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氨氮胁迫对刀鲚稚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以刀鲚稚鱼(体长2.33 cm±0.25 cm)和幼鱼(体长5.12 cm±0.45 cm)为试验对象,进行96 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得出各自的96 h半致死浓度96hLC_(50)以及安全浓度。然后,分别用刀鲚稚幼鱼40%96 h LC_(50)进行24h的氨氮胁迫试验并取样,然后,将胁迫组剩余的刀鲚放入曝气自来水中进行24 h的恢复试验,胁迫及恢复试验均取全鱼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胁迫24 h后稚幼鱼T-AOC活力显著下降(P0.05),GSH-Px活力上升但不显著(P0.05),T-SOD、CAT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恢复24 h后各种酶的活性都在向正常水平恢复,但是最终都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获得了氨氮对刀鲚稚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氨氮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氨氮胁迫引起了氧化应激,恢复后抗氧化能力增强,缓解了氧化应激,但并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2.
饥饿胁迫引起的肥满度下降及收割延迟是导致贻贝养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饥饿条件下贻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揭示贻贝对饥饿胁迫的响应机制,对指导贻贝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在饥饿胁迫条件下,分别采用10、20、50、100μmol/LRES处理厚壳贻贝,9d后采集贻贝组织样品并进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饥饿胁迫显著增加厚壳贻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RES处理后,厚壳贻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但随着RES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性腺和鳃中CAT、SOD、GSH-PX、AKP、ACP活性和GSH水平、后闭壳肌中CAT、AKP活性和GSH水平以及外套膜中CAT、SOD、GSH-PX、ACP活性和GSH水平均随着RES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此外,10或20μmol/LRES处理能显著减轻饥饿胁迫引起的贻贝性腺中滤泡降解、配子退化及鳃丝纤毛脱落及结构受损;且各组贻贝后闭壳肌和外套膜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饥饿胁迫能显著抑制厚壳贻贝的抗氧化能力,但10或20μmol/LRES处理可减轻饥饿胁迫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和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且厚壳贻贝对饥饿胁迫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作者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系统测定不同光周期(光照时长分别为13、16、19和24 h)下,对尖吻鲈仔鱼阶段和稚鱼阶段3种消化酶(胃蛋白酶PP、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性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6 h光照时长PP的活力最高,过长的光照时长会抑制PP的活性;增加光照时长对AMS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对于LPS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现象。在24 h光照时长时LPS活性增加;在19 h光照时长时对PP活性抑制;对淀粉酶影响不明显。16h光照时长能有效提高尖吻鲈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更长的光照时长反而抑制其生长。研究表明,不同光照周期对尖吻鲈同种消化酶的影响不同;同一光照周期对不同消化酶产生的影响不同;尖吻鲈稚鱼阶段消化酶对光照时长变化的反应小于仔鱼期,适当地延长光照时长有助于提高尖吻鲈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有助于选择特定的光周期促进某消化酶的活性,达到提高对特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生产实践中仔、稚鱼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mg/L氨氮处理组于24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 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 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同时丰富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并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步研究了在较低赤潮密度(低于107个/m L)下,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鳃内几种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毒性效应,以期分析米氏凯伦藻对鲍鱼生命活动可能的胁迫方式。研究表明,米氏凯伦藻对SOD、CAT酶活性均造成不利影响,并未对GSH-Px酶造成不利影响,其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米氏凯伦藻对SO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效应,24 h内,各处理组(0.1个/m L,0.5个/m L,1.0×104个/m L)中,酶活性急剧增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2,1.3,1.3倍,之后酶活性迅速下降,分别是对照组的77%,77%,73%。SOD能够清除机体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其活力变化反映了机体抵制自由基损伤能力已受到明显抑制。此外,米氏凯伦藻处理组中,CAT酶活性则处于"被抑制"状态,48 h内酶活性持续下降,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58%,51%,37%。CAT可以清除SOD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的H2O2,其活力的下降也可能造成机体内过氧化物的累积及氧化损伤。结果表明,即使未达到较高赤潮密度(不超过107个/m L)时,米氏凯伦藻短时间内仍可对鲍鱼鳃内关键抗氧化酶活性造成显著抑制效应,这极有可能导致鲍鱼机体抗氧化系统遭受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6.
陈强  黎中宝  高瞻 《海洋与湖沼》2020,51(2):395-40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Cd~(2+)-Cu~(2+)单一及复合胁迫3d、6d、9d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的各项不同指标对Cd~(2+)、Cu~(2+)胁迫的响应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复合胁迫中Cd~(2+)-Cu~(2+)对沙蚕各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沙蚕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Cd~(2+)、Cu~(2+)单一胁迫能激发沙蚕淀粉酶活性,激发作用强于复合胁迫。Cd~(2+)、Cu~(2+)单一胁迫实验前期低浓度组蛋白酶被抑制,高浓度组被诱导,复合胁迫实验前期Cd~(2+)-Cu~(2+)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Cd~(2+)、Cu~(2+)胁迫对沙蚕脂肪酶活性整体表现出抑制作用。Cd~(2+)、Cu~(2+)胁迫诱导沙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整体上激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Cd~(2+)单一胁迫实验组过氧化物酶(POD)均被显著诱导,具有"剂量-效应"关系,Cu~(2+)单一胁迫实验后期POD被显著诱导,复合胁迫实验中,低浓度Cu~(2+)组POD被显著诱导,高浓度Cu~(2+)组POD被显著抑制。实验组沙蚕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X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复合胁迫实验前期,GXH-Px活性与Cu~(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与Cd~(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显著的效应-剂量间相关关系存在于特定时间(3d、6d)的MDA含量,沙蚕MDA含量用作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CAT、ACP、AKP、T-SOD、GSH-PX和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 mg/L氨氮处理组于24 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 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充实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可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重金属Pb~(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测定了在96 h Pb~(2+)半致死浓度的1/10(TC组)和1/100(SC组)两个浓度胁迫下,血淋巴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b~(2+)的96 h LC50为7.938 mg/L; SC组ACP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趋势,除4 d外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TC组为抑制趋势,为3个组中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SC组和TC组的AKP、LSZ活性均表现为前期为诱导中后期受抑制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TC组活性始终低于SC组,表现出Pb~(2+)的胁迫浓度越高酶活性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Pb~(2+)对青蛤的毒性级别为高毒级,能造成青蛤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青蛤的免疫能力,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环境中Pb~(2+)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在不同程度的盐度降低下对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幼鱼)摄食、抗氧化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本实验设置盐度突变组:5×10~(–3)、10×10~(–3)、15×10~(–3)、20×10~(–3)、25×10~(–3)、30×10~(–3)(对照组);盐度渐变组(每天盐度降低5×10~(–3))。在第0、3、7天时分别取样,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力;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盐度突变组中,盐度降低幅度越大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尤其5×10~(–3)~15×10~(–3),3种抗氧化性酶活性在肝脏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SOD、CAT在第3、7天活性相似,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各组,MDA在第7天显著升高;3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盐度越低,下降幅度越显著;其他各组的抗氧化性酶和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盐度突变组各组的摄食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5×10~(–3)组最低。盐度渐变组SOD、CAT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MDA先上升再下降,胃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持续下降;其摄食量下降后又恢复至胁迫前。综上,鼠龙斑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突变为较低的水平(15×10~(–3))时,对鼠龙斑的抗氧化性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较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通过逐渐降低盐度的方式对鼠龙斑进行驯养,以达到降低应激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盐度胁迫下虹鳟和硬头鳟抗应激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上养殖抗应激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将虹鳟((52.14±7.22)g)和硬头鳟((54.38±6.32)g)幼鱼的环境介质从水温16℃、盐度30突降至温度(13、10和7℃)和盐度(27、24、21)的不同组合环境,在突变前(0h)和突变后2、6、12、24和48h采集幼鱼血清样品,分析其抗氧化酶活力、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含量,比较虹鳟和硬头鳟应对温度、盐度胁迫时的抗应激能力。研究发现:胁迫开始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和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4h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MDA含量出现了回升;虹鳟血清COR含量始终上升,而硬头鳟血清COR含量到在胁迫后期开始下降。上述指标在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度、盐度突变48h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仍处于应激状态。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多出现在胁迫12h内,对虹鳟上述指标的影响明显(P0.05),对硬头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PX、COR影响明显(P0.05);且硬头鳟血清CAT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虹鳟(P0.05),MDA和COR含量则显著低于虹鳟(P0.05)。而在温度、盐度无显著交互影响时,温度效应较盐度更加明显。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海上养殖遭遇台风暴雨天气时,硬头鳟抗应激能力强于虹鳟。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高盐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代谢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以平均体重(3.0±0.4)g,平均体长(7.6±0.2)cm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设置25(对照组)、35、45、55四个盐度梯度,分别于实验开始后0d、10d、20d、30d取样,检测对虾体重、体长、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以及苹果酸脱氢酶(MD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计算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升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逐渐降低, 55盐度组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d时TG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渐降低,55盐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d和30d时逐渐升高, 55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5盐度组的TC含量最高,且30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45盐度组、55盐度组MDH活力在10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0d和30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5盐度组、45盐度组ATP含量在10d和20d时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T-SOD和CAT的活力整体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高盐胁迫不利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但可以激活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能力,使抗氧化酶活力升高,并显著影响对虾的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斑马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将初体重为(0.019±0.003) g的27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3组, ZF0组(对照组, 基础饲料)、ZF5组(基础饲料+105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与ZF7组(基础饲料+107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每组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3 d。实验结果表明: (1) 各组间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 ZF5和ZF7组的GPT活性显著高于ZF0组(P<0.05), ZF5组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 ZF7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对于ZF0和ZF5组显著提高(P<0.05)。(4) ZF7组肠道绒毛高度、V/C都显著高于ZF0与ZF5组(P<0.05); ZF7组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5) 从肠道菌群组成来看, 各组间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ZF5和ZF7组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的丰度并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5)。属水平上,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试验组显著减少了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戈登氏菌属(Gordonia)、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等有益菌属的丰度(P<0.05)。(6)ZF5和ZF7组与ZF0组的肠道代谢物差异明显, 其中Lipoxin a4、Prostaglandin g2和11-dehydrothromboxane b2显著上调(P<0.05), 5''-phosphoribosyl- 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 (aicar)显著下调(P<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中。综上所述,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有利于改善斑马鱼幼鱼的肠道消化性能、组织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3.
强俊  杨弘  马昕羽  王辉  徐跑  何杰  朱志祥 《海洋与湖沼》2015,46(5):1166-1174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SM),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亚硝酸盐(0.02—2.8mg/L)和养殖密度(1—5尾/10L)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指标(MDA含量,SOD与CAT活力)的联合影响。整个实验周期持续35d。结果显示,本实验条件下,亚硝酸盐和密度的一次效应和密度的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特定生长率随着亚硝酸盐或密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亚硝酸盐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亚硝酸盐浓度和养殖密度分别为1.65mg/L和3.28尾/10L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同时较高。亚硝酸盐与养殖密度的一次效应对MDA含量和两种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二次效应对两种酶活力的表达有极显著影响(P0.01);亚硝酸盐与密度对SOD和CAT活力有互作效应,高浓度亚硝酸盐与高密度环境会抑制SOD和CAT活力的表达,增加肝脏MDA含量。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384、0.9004、0.9520和0.9650(P0.01),可用于响应值预测;亚硝酸盐含量比养殖密度对养殖鱼的生长影响更为明显。建议在罗非鱼集约化养殖中,保持溶氧充足,降低氧化胁迫,提高罗非鱼的生长与抗氧化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究环境低氧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指标的影响,为军曹鱼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设置低氧胁迫–恢复实验,将军曹鱼幼鱼(平均体质量(220.67±20.73)g)在低氧((2.64±0.25)mg/L)胁迫3 h及复氧((6.34±0.15)mg/L)8 h、24 h和48 h后,测定其肝脏和肌肉组织的氧化应激与能量利用指标。结果显示,低氧胁迫后,肝脏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肌肉中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se,LPO)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LDH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复氧过程中,肝脏和肌肉中MDA、LPO、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GR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糖原在复氧24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48 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糖原在复氧8 h、24 h和48 h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低氧胁迫能够对军曹鱼幼鱼机体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肝脏和肌肉组织的酶活力和能量供应发生变化;低氧胁迫后的再复氧环境,对机体造成更为强烈的氧化损伤,可通过自身生理调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盐度突变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消化酶活力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设计了采用自然海水养殖的对照组盐度29(S29)和实验组盐度分别为35(S35)、15(S15)、10(S10)和5(S5),对黄条鰤进行了120 h的急性胁迫实验,测定了各盐度条件下消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甲状腺激素(T4)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黄条鰤胃、肠、肝脏和幽门盲囊的脂肪酶活力,6 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2 h后呈现随时间的增长而活力降低的现象,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白酶活力胁迫24 h后,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和肝脏蛋白酶活力胁迫6~12 h,S3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和肠的淀粉酶活力胁迫后,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淀粉酶活力胁迫6~12 h,S35均高于对照组,24 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5的SOD活力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S15和S35在120 h时SOD活力降低并接近对照组。各盐度组血清中T4的浓度在6~9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降低并在120 h时趋于稳定。综上所述,盐度胁迫对黄条鰤幼鱼消化酶活力、SOD活力和T4浓度影响较大,黄条鰤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调节能力,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可为黄条鰤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验目的旨在研究蝉花菌质(Isaria cicadae)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影响,为大黄鱼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将初始体重为(16.50±1.10) 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IC0)不添加蝉花菌质,试验组分别添加1%(IC1)、3%(IC3)和5%(IC5)的蝉花菌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C3与IC5组的肝体比(H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IC1组差异不显著(P>0.05)。IC5组脏体比(VSI)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与其他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和全鱼体成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血清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单根绒毛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各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麻醉运输技术,提高保活率,以不同浓度MS-222麻醉剂对其运输存活率、呼吸代谢、鱼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 12 h模拟运输后,10mg/L麻醉组大黄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30mg/L麻醉组积累死亡率已高于50%;(2)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各组水体溶解氧含量随运输时长增加均呈下降趋势;(3) 10和20 mg/L麻醉组大黄鱼复苏率分别为89%±10%和63%±19%,且均显著高于30 mg/L麻醉组(P<0.05);(4)随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大黄鱼血清中皮质醇、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逐渐降低,其肌肉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肌糖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高浓度(30mg/L)MS-222处理会引起大黄鱼呼吸抑制,造成运输存活率下降,不适合应用于大黄鱼的保活运输;低浓度(10mg/L)MS-222处理可以达到降低鱼体拥挤胁迫、应激反应及呼吸代谢的效果,并可以有效降低大黄鱼死亡率,保活...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马氏珠母贝苗种运输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有水和无水两种运输方式汽运8 h条件下开展实验,比较分析其在运输前后、运输后恢复阶段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有水运输后存活率达98%,无水运输97%;在恢复期第14 d,有水运输和无水运输存活率分别达97%、96%;有水运输皮质醇含量由(2 607.61±15.27)μg/L显著降低至(1 412.98±5.09)μg/L,无水运输后显著降低至(2 287.36±10.18)μg/L;在恢复期第7 d和14 d皮质醇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和恢复期淀粉酶活性不断上升,且有水运输酶活性高于无水运输(P<0.05),最高值为(1.43±0.05) U/mg prot;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及恢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在不断下降,最低下降至(16.00±0.14) U/mg prot,有水运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水运输(P<0.05);有水运输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上升,无水运输均下降;在恢复阶段,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断下降,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不断上升。有水和无水运输会对马氏珠母贝稚贝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水运输方式相对无水运输方式可使马氏珠母贝稚贝在后期阶段具有更好的存活效果和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9.
将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从新孵幼体至性成熟,养殖于不同质量浓度组织胺水体中,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mg/L(对照组),5mg/L(低剂量组,L组),10mg/L(中剂量组,M组),15mg/L(高剂量组,H组),以研究水体中组织胺对日本新糠虾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及糠虾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组织胺质量浓度的升高,日本新糠虾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均呈现下降趋势;M组和H组日本新糠虾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L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较高质量浓度的组织胺(15mg/L)能显著降低日本新糠虾的存活率,H组存活率仅为53.92%±3.58%;各组织胺质量浓度组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征出现时间无显著的影响,但对雄性日本新糠虾性成熟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作用,对照组性成熟时间为(25.71±0.76)d,而H组为(28.00±0.82)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日本新糠虾的性成熟时间也有随组织胺质量浓度升高而呈延迟的趋势,但仅H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延迟近3d。经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法检测日本新糠虾体内组织胺后,发现M和H组中检测出了较高含量的组织胺,分别达到(435.33±56.94)pg/g和(478.67±140.57)p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水体中一定质量浓度的组织胺能抑制日本新糠虾的生长和发育,其体内组织胺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