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气候变化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当时气候情况的记载,这些资料为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提供了可能条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等,首先利用历史文献做了气候变化的研究,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性的气候异常频繁出现,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过去的气候史实,以便预测未来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文献记载和孢粉分析等,推断了青藏高原数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况,并划出气候适宜期、新冰川期、温暖期、现代小冰期和最近的升温期等五个时期。 分析表明,历史时期内高原上气候变化的趋势、大的冷暖期演变,大体上与我国其它地区一致,这是气侯变迁的相关性所致。同时,它又有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的振幅较大,对气侯变化的敏感性也较强。由此还推论高原在同纬度带地区中,应属气候变化敏感区,主要表现对升温过程反映强烈。 此外,还对高原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等规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华南近五百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方志时期的历史记载及近代的气候资料,建立了华南近五百年(1470—1988)的冬温等级序列,订正增补了旱涝等级序列,根据上述气候序列研究华南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冷暖、旱涝有10—12、19—22、31—37、40—45、80、100及120—140年等主要周期;近五百年经历了4次冷暖期的交替;旱涝方面则有3次旱期、4次涝期。   相似文献   

4.
新书架上     
《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编,198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74页。本书是1978年8月“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选集,收入论文共十九篇。内容包括:地质时代第四纪我国气候变迁史;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五百年来我国旱涝和冷暖的演变规律;太阳黑子、行星运动、大气环流等因子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长江下游沿海地区,是指上海、杭州、定海等地区。我们计算了上海和杭州、上海和定海的年平均气温冷暖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和0.97,这说明上海和杭州,上海和定海冷暖变化趋势是很一致的。因此,我们用上海的资料来研究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历史上冷暖变化的规律,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冷暖变化趋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第四纪是地壳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第四纪气候主要指距今10~3—10~6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可进一步推测现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长期气候变化预报服务。在第三纪,古气候是相对稳定的,但从第四纪起,气候出现了巨大变更,有多次冷暖干  相似文献   

7.
林祥 《气象》1975,1(9):10-11
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目前还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西藏气象台站网稀疏,观测年限短,有关天气、气候的历史记载又少,且往往还被神化,所以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文史资料来研究青藏高原最近几十年、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显然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秋季降水、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首先利用1951-1999年资料,研究了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的时空特征。找出我国秋雨明显的地区。然后划分秋季的旱涝年及秋季气温的冷暖年。并研究旱涝、冷暖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分析了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气候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古气候学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气候变化资料对预测未来的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重建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历史,是竺可桢先生开创的.文焕然和文榕生合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相似文献   

10.
历史纪录的西北环境变化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西北地区的现代气候状况和古气候记录来回溯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论述过去时期农业开发活动的规模、效益与温度、湿度背景之关联。文中指出:西汉和唐前期气候适宜,河西地区大规模农田开垦成功;唐后期和明朝中叶的气候转寒导致河西屯垦凋敝;公元初塔里木盆地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与水资源变化有关。历史上的垦后抛荒行为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和较温暖的13世纪降尘事件频繁发生即为此类不良后果的两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制做超长期预报时,太阳活动11年周期是大家经常考虑的一个因子。我们曾对1610年以后的11年周期做过分析。但是,我国历史资料丰富,无论严冬、大雪、水涝、干旱的记载,还是树木年轮、河底石鱼等遗迹,均能反映出数百年以至上千年前我国的气候情况。为了弄清历史上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需要把太阳活动资料也向前延伸。不过,1610年之前没有可能对太阳黑子进行仪器观测,那时的太阳活动只能根据肉眼对黑子的观测以及其它间接资料来判断。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太阳黑子及极光的记载,国外也有一些记录。D.J.朔韦(Schove)曾详细分析了有关的资料,确定出公元前五世纪以来的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最高年(M年)及最低年(m年)出现年份  相似文献   

12.
国外有关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该文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利用历史文献档案、冰芯、树木年轮研究最近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进展。分地域陈述了各位学者提取古气候信息的方法、重建的各种古气候代用资料序列以及关于特征气候时期和年-百年尺度气候变化方面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降水量和历史干旱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国昌  姚辉  李珊 《气象学报》1992,50(3):378-382
竺可桢根据我国丰富的历史记载,首先给出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序列,对历史气候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家诚等组织完成了我国500年旱涝图集,並且作了许多历史气候的研究工作。但是受资料的限制,过去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气候的研究较少。而现代气候(一般指使用现代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与历史气候的研究相比,我国现代气候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本文根据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一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资料,並着重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周期。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的特征,论述了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迁对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候变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的特征,论述了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迁对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76,(2):30-30
国外对气候变化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是其中之一,仅供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本世纪气候异常温暖,北半球的年平均温度于1940年达到顶峰,此后至今约下降0.5'C,但我们仍处在一个温暖的“太平盛世时期”。因为冷暖交替的  相似文献   

17.
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冷暖变迁,旱、涝、霜、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近几年来,为了使工农业生产等有关部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更好的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根据一些史料和有关资料,对陕西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和陕西近五百年的旱、涝、雹灾作了一些分析探讨,并对今后的气候演变趋势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全球独有的古文献资料,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农业大省,有关气象灾害的古文献记录较为丰富.江西省气象局搜集省内地方古文献资料,整理得到了《江西省地方志气象资料集》和《江西省地方志气象灾害记载翻译资料汇编》,为进行江西省气候变化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并较好地解决了古文献中未对气象灾害进行定量的问题.目前对鄱阳湖流域千年旱涝序列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说明运用地方古文献研究江西省气候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热量资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气候是变冷还是变暖?冷暖变化到底如何?农业部门甚为关心。本文试从上海100多年温度资料的变化结合太阳黑子演变,探索冷暖变化规律,冷暖出现时间,冷暖气候特征以及热量资源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一、热量资源变化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气候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异常”现象,气候变迁问题引起注意。问题焦点是现代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这种变冷变暖长短周期到底如何?冷暖变化波动振幅到底有多大?张家诚等在“气候变迁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10年平均温度变化尚没有超出1℃的范围,而我国五千年来最暖时期与最冷时期的温度变幅达4℃以上,从历史上看,是一个不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地区。对于此地区的长期旱涝变化,各方面都甚为关注。本文利用这个地区的有关历史气候记载及近代雨量、流量资料,初步探讨了其旱涝气候变化和趋势,以供开发三峡的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