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2004-2005年(26°N~46°N,98°E~118°E)探空站观测资料,采用机选相似方法制作雷电天气能量场概念模型.分析表明:陕西省雷电天气能量模型主要有7种:低能槽型、西高东低型、东高西低型,锋区型和高能丘型,其中东高西低和锋区型又分为高能类和低能类.不同的概念模型对应不同的雷电天气,对雷电预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9年9月7-20日沈丘县出现的历史罕见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8°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0°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干冷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繁建立,是导致该区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亚洲两槽一脊型建立,蒙古东部低涡加强、东移南下,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了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3.
按120°E附近副高脊线的不同位置划分不同天气类型。 Ⅰ型:将吕宋、沾海槽天气周期合并为Ⅰ型,副高脊线位置在18°N以南。 Ⅱ型:将巴士、粤台、干浙东海副高天气周期合并为Ⅱ型,副高脊线在18°N~29°N之间。 Ⅲ型:将江南、黄海天气周期合并为Ⅲ型,为副高控制型。 天气类型的MOS预报方程为: y=1.87 0.18X_1 0.13X_2 0.03X_3 这里X_1:为ANAS图(08h)115°E、120°E、125°E、130°E副高范围内OPN(包括MOP)北界位置的平均纬度。预报时效为24小时。 X_2:为FXAS04图上120°E、30°N和125°E、30°N两点的H预告平均(取两位数)。预报时效为48小时。  相似文献   

4.
一次秋季罕见强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分析了2007年9月27日-10月11日长治市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最严重的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的成因,给出了秋季连阴雨的预报着眼点: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0°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5°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频建立,是山西中南部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降水落区在500 hPa层以下温度露点差≤4℃的重叠湿区内.亚洲两槽-脊型建立,贝加尔湖高脊东移,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5.
对1998年7月2~4日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及湿热能量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低能舌和850hPa相对高能锋区相叠加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库尔勒市2005-2013年暖季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当地大降水天气的发生的时间、强度特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对大降水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型、找出了产生大降水的中尺度触发抬升机制,建立了大降水天气的三种概念模型。研究得到库尔勒大降水影响系统包括低槽或涡东移型、南北低槽汇合型、锋区南压型以及脊前短波槽或西北气流型四类,降水触发机制分为冷锋触发类、干线触发类以及混合触发类三种。结合大降水发生前的影响系统、发生时抬升触发机制和雷暴降水天气形成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以及大降水落区的显著特征的总结分析,归纳出包括了锋区急流类大降、低涡气旋类大降水以及低槽切变辐合线类大降水三种不同的库尔勒大降水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2011年陕西省强秋淋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自动站实测的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提供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3—20日陕西省强秋淋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动力热力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的强秋淋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降水强度大,强降水日数多,气温持续偏低的特点。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东亚大槽偏西,印缅槽偏强,即东亚大槽后部的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从贝湖南下至华北,同时印缅槽前和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至115°E附近,陕西持续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出现近20d的强连阴雨天气。连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南撤,急流在40°N附近维持和850hPa上南风的盛行都为连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是这次连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假相当位温的高能区出现在105°E~110°E,能量锋区与此次连阴雨的雨带相对应,造成陕西省2011年强秋淋天气。  相似文献   

8.
决策树方法在一次历史异常雷电活动中的预报能力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四川闪电定位仪监测网的监测资料,基于四川雷电潜势预报决策树的三类预报因子,针对2008年9月22~25日四川盆地西北部连续性雷电活动过程,重点分析了连续性雷电活动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天气影响系统、热力结构特征、动力结构特征,检验了基于决策树方法筛选出的雷电潜势预报因子对连续性雷电活动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9·23”连续性雷暴天气过程存在对流性雷暴以及副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雷暴时段.雷暴区内始终存在着高能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具有“对流层中低层正涡度、对流层高层负涡度”的典型雷暴动力结构.2)雷电潜势预报决策树的三大类预报因子能较好地预报本次雷电活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75—1987年严重灾害的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发现3—4月500hpa南支波动活跃、桂 东南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能量锋区扰动,在此背景条件下,易产生严重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扰动, 低空急流、500hpa南支槽前sw气流与边界层能量锋区及上层不稳定高能舌叠交,是桂东南春季严重强对流 产生的主要原因。1975~1987年出现严重灾害的强对流天气共20次,其中春季(3~4月)14次,占 14/20=70%。分析发现,桂东南春季严重灾害强对流天气与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扰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1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西北地区东部的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了各类天气型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特征,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环流状态为着眼点,结合能量天气学理论分类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的低涡型、低槽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南气流型等4类天气学中尺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区域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天气型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和区域性特征。时间上,春末夏初和秋季主要为低槽型短时强降水,而盛夏主要为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空间上,戈壁荒漠区以低槽型短时强降水为主,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区以西南气流型为主,而黄土高原区和秦岭以南区以西南气流型和低槽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l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梅雨期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和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吉义 《气象》1994,20(11):32-36
通过对湖北省梅雨期27例非局地特大暴雨资料的分析,概括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一般特征和作用;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归纳出两类基本环流型;结合物理量场的分析,建立了强锋区和暖涡旋两类典型特大暴雨系统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台风对四川暴雨影响的环境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岚  牛俊丽  徐琳娜  肖红茹  陈莹 《气象》2013,39(4):427-435
通过统计2000-2010年5-9月在15°~35°N、103°~130°E区域内活动的台风与相应时段四川逐日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与四川暴雨统计关系最密切的台风路径分别为偏西路径、转向路径和西北路径.对比相似台风路径背景下四川有无明显暴雨出现的环境场特征,指出西风带低槽在40°N以北活动,中亚地区为高脊,中纬度大陆高压控制西藏东部到四川大部或我国中东部为宽广低槽是不利四川产生明显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巴尔克什湖到贝加尔湖为宽广低槽,副热带锋区密集,到达36°N附近,中纬度带状高压脊线位于30°N以南以及我国中高纬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西部为经向度大的斜压性低槽是有利四川产生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分析指出:台风对四川天气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产生间接影响;二是台风低压外围环流直接影响;三是作为载体向四川输送暖湿空气,与中高纬低值系统及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对流时空变化与东亚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1980~1998年逐日TBB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青藏高原对流(TBB)时空分布与东亚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主体地区(28°N~34°N,80°E~102°E)的对流冬弱、夏强,存在显著的6月和10月突变现象.夏季亚洲地区最强的对流出现在青藏高原上空,呈现为高原西部(28°N~34°N,82°E~94°E)和东部(27°N~34°N,104°E~110°E)型.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弱,850 hPa风场上高原南、北侧的东亚地区分别呈现西风距平,夏季中国易出现南北二条雨带; 夏季高原上空对流强,850 hPa风场上的西风距平出现在东亚30°N附近,夏季易出现江淮流域雨带.夏季江淮流域洪涝年(如1980、1993、1996、1998年)与青藏高原东、西部对流同时加强有关; 夏季江淮流域干旱年(如1992、1994、1997年)与青藏高原东、西部对流同时减弱有关.20世纪90年代,江淮流域洪涝与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可能与青藏高原东、西部对流强度变化出现同位相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5.
侯淑梅  孙忠欣 《气象科技》2007,35(5):621-625
利用能量天气学原理,统计了3种天气类型的暴雨过程中潜热能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对1999年8月11日出现在山东省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99.8),分别就潜热能场水平分布特征、潜热能场垂直分布特征、能量锋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潜热能场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仅仅是能量高值区并不一定能产生大降水,当较强的能量锋区(或冷空气)与高能轴交汇、能量锋生函数负值区域移入当地,低层辐合条件较好时,预示强降水将要发生。"99.8"大暴雨主要发生在能量锋区与高能轴线交汇的地方,进而沿高能轴右侧向锋区密度较大地区移动,高能轴顶端的右前方、冷槽的后部也是强降水易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1998年5月27日17~23时,渭北的韩城、澄城、合阳、白水等县由北向南先后出现了雷雨冰雹天气,冰雹直径大的有2~3cm,小的如玉米粒大。据不完全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28hm2,直接经济损失580万元。分析这次冰雹过程的天气形势、单站要素以及雷达回波的演变过程,总结了有利于冰雹形成的具体条件。1500hPa的大尺度环流形势5月27日08时500hPa的环流形势属“西高东低”型,在75°N、90°E~60°N、80°E有一高脊,脊前的长波槽位于52°N、123°E~44°N、100°E,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且有≥16m/s的急流轴在沿长波槽脊的方向上,穿过温…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6—2014年4—9月湖南117例强降雨天气过程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依据湖南省暴雨预报经验和方法,将强降雨天气过程分为低涡冷槽型、地面暖倒槽锋生型、副高边缘型、台风型、梅雨锋切变型和华南准静止锋型6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同期222个暴雨日当天08时20°—35°N、105°—120°E范围内500 h Pa高度场和850 h Pa径向风为参数,采用K-均值聚类法,通过反复迭代得到6类暴雨日客观天气型。结果表明:第1、2、6类暴雨日天气形势场特征和强降雨落区分别有60%以上与台风型、低涡冷槽型、地面暖倒槽锋生型强降雨过程的特征吻合;第3、4、5类暴雨日分别出现在2种或以上强降雨天气过程期间,其天气形势场和强降雨特点对应强降雨过程的不同阶段;6类聚类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湖南省汛期暴雨的天气形势和降雨特点,分型结果可作为湖南汛期暴雨预报客观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1998年7月2-4日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及湿热能量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700hPa低能舌和850hPa相对高能锋区相叠加与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FY-2气象卫星资料,从天气形势、能量场特征和卫星TBB演变特征分析2006年4月23日发生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强降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降雹当日冰雹云生成前低层是高能舌,中高层低能中心和负能量平流中心位于其西—西北方。东北—西南向的强能量锋区是触发这次强降雹过程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次强降雹天气过程出现在强对流云团前沿TBB梯度大值区内,云顶温度值及其水平梯度是识别冰雹云的重要参量。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3月份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6~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在3月份的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500hPa南支槽、850hPa滇黔桂地区活跃的低涡系统、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急流、适度的冷空气、良好的高层辐散等天气系统的有机配合是珠三角3月份暴雨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对影响珠三角3月份暴雨的低涡进行统计,发现两条移动路径及一个影响关键区:103°~112°E,21°~27°N.3月份暴雨期间,切变线通常不在广东境内甚至远离广东,但低涡及切变线南侧的强西南偏南风输送的暖湿气流沿着珠江口的喇叭型地形北上辐合,是导致珠三角地区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