似;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华南地区降水增多,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三极型季风降水异常型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季节循环的全球观测海表温度及海冰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100a模拟结果,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模拟的大气内部变化中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自然变率主要表现为3—7a较显著的年际周期,并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弱夏季风年代,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增强,日本附近及东亚沿海地区海平面气压降低;500hPa位势高度上,欧洲地区为负高度距平,里海附近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日本及其以东太平洋为负高度距平,易形成类似欧亚(EU)型的遥相关波列。在强夏季风年代,其环流异常分布基本与弱夏季风年代相反。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夏季大气内部500hPa高度场上EU型遥相关波列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但其振幅和周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异常  相似文献   

11.
利用IAP2-L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JJA)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异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异常分布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总被引:66,自引:9,他引:66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还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指数变化的先兆信号  相似文献   

13.
F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simul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by the use of a five-layer primitive equation numerical model with incorporated pressure-sigma vertical coordinate system. The initial fields are taken from the July zonal mean data of many years, while the heat sources and sinks are ideally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mean heating field over the East Asia calculated from the real data of July, 1979. On the basis of simulated results of temperature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patterns we emphatically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he topography and the heating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the analyses in this paper, it appears that the heating over the Bengal region makes a larger contribution to the middle and the south branches of the monsoon cell and is also the main caus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therly channel to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for the break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belt below the 500 hPa level an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mmer Asian anticyclone at the 300 hPa level, while the heating over the Plateau makes a larger contribution to the Plateau monsoon cell and to the anticyclone at the 100 hPa.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ECMWF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了冬季和夏季SLP(sea level pressure,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200hPa纬向风和850hPa经向风年际变率的潜在可预报性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尤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而中高纬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则较低。比较两套资料潜在可预报性的异同后发现:南半球的差异均明显大于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低层变量的差异均大于中高层变量;东亚大陆在冬、夏季均具有一定的潜在可预报性;冬季各变量均表现出东亚冬季风具有较高的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且两套资料的差异较小;500hPa位势高度表现的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较一致,而低层变量(SLP和850hPa经向风)表现的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化与高原夏季旱涝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周顺武  假拉 《高原气象》2003,22(4):410-415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表面温度距平资料,分析了西藏高原夏季降水5个多、少雨年春、夏季印度洋850hPa、200hPa合成风场和合成海温场,发现多、少雨年前期与同期印度洋高、低空风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少)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在85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西(东)风距平,西印度洋—东非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夏季阿拉伯海区和孟加拉湾出现反气旋(气旋)距平环流;20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东(西)风距平,南亚高压偏强(弱),索马里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印度夏季风异常与夏季印度洋海温距平的纬向分布型有密切联系。当夏季海温场出现西冷(暖)东暖(冷)的分布型时,季风偏强(弱),高原降水普遍偏多(少)。相关分析指出,索马里赤道海区的风场异常与高原夏季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了一个索马里急流越赤道气流指数,用它识别高原夏季旱涝的能力较之目前普遍使用的印度季风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Comparative tests and analyses on monsoon and regional precipi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Due to the strong varia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many countries in Asia often suffer from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Droughts and floods appear in East China frequently related to the large anomalies of the two branches of East Asian monsoon. Based on rainfall data recorded by 336 Chinese stations in the 1980s, two distinctly opposite rainfall types over East China in summer (JJA) are discovered. Correspondly, 850 hPa anomalous wind fields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are also possessed by two types of converse patterns in spring (MAM) and summer (JJA). The onset time and intensity of the Somali jet and the two branches of Southeast and Indian monsoon are quite different. Furthermore, in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fields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variations of the previous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pring)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two kinds of conversely distributed rainfall in summer. These two types of rainfall are also related to two types of conversely distribu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To investigate model capabilities refelecting the above observed features, eight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IAP 2-L AGCM, with observed monthly mean global SSTs as external forcing and observed atmospheric data on February 15 as initial conditions. Th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in summer are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observations. With conversely distributed SSTA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 simulated 850 hPa anomalous wind fields and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are also conversely distributed,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wo types of simulated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The cross equatorial wind varies in strength, space and time. Th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anomalous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in spring and the anomalous wind at 850 hPa in spring and summer are quite similar to observations.With 10 Figur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Ql>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l>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CMIP3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1999年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和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3 of the 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CMIP3)21个气候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的模式结果,从气候态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评估了CMIP3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850 hPa纬向风、经向风和500 hPa高度场气候态的模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但均能较好模拟出上述要素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而言,模式对500 hPa高度场气候态的模拟效果最好,而对850 hPa经向风的模拟效果较差。(2)模式基本上能抓住近40年来东亚地区冬季500 hPa高度场的主要变化特征,但基本上不能模拟出冬季海平面气压、850 hPa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变化特征。此外,模式对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特征几乎没有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0.
CCSM4.0的长期积分试验及其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田芝平  姜大膀  张冉  隋月 《大气科学》2012,36(3):619-632
本文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0的低分辨率 (T31, 约3.75° × 3.75°) 版本进行了700年的长期积分试验, 将中国地表气温、降水及东亚海平面气压、500 hPa和1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风场的最后100年模拟结果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定性比较, 并对前三个要素的不同统计量值进行了定量计算, 系统评估了CCSM4.0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模式能够合理模拟各变量的基本分布形态, 但幅度与观测有所差别, 其中地表气温的模拟效果最好, 降水的相对最差。具体而言, 地表气温空间分布型与观测一致, 但全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模拟值偏高, 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暖中心未能模拟出来; 降水空间分布型模拟较差, 除冬季不明显之外, 我国中南部全年都存在一个虚假降水中心, 并在夏季达到最强; 冬季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对比大于观测, 夏季海平面气压场整体模拟效果不如冬季; 模式对冬、夏季500 hPa东亚大槽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要特征刻画较好, 但模拟结果整体比观测偏强; 夏季100 hPa南亚高压强度与观测接近, 但高压范围及中心位置存在偏差; 850 hPa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环流模拟较好, 但冬季西北气流偏强, 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弱、我国东部西南气流偏强。总的来说, CCSM4.0对东亚和我国大尺度气候特征具备合理的模拟能力, 尽管在定量上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