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义昌  刘桂才  张秀珍  高晓梅 《气象》2003,29(11):20-24
潍坊北部系海陆交界处,由于地理因素,经常形成海陆风锋,当海陆风锋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会使系统加强,天气剧烈,在夏季是鲁北强对流天气多发的重要原因。一次冷锋过程分析说明与海陆风锋叠加能形成强锋区,锋区上的D、ζ有利于上升运动,与之对应的地面高能区为系统提供了能源。通过对鲁北21个强对流天气个例研究,建立了冰雹云移动路径的临近预报方程。这些研究对鲁北多发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及冰雹落区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T106物理量预报场在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我省近几年来强对流天气过程的T106部分物理量预报场的分布特征,发现其中的θse、K和ω预报场对预报我省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并据此给出我省强对流天气动态落区预报的判据和2001年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强对流潜势预报业务进展与检验评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何立富  周庆亮  谌芸  唐文苑  张涛  蓝渝 《气象》2011,37(7):777-784
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天气预报业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国家气象中心自2009年组建了强天气预报中心并开展了国家级强对流落区潜势预报业务。开发了基于加密自动气象站WS报、全国闪电定位监测网、FY系列卫星以及雷达组网等多种实况观测资料的强对流实时监测产品,制定了基于MICAPS 3.0业务平台的《中尺度天气分析规范》,研发了基于全球模式T639以及区域中尺度模式GRAPES-RUC、WRF-EPS等模式输出量的强对流动力热力参数的诊断分析产品及潜势预报方法,建立了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实时预报业务并发布雷暴、雷雨大风和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分类落区预报指导产品。对2010年4—9月国家级预报产品进行的客观检验结果表明:6小时间隔雷暴TS评分为18%,短时强降雨为2.6%,冰雹和雷雨大风为2.1%;12小时间隔雷暴TS评分为18.4%,短时强降雨为4.1%,冰雹和雷雨大风为1.3%。  相似文献   

4.
NWP产品在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ECMWF、T213、T106数值预报产品及各物理量场,对已知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预报中尺度环流出现的统计概率进行探讨:首先将武汉中心气象台过去总结的强对流天气模型与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环流形势进行对比分析,当所预报的环流形势满足强对流天气模型时,认为大尺度条件将会促进中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再对数值预报产品中的有关物理要素场和值进行诊断分析,当所诊断的结果反映出有中尺度次级环流出现或有利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时,最后对强对流天气落区、落点及降水性质进行诊断分析。同时,还利用AREM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1~24日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预报效果较好。,通过诊断分析,得出了强对流天气落区、落点及降水性质与各要素之间预报场和值的关系,同时也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西前汛期区域性暴雨落区判据的若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引进了螺旋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计算两个强对流天气个例的螺旋度值,认为螺旋度可作为用于预报强对流天气的一个参数,其次利用吴国雄提出的P坐标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方法,讨论前汛期锋面暴雨落区的预报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多种物理因子场分析1995年4月华南各交强对流天气的落区规律,筛选出反映天气尺度系统结构与大气垂直稳定度综合特征的物理因子,结合锋面,低槽位置,组成适合业务预报使用的落区短期分析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2005,31(7):20-23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廖玉芳  潘志祥  郭庆 《气象科学》2006,26(5):564-571
本文对发生在常德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区内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既用实例证实了美国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同样适用于中国,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并根据雷达实时体扫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语音、文字自动报警以及对风暴移向、移速进行预报作了实用性的探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应用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我国,该方法为制作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了较系统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检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预报产品的客观检验是记录、考量各种预报业务质量,促进预报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天气预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点对面"Threat Score(TS)、漏报率、空报率等客观指标首次对2010—2015年4—9月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中雷暴、短时强降雨以及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分类预报进行了检验。同时,本文也对强对流天气落区分类预报客观检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检验结果表明:过去6年间,6~24 h时效预报,雷暴TS评分为0.22~0.34,短时强降水为0.18~0.24,雷暴大风和冰雹为0.01~0.07;48、72 h时效预报、雷暴TS评分为0.30~0.40,强对流天气TS评分为0.16~0.23,除雷暴预报TS评分在2012—2013年有所回落外,其他类别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总体上TS评分呈上升趋势,雷暴大风和冰雹预报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类别。雷暴空报率是漏报率的2~3倍,短时强降水漏报率与空报率接近,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漏报率和空报率都在0.8以上。与美国风暴预报中心(SPC)2000—2010年定期发布的1 d对流展望产品检验结果比较,强天气预报中心雷暴和短时强降水落区预报TS评分较高,雷暴大风和冰雹评分较低。典型个例预报检验结果表明,系统性大范围的风雹天气可预报性较强,评分要显著高于平均预报水平;对于非过程性的、分散的风雹天气,预报难度大,TS评分低。  相似文献   

10.
东北高空冷涡是产生强降水和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也是初夏影响牡丹江市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其诱发的对流天气是预报业务的重点和难点,有尺度小、突发性强等特点,因此现有的数值预报效果比较差,尤其对其落区、强度很难把握。冷涡出现在东北地区极易引发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分析了东北高空冷涡天气演变过程,并对基本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相似文献   

12.
弱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2005年初春产生的历史上少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径向速度场的特征,着重分析回波演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初春较低的温度,使得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强度较弱,不能使用通常的标准进行强天气判断.由于回波强度较弱,冰雹天气未出现典型特征回波,但径向速度特征表现的较为明显,在春季中尺度辐合辐散特征仍是较明显.对初春与其他季节产生冰雹的不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深入认识不同季节产生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 ~ 2008年的逐日冰雹资料和2007~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出2~3年的准周期变化.多雹区沿高原地形和山脉呈带状分布,北部较多,西部和东部相对较少.全区年均冰雹日数为20.8天,最大中心位于那曲;西藏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季、月、日变化,冰雹在3 ~ 10月均有发生,主要出现在6~9月,为典型的夏雹型,夜间和早晨很少降雹,主要发生在12 ~20时之间.西藏地区冰雹与海拔高度和雷暴有很好的正相关,冰雹的发生与低涡、切变线、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等天气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青藏高原第三次科学实验的C波段双偏振雷达(C-POL)的观测资料、ERA-Interim 0.125°(纬度)×0.125°(经度)气象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对2014年7月30日午后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诊断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强对流过程发生在有切变线伴随的高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尾部前倾的切变线为这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2)强对流天气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从孟加拉湾、印度及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汽,强对流发生前水汽输送显著增加,低层水汽集中在400 hPa以下,有明显的辐合及垂直输送。3)那曲400 hPa以下为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区,也是水平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的重合区,有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集聚及动力抬升条件。4)雷达回波图上可看到,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局地新生的多个中γ尺度孤立对流单体造成,其移动路径与切变线前西南气流一致。大部分单体水平尺度不大,生命史短,但仍有部分单体强度大,生命史较长。局地气流辐合扰动会导致新的单体产生,单体的发生、发展及维持离不开低层气流辐合提供的动力条件。5)在距离高度显示图上表现出了弱单体雹云特征,雹云云顶伸展至16 km,高于夏季平原地区普遍对流云高度,但未突破对流层顶,0℃层远低于平原地区,为深厚强对流降水;强降水中心位于云团下部,即有降雹也有降水,降雹以霰粒为主;垂直方向存在强烈的入流和上升气流,悬挂回波出现在入流上升气流之上,中层辐合区的气流下沉区对应降雹区;中层辐合区与上层的高空辐散区配合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李云川  王福侠  裴宇杰  刘晓霞 《气象》2006,32(10):64-69
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速度回波、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组合反射率、冰雹指数、中气旋、风廓线等)产品,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冰雹、强风、大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得到了不同天气类型的多普勒雷达指标,为今后利用多普勒雷达识别各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桂西北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孟松  祁丽燕  黄海洪  邓汝伊  班荣贵 《气象》2011,37(12):1519-152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2日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导致冰雹发生的天气系统是高空低涡和低层切变线,冰雹发生前上午百色探空站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上干下湿层结结构、强的深层垂直环境风切变,速度矢图上低层强的顺时针旋转曲率,已经具备强对流潜势发生条件。(2)超级单体右前方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明显的钩状回波,是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之一。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超过65 dBz。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一个中等强度的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2 m·s-;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密度分别超过70kg·m~(-2)和5 g·m~(-3)。(3)高空低涡正涡度区、高CAPE值、地面辐合线在右江河谷滞留以及特殊地形作用,是多个对流单体沿相似路径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冯军  尚学军  樊明 《高原气象》2009,28(5):1051-1057
青藏高原气旋造成的多种天气现象可引起沙尘暴、 冰雹天气过程\.在2007年4月27日20:00~29日00:00历时32 h的高原气旋造成甘肃民勤出现沙尘暴, 陇南出现雷阵雨天气, 西和县出现冰雹天气\.该气旋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大\.本文分析了此次青藏高原气旋的形成过程, 即冷锋的形成完成气旋的波动; 在北切南槽贯通、 连接的过程中, 伴有正涡度平流的短波槽围绕主高空槽移动, 形成了气旋的辐合中心, 槽区两侧温度差异形成两支冷暖输送带, 锋面过境处为地面最大风速区, 是气旋的生成阶段。气旋生成后, 在气旋前部, 低层低湿、 辐合上升, 高层的动量沿锋面下传, 出现沙尘暴; 锋面锢囚时冷空气在槽区堆积形成凝结核, 在陇南造成强对流天气, 形成冰雹。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一次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7月17日发生在三门峡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天气形势上属于华北冷涡型,高空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起了触发作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上表现为单个单体强对流风暴,最大反射率(DBZM)≥60 dBz、回波顶高ET明显跃增、风暴顶高度TOP和最大反射率所在高度HT的跃增与降雹时间有24 min的提前量,降雹发生在DBZM≥60 dBz、TOP和HT减弱阶段、ET和DBZM最大阶段;降雹前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密度具有明显的跃增,本次过程中二者的预警提前时间为12 min;逆风区和冰雹指数出现"POS"报警对降雹具有一定的预报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一次突发性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郭艳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1):30-36,F0002
对2004年4月11日赣中出现的突发性局地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过程虽然从天气形势上很难做出预报,但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上仍可分析出一定的预报特征:最大反射率(DBZM)和最大反射率高度(HGT)的突降,与降雹和龙卷的发生时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变化,尤其是跃增的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而对于判断降大冰雹的可能性,尤其是微型超级单体的降雹,VIL密度比VIL具有更明显的指示意义;冰雹指数(HI)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尤其当持续出现"PRO"或"POS"报警时,往往表示风暴已发展成熟,极有可能产生剧烈的强对流天气;三体散射回波(TBSS)的出现,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能有效地预报出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和影响区域,但对于转折时间,则需结合反射率等产品来进行预报预警服务;风暴内出现中气旋特征时,应做好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3年7月21日受西北气流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山西省中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冰雹,雷雨天气,本文应用了天气图,重点应用了多普勒雷达的强度和速度等雷达产品资料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多普勒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可见典型的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BWER),回波悬垂和外流边界,在平均经向速度图上,出现了典型的气旋特征。冰雹出现时垂直液态含水量(VIL)达45kg/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