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断裂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这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那些位于海底之下的活动断裂。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海底活动断裂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声学探测技术、水下照相/摄像技术、定年技术、海底钻孔取样、GPS变形测量和0BS观测等,而我国也正逐渐拥有和掌握这些技术方法。目前,我国对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渤海和福建—粤东沿海是强震的多发区,主要与几条规模较大的海底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郯庐断裂渤海段,张家口—蓬莱断裂和华南的滨海断裂等,因此,为了增强对近岸海域地震的预测、评价地震危险性并对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进行评估,有必要在上述海域开展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分布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最新公布的全球热液矿点数据讨论了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形成的构造环境,探讨了深部岩浆活动、断裂构造以及沉积物盖层等控矿因素对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矿体成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点主要分布于离散型板块边界和汇聚型板块边界;深部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是洋中脊热液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快、慢扩张洋中脊环境深部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的差异导致在海底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对认识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分布与成矿规律、以及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造地貌是指由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类型。南海南部海域新构造运动强烈,类型众多,它们是控制海底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区域构造沉降、海底扩张、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和火山活动等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区域构造沉降形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台地、深水阶地和陆坡盆地等;海底扩张形成西南海盆、中央海盆及其内部的众多构造地貌类型;断裂作用形成断层崖、断阶、海底谷、断块山、断陷盆地等;褶皱作用形成山地和挤压构造盆地;火山作用形成海山、海丘。  相似文献   

4.
华南沿海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依据作者多年来在华南沿海地区调查研究断裂构造的一些资料,拟对晚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断裂若干特征进行讨论.一、活动断裂的分布和格局华南沿海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大致以东经109°至110°附近南北向桂北断裂和越东滨海断裂的联线为界,以东的地区以右旋北东向活动断裂为主,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以西的地区以右旋北西向活动断裂占优势,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相似文献   

5.
胶东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岩金矿集中区,亦是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的场所.莱州湾东岸的海岸线轮廓系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复合构造形迹.本文具体划分了滨海-冲积、内陆-冲积和滨海型三类砂金矿共11个预测区.  相似文献   

6.
渤、黄海夏季低温带及其形成机制初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育嵩  苏洁 《海洋学报》1996,18(1):13-20
本文利用卫片资料分析渤、黄海夏季表层低温带的分布特征,初步提出鲁南低温中心的移动规律和低温带的形成机制.提出潮混合、风混合和海底坡度是形成低温带的基本原因.低温带的强度则主要决定于大陆增温、跃层强度、上混合层深度、海底坡度、潮混合强度和冷水补充.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力资料探讨冲绳海槽海底断裂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乃胜 《海洋科学》1987,11(6):11-16
根据小比例尺重力资料直接研究海底断裂构造困难较大。本文用频谱分析、平滑滤波、解析延拓、水平求导、相关分析、莫霍面计算等方法对重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发育了北西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构成了断裂体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流梯度检测技术在滨海条件下进行了牺牲阳极保护下的海底管线外防腐层破损检测,并根据海洋环境的腐蚀特性设计了海底管线防腐涂层现场检测的有效实施方案.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检测方案可行,可以通过电流梯度法进行海底管线牺牲阳极和涂层破损检测.  相似文献   

9.
机载激光雷达水深测量是高效获取高精度近岸海底地形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效率高、作业区域广的特点.通过分析CZMIL?Nova?Ⅱ机载激光雷达测深系统获取的南海某岛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数据,发现除地貌类型的识别以外,该数据还可用于海底断裂构造的高精度解译.通过对激光雷达测深渲染图像的解译,发现工作区海底地貌由沙嘴、...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分布及区域变化等特征;(2)台湾海峡西部存在3条主要断裂带,其中F1为滨海断裂带,属于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西界控凹断裂,F2断裂带为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东界控凹断裂,F3断裂带为台西盆地西界控盆断裂,3条断裂带及其内部发育的正断层组合整体组成了海峡西部断裂系,控制了台湾海峡西部区域隆、坳格局的形成;(3)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断裂带自北向南切割为5段,即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